梨园记事:雪艳琴

梨园记事:雪艳琴

雪艳琴,京剧旦角。原名黄咏霓。回族。生于北京。
自幼受家庭影响,7岁开始学艺,梆子、二黄兼学;从天鹅旦学习梆子青衣花旦,后从张彩林、王瑶卿及尚小云习艺。8岁(一说6岁)登台,16岁时唱红,是我国最早的女演员中艺龄最长,成就最高的。当年京剧界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和四大坤伶,雪艳琴享誉“四大坤伶”之冠(其余三人是:章遏云、新艳秋、杜丽云)。她还与侯喜瑞、马连良齐名,被称为梨园回族三杰。这三位艺术大家多次合作登台,伟为盛事。

梨园记事:雪艳琴

她在8岁时,到北京学戏,成名很早。是北京戏剧界早期女艺人中声誉较高的一位,名声直逼“四大名旦”。到1931年,北京盛行男女合演,她就开始自己组成戏班,是北京第一个男女合班的京剧班。与周瑞安、杨宝忠、郭仲衡等合作,演出《十三妹》、《杏元和番》、《天河配》等剧,风靡一时。

雪艳琴还与谭富英合拍过中国第一部整出戏曲影片——全本《四郎探母》,是为京剧艺术走上银幕的珍品。该影片于1931年在北京东安市场吉祥戏院首映,第天放映五场,场场爆满,这种盛况,在当时实在是不多见的。

梨园记事:雪艳琴

雪艳琴的嗓音清婉甜脆.高低、宽细任其使用,曾有“金笛仙”之誉。扮相俊美大方.擅长表演,戏路颇广。她不仅工于青衣、花衫,且精于刀马旦、花旦戏。她擅演剧目很多,如《玉堂春》、《雷峰塔》(全部)、《贵妃醉酒》、《四郎探母》、《霸王别姬》、《宝莲灯》、《十三妹》、《辛安绎》、《花田错》等。

雪艳琴不仅有着优越的嗓音条件,而且精于唱法。她的演唱不仅具有王瑶卿圆美大方的待点,而且吸收了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诸家之长。她的演唱腔调悠扬,情韵兼致。方家评其演唱艺术是“得畹华之神彩,含御霜之缠绵,具小云之清越,兼留香之缔丽……总四家而擅美,跨南北而孤出。”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她名噪大江南北,有“坤旦领袖”之誉。她还擅长念京白.演旗装戏时在念白、做派上描摹旗籍妇女,惟妙惟肖。

梨园记事:雪艳琴

雪艳琴自青年时期便注重文化学习,演戏时非常注重剧情戏理,讲究人物性格。她常说“演戏要在人物性格中找动作。”“演唱要注重表情,唱出感情来。”故此她的唱念表演,神采袭人,富有生气。
雪艳琴艺术生涯70余载,曾有两度息影舞台。一次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入东北之后,她谢绝演戏,闭门不出。
尽管她生计拮据,靠典当度日,仍两次坚拒权贵的重金邀请。只有一次例外,那是1940年各界爱国人士为赈济河北水灾募捐发起义演,她应邀以黄咏霓的本名挂牌登台,为赈济灾民献艺。

梨园记事:雪艳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雪艳琴隐居兰州,直到1951年天兰铁路通车时,为庆祝盛典,雪艳琴才重施粉墨,再现舞台。此后,随着大陆文艺界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雪艳琴很活跃了一陈子。于1953年参加中国京剧院,1958年,她和李少春、杜近芳合演了现代京剧《白毛女》,剧中也突破京剧行当限制,饰演黄母,为旦行艺术的开拓作出新尝试。在《林海雪原》中饰蝴蝶迷,颇受观众好评。
1960年,雪艳琴受聘任教中国戏曲学校。这次是为了培养京剧艺术新苗,再次告别舞台。从此,专心从事教育事业,直到最后一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