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死后的小凤仙:远嫁东北 文革中孤苦伶仃

蔡锷死后的小凤仙:远嫁东北 文革中孤苦伶仃

小凤仙

小凤仙是民国初年北京城里的名妓,因协助蔡锷反对袁世凯帝制更成为名噪一时的“侠妓”、“义妓”。然而,当护国运动取得重大胜利、袁世凯在举国讨袁声中于1916年6月6日死去后仅数月,蔡锷将军也于11月8日在日本东京病逝。

蔡锷将军死后,他的那位红粉知音小风仙到哪去了呢?此人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这一直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据有关史料记载,小凤仙家原是浙江的旗人,其父姓朱,母亲是偏房。因不愿受大老婆歧视,其母后来带着她离开朱家单过。不久,母亲病逝,一位姓张的奶妈收留抚养她,所以她就改姓张。1911年11月,杭州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在杭州起事,张奶妈带着她仓促逃往上海。因衣食无着,张奶妈就将她暂时押给一位姓胡的艺人学戏,取花名“小凤仙”。

1913年7月,革命党人在南京发动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北洋军阀冯国璋、张勋等攻打南京,战火延及近两月,小凤仙跟着胡老板逃回上海。

这年,小凤仙13岁,成一亭亭玉立的美人。不久,她跟着胡老板到当时的京师北京,在著名的八大胡同的陕西巷云吉班卖唱接客做生意,以其才貌色艺俱佳,名震京师,成为民国初年北京城红极一时的名妓。

就在这期间,前任云南都督蔡锷将军被袁世凯羁留于北京,居高位,实闲职,并遭受种种监视。为避袁世凯耳目,故作韬晦之计,常到八大胡同妓院走动,结识了小凤仙。英雄美人,十分恩爱,成为知音。

蔡将军知道了小凤仙的身世后,十分同情。一次,张奶妈从江西来到北京,找到胡老板与小凤仙。蔡锷问小凤仙:“张是什么人?”小凤仙说张是她母亲,胡老板是领家(押账的债主)。蔡锷就出钱替小凤仙赎了身。

小凤仙回到奶妈身边,仍在云吉班做生意,并与蔡锷感情更深。蔡锷教她识字看书,并常给她讲些《三国》、《水浒》的故事与做人、为政的道理。后来,也给她透露些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事情,使她的思想认识大为提高,终于在1915年11月中旬袁世凯称帝前夕,协助蔡锷逃出了北京。

随着护国讨袁斗争的胜利发展,小凤仙的“侠妓”名声也传遍全国。

蔡锷死后的小凤仙:远嫁东北 文革中孤苦伶仃

1915年,北京,蔡锷和他的长子。

蔡锷将军在讨袁护国斗争取得胜利后仅数月,于1916年11月8日因喉癌不治,在日本东京逝世,年仅34岁。消息传到北京,小凤仙悲痛欲绝。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特地请大名士易宗夔代撰了一副挽联送去致祭。

这是中国近代的一副名联。其词如下: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此联上联写蔡锷,下联写自己,情长谊深,令人感叹落泪,传诵一时。但据说此联在社会上传开后,有些文人觉得太长、罗嗦,便把八句缩成四句。后来传到大名士方尔谦耳里。方是扬州人,“扬州二方”之一,是著名的“联圣”。他说:“四句还嫌多,只要两句就够了。”他改成一联: 不幸周郎成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此联用典比喻贴切,含意深刻:以周瑜比蔡锷,就隐指袁世凯是篡权的曹操;周瑜是在赤壁大战后功成而死,喻指蔡锷是取得护国讨袁胜利后而死,同为少年英雄;李靖是唐代开国功臣,用来比蔡锷,赞扬蔡是辛亥革命与护国运动的功臣;而李靖在失意落难时,隋宰相杨素府歌妓红拂慧眼识英,毅然离杨素府夜奔投李,以之比喻小凤仙协助蔡锷脱险,赞扬小凤仙是像红拂一样的侠妓。

据说,当北京官方与民间各界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穿蓝布大褂,亲自前往致哀。

当她随民众步入灵堂向蔡锷遗像鞠躬时,被北京大学堂的学生发现。小凤仙察觉后,随即快步走出中央公园。学生们追踪寻访,竟不可得。

此后,小凤仙遂从八大胡同消失,隐姓埋名,无影无踪,对其去向众说纷纭,一直是个谜。

小凤仙自蔡锷将军去世后,遂离开八大胡同,隐姓更名。她先嫁给东北军一位师长,从北京移居沈阳。后来,那位师长死了,她遂改嫁给一位姓陈的厨师,住家于沈阳市皇姑区寿泉街三胡同的一座平房里。因为她丈夫姓陈,四周邻居们都称她叫“陈娘”,但对她不平凡的身世一无所知。

人们看到陈娘长得很漂亮,白皮肤,大眼睛,瓜子脸,个头儿至少在1.6米以上,依稀可见她年轻时沉鱼落雁般美丽的姿容。至于她的实际年龄,她从不提及,长相又很年轻,无人能猜得准。她没有工作,靠丈夫的收入养家度日,生活很是拮据。两口子没有子女。她居住的房间是狭小的北厢房,室内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室内几乎没有家具,因而并不显得十分拥挤。家里唯一像点样的摆设,就是那只天天上弦的小闹钟。

陈娘穿的只是平平常常的衣服,但洗得干干净净,穿起来显得与众不同。她的唯一爱好就是喝酒,几乎每餐都要饮两盅白酒,饮得很慢很慢。

这样的习惯似乎与她的坎坷人生有关。她的最大乐趣,就是去听戏,听得有滋有味,如醉如痴。这也可能与她早年的生活道路有关。她这样的生活习惯一直维持到晚年。

1948年11月,解放军占领沈阳。这年,小凤仙已48岁,她丈夫在东北人民政府总务处工作,可能还是厨师。她自己也要靠劳动吃饭了,先是进一家被服厂做工,以后到东北人民政府统计局出收部一位叫张建中的人家做保姆。她改名张洗非,不知此名是否有深意,生活仍较拮据。

蔡锷死后的小凤仙:远嫁东北 文革中孤苦伶仃

蔡锷魂归岳麓

1951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招待所。

小凤仙闻讯,很想见见这位昔日在北京的旧相识,遂写一信寄给梅兰芳:“梅先生,若寓沈阳很久,如有通信地址,望企百忙中公余之暇,来信一告。我现在东北统计局出收部张建中处作保姆工作。如不弃时,赐晤一谈,是为至盼。”

数日后,小凤仙接到梅兰芳邀请相见的回信,高兴非常,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打扮得像过节一样,赶去交际处招待所。

这时的小凤仙年过50,人老珠黄,生活拮据,饱经忧患,故人显得很憔悴。她见到梅兰芳,一番寒暄,便向梅兰芳谈了自己的出身家世和沦落烟花的经过,以及与蔡锷相识并帮他逃离北京袁世凯虎口的情况。

当她讲到蔡锷将军到云南后就再没给她来过信,以及在讨袁护国战争中喉疾加剧、去日本就医逝世时,声音哽咽,泣不成声。

梅兰芳关切地询问她此后的生活情况,她感慨万分,讲了她30多年来的颠沛流离及目前的生活艰辛。

梅兰芳安慰她说:“你的生活问题,我跟交际处商量一下。人民政府一定会照顾你的。”当天,梅兰芳宴请小凤仙。离别时,还送给她一笔钱。

梅兰芳把小凤仙托他解决生活问题的事,托付给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李桂森处长,并写信通知小凤仙与李桂森联系。小凤仙接到梅兰芳来信通知后,即去找交际处的李桂森处长。经李桂森处长介绍,小凤仙被分配到一家政府机关学校当保健员,1951年6月23日正式上班工作。

为此,她十分高兴,于6月28日特地写信给梅兰芳表示感谢。

梅兰芳接小凤仙信后,未再与其通消息,并遵小凤仙嘱,对其身世与行踪守口如瓶,仅将此事告知其秘书许姬传与近代史专家荣孟源。

荣孟源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梅兰芳则在1961年病故。在政治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小凤仙的情况再也无人知晓,也再无人敢于过问了。小凤仙被人间遗忘了。

但小凤仙仍默默无闻、平平淡淡地在沈阳平民中生活着,也仍然无人知晓她那不平凡的身世。

70年代初,中国正处在“文革”动乱中,小凤仙已是70多岁了,丈夫已死,孤苦伶仃。她曾被好心的邻居、沈阳低压开关厂女工刘长青接到家中住了一段时间。这期间,她心情开朗,常常眉开眼笑。

只是有一次,她听到收音机里播放戏曲,内容是当年蔡锷与小凤仙的往事,她面容痛楚,泣涕涟涟。刘长青见状,忙握住她的手细问缘由。在一声声关切的询问之下,这位被称作“陈娘”的慈祥老人才情不自禁地口吐真言:“那戏中之人就是我!”

她向刘长青讲了自己的身世,并再三叮咛,千万不可外传。

1976年,小凤仙终于走完自己曲折的人生道路,以76岁之龄病故。她是栽倒在自家平房旁的公共厕所里,是突发性的脑溢血。人们把她抬进医院急诊室,但抢救无效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