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了一跤》:余秀华,面对质疑,面对敌意,我竖起了全身的刺

《摔了一跤》:余秀华,面对质疑,面对敌意,我竖起了全身的刺

《摔了一跤》:余秀华,面对质疑,面对敌意,我竖起了全身的刺

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读余秀华诗集,我想起纪德《大地食粮》中这话,我感觉她的诗是对此话的最好阐释。也许,我之所以联想到这句话,还是没有逃离开诗人自身生活的影子。面对无数的“脑瘫”、“农妇”标签,我总希望读到一些纯粹的东西,而不是被诗人的身份所拘束。

《摔了一跤》:余秀华,面对质疑,面对敌意,我竖起了全身的刺

可是,我心所愿,并不能控制我脑所行。对诗歌的理解,总是挥不开诗人身份的影子。 也许,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纯粹过。即使对诗人身世一无所知,也要于读诗时,去幻想出一个诗人来。毕竟,诗歌背后必须有人,没有人,又何谈诗歌、遑论文学呢?连“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都必须去寻找出一个情调别致的诗人。

《摔了一跤》:余秀华,面对质疑,面对敌意,我竖起了全身的刺

因此,我们又何必特意去撇开一个别样身世的诗人余秀华呢?也因此,我读到“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时,我愿意幻想出诗人的那份自卑和难过;在读到“……我不再想他。哪怕他病了,死去/我的悲伤也无法打落一场泪水”时,我情愿以为,这是诗人在为自己的命运感伤和愤恨;在读到《下午,摔了一跤》“提竹篮过田沟的时候,我摔了下去/一篮草也摔了下去/当然,一把镰刀也摔下去了……我摔在田沟里的时候想起这些,睁开眼睛/云白得浩浩荡荡/散落一地的草绿得浩浩荡荡”时,我也很自然地想起一个瘸腿农妇摔跤的画面……

《摔了一跤》:余秀华,面对质疑,面对敌意,我竖起了全身的刺

也许,这些过于现实的联想迷惑了我,让我之前所有相信的诗歌理念全然消逝。可是,我又在想,能调动起我们的想象、驱逐我们理论前提的诗歌,难道就不可以是好诗吗?埃兹拉·庞德论诗的时候有个比喻:“做桌子不在乎你首先做哪条桌腿,只要你完成的时候桌子有腿并且站得稳就行。”或许,余秀华的诗句组合、字词调用还有着明显的学徒气,还不够精致。但只要它们有诗意,可以打动我们,并且让我们沉思默想,去感受一种生活的艰难,去回味一种疼痛的记忆,去思考一种活着的哲学,那么,我们又何必太吝惜自己的欣赏之语呢?

《摔了一跤》:余秀华,面对质疑,面对敌意,我竖起了全身的刺

读余秀华的诗,可以看到一种清晰的生活之苦。生活中那些细微的东西,总是被她捕捉得足够奇妙、深沉。就如《割不尽的秋草》第二部分:“除了与你,我与大地上的一切靠得很近/比如这个下午,一群人抬着棺材经过/他们把云朵扯下来,撒得到处都是”,“你”“大地上的一切”“棺材”“云朵”,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既具体也飘渺,既轻灵又哀伤,这些奇妙的感受,其实就是迸发而来的诗意。

《摔了一跤》:余秀华,面对质疑,面对敌意,我竖起了全身的刺

乡土世界的万物,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总有意想不到的沉痛之思。比如前已提及的《下午,摔了一跤》,题材是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她写到“竹篮”“田沟”“镰刀”“荆棘”的时候,好像吹来一阵田园清风,可读到用白丝巾包扎受伤的手时,读到“但十年过去,它还那么白/赠我白丝巾的人不知去了哪里”时,那么随便的联想,哀伤感来得那么纯粹,让置身事外的读者也惶惑难安。

《摔了一跤》:余秀华,面对质疑,面对敌意,我竖起了全身的刺

余秀华的诗确实有一股力量,但它们不是简单地要寻光明、找幸福,而是一种捡起疼感来咀嚼,让疼痛诞生诗意,以诗歌来支撑生活的内在力量。在自序里,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她享受写诗的过程,在诗歌里,完不完整已经不重要了,她比所有完整的人都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