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余秀华,北大学生说我拯救了诗坛,这太可笑了

《假如》:余秀华,北大学生说我拯救了诗坛,这太可笑了

《假如》:余秀华,北大学生说我拯救了诗坛,这太可笑了

余秀华是那个不同的“她”。余秀华的诗歌并不是最好的,但在当前的诗歌语境下,却具有了灯塔的意义,它使群语下的诗人们意识到自己身处何方,获得了一个跳出来审视自己的契机。
很显然,不能单一地从艺术的层面来看余秀华的诗歌,首先要从情绪上去靠近与把握。“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并不仅仅停留在一句雷人的语言这个层次,它凸显了一个诗人心灵深处的呐喊与张力,甚至小小的灵魂扭曲。

《假如》:余秀华,北大学生说我拯救了诗坛,这太可笑了

雷人的话语,其实掩饰了感觉的一触即发这一事实。她也不是一个过分注重从修辞层面来写诗的人,这和当前一些因缺乏充沛感情而躲在修辞里追求所谓的哲思与深度的人有所不同。余秀华的诗歌很大程度上立足于内心的所感与她真实的生活经历,她在她自己的生活立场上来看这个世界,写出了很多真实的感受,我们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来理解余秀华,是“理解”,而不是深挖语言,在修辞的层面找诗。

《假如》:余秀华,北大学生说我拯救了诗坛,这太可笑了

《假如开出一朵花》:“这个时候,我是去追逐一列火车,还是一场雨水。我们对这个世界深信不疑,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说服自己,就让一朵花走进灯光,再隐退于黑暗,轮回到这里,彼此相望,各生慈悲心肠”。美好的东西总在那里牵引着她,诱惑着她。但于她而言,生命的开放并不总意味着慈悲,现实是最真实的,很多美好都只能埋在心里,即便有“假如”,最后还是会迎来“一开到底的绝望”。

《假如》:余秀华,北大学生说我拯救了诗坛,这太可笑了

在北大的诗歌朗诵会上,现场有人问余秀华:“有人说你拯救了诗坛,你怎么看?”余秀华笑了:“让我来拯救诗坛,这太不靠谱了!”又问:“余秀华热还能持续多久?”余秀华则说:“我看也差不多了。” 还有人问:“您如何看待您的幸运?”余秀华笑着质疑:“我幸运吗?”她并不属于善于制造短暂狂热的小圈子的一份子,她有属于她个人的清醒,这个世界还未真正通过诗歌来理解她,更多的是她与诗歌的相互理解。当一些人试图站在一种命运的立场去解释另一种命运时,首先暴露的便是无知。

《假如》:余秀华,北大学生说我拯救了诗坛,这太可笑了

余秀华是一种现象。就像股市里的创业板,某种程度上是要靠故事讲话的,但她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充满幸福的故事,而是一个特殊的、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悲惨的故事。命运带给她的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可她却在那片生命的土壤上种出了生活的小红花,她作为一种现象的冲击,远比其诗歌带给人的冲击要大。我们不能忽视这一事实,即早在“余秀华现象”之前,余秀华的诗歌已经存在了。

《假如》:余秀华,北大学生说我拯救了诗坛,这太可笑了

为什么余秀华吸引了大众、惊动了诗人,获得无数的好评?这就涉及到发生在余秀华身上非比常人的故事,以及当前诗坛对于诗的本质的认知。当代的诗坛最初出现梨花教主的口水诗也是轰动一时,引得无数人追捧。当然,梨花体并未真正地在诗歌本质上对诗歌形成冲击。而余秀华则不一样,她的诗歌指向了诗歌,触及了诗歌本质的,她是带着“诗歌是什么”来写作的。因此,这两种的“我手写我心”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余秀华诗歌给人带来的是共鸣,而非起哄与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