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舍曾写道:“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济南

不过百年的时光,老舍先生口中的济南城已经消失不见,城墙城楼早已湮灭,只有那泉水依然汩汩流着,诉说着岁月的沧桑。2017年,济南仅存的一段城墙,由于拆迁得以重见天日,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又勾起多少怀旧的回忆。今天,我们就去济南老府城里走一走,品一段穿越千年的时光。

济南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名曰泺邑,后又改为历下。“济南”一称是因为城位于古济水之南而得名。至唐代经济已相当繁荣,宋徽宗政和六年,济南郡改为“济南府”。明代洪武九年,济南开始成为山东省政治经济中心。

济南府城成型于宋代,最初是夯筑的土城。洪武初年在土城外瓮以砖石,改造为砖城。明代城墙周长6160米、高10.7米、阔16.7米。最初只有四个城门,西门泺源门、南门历山门、东门齐川门、北门汇波门。清光绪年间,又开四个便门,均没有城楼。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济南城

西门称泺源门,源于泺水之源的趵突泉。西门是济南最古老的城门,由城楼、瓮城、箭楼、马道组成。在今天的济南,“西门”并不是一个路名,而是一个地名,泛指泉城路、共青团路、趵突泉北路的交叉口一带,是济南最繁华的地带之一。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济南西门

南门是济南府城的正门,原名舜田门(亦称历山门)。南门,是济南最具文化内涵的一座城门。《山东通志·山川志》中记载:“历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云乃‘仙祓’讹音也。”“舜田,在县南历山下,相传舜耕于历山,即此。”因为此门正对着历山,也就是千佛山,正对这座山的城门也就名为舜田门、历山门了。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济南南门

东门名为“齐川门”,府城附近的水流汇聚在此,再转向东北方,汇入小清河,而小清河又贯穿齐国旧地,所以有了“齐川门”这个称呼。济南人习惯称这座城门为“老东门”,是因为后来在东门以南,又开了一处“新东门”。东门,是落位最晚的城门,是济南通往章丘、淄博、青岛等地的必经之路。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济南东门

北门建在大明湖北岸,因为城内泉水汇聚至大明湖,再从北门流出,所以被称作“汇波门”,济南人则习惯称它为“北水门”,它是济南尚存的唯一一座城门。汇波门的历史要早于济南明代府城的建造历史。早在魏晋时期,这里成了济南城的北门。北水门历代屡修屡建,北水门上的汇波楼建自元初,元明清一再重建,至民国时代因年久失修最后坍圮。1982年,大明湖公园再次大规模整修时,重新修建起汇波楼。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老济南北门

2017年3月15日,济南拆违拆临有了意外收获,一段600多岁的明代古城墙,得以重见天日。这段城墙长约50米,露出地面部分高约5.5米,整个墙体原本由大青砖和石条砌筑而成,城墙底部为条石,上面高约3米的墙体由大青砖砌筑,并用白灰勾缝,再往上则是五花八门修补的痕迹,现仅剩城墙东外皮。为啥说仅剩外皮了呢?过去济南的西城墙究竟该有多厚,看看现在趵突泉北路的宽度就知道了。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城墙城楼没了,但泉水还在,老府城里的老街老巷还在!济南的老街巷名很有意思,往往蕴含了丰富的色彩和丰满的意象,反映着我们济南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有的是以形取名,如:非常窄的巷子叫墙缝巷,非常短的巷子叫耳朵眼巷,又窄又长的巷子叫竹竿巷,头大尾小的巷子叫牛头巷;拐了一道弯的叫镰把胡同,拐了两道弯的叫轱辘把子街,拐了三道弯的叫三曲巷;一横一竖的叫丁字街,横竖多条的叫棋盘街。

有的是以意取名,如:县东巷、县西巷、按察司街、钟楼寺街、顺河街、朝山街、半边街、下河崖、菜市街、马市街、榜棚街、剪子巷、篦子巷、馆驿街。

有的是以掌故取名,如:舜井街、五里牌坊、历山顶、后营房、王府池子、起凤桥街、双忠祠。

更有唯美浪漫的,如:曲水亭街、秋柳园街、芙蓉街、青云里、凤凰嘴、翔凤巷、茶巷、金菊巷、东流水、丹凤街、饮虎池街、涌泉胡同、海晏门。

将军庙街,是一条东西走向长不过180米的街道,却曾经并列着四座庙堂,自西向东依次为天主堂、慈云观、将军庙和城隍庙,以一种强烈的中西混搭的特色,吸引着你去解读它的衰微和荣耀。

天主堂是济南地区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建设可追溯到16世纪,几经变迁才形成现在的规模。清顺治八年(1651年)10月底,西班牙籍神甫嘉伯乐来到中国后,在北京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结为莫逆之交。后来济南,在将军庙街购地13.6亩,创办济南城区的第一所欧式天主教堂。若赶上教堂弥撒,你会看到身穿白袍的神甫在传递上帝的福音,哈利路亚的歌声让人几乎忘记了置身于济南的老街。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鞭指巷

鞭指巷,在清康熙、乾隆年间,附近逐渐有了若干家经营鞭子、缰绳、鞍子等皮革制品的手工作坊,形成了颇具人气的街巷,久而久之被称之为“鞭子巷”。这条古老小巷因“状元府”和它的主人清朝第105位状元陈冕而广为人知。又有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执鞭一问“此为何巷?”随从的宰相刘墉妙答曰“鞭指巷”,自此鞭指巷因此得名。

芙蓉街现在堪称是广大吃货的最爱,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邻近历代两大府衙和贡院、府文庙及古城主干道,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关帝庙位于芙蓉街中段东侧,坐东朝西,正对省府东街。该庙始建于清代中期,现建筑由民宅式庙门一间、正殿三间及新建的南北厢房组成,庙门为硬山顶,正殿为卷棚顶,2009年12月修缮后对外开放。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街长160米,宽2-2.5米。王府池子街因街西侧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子,又名濯缨泉,属于珍珠泉泉群,南北三十余米长、东西二十余米宽,水面六百余平方米。原来在明代德王府院内,故得名。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但名字依然气派。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王府池子街道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百花洲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在王府池子街北端路东,邻近与起凤桥街的交叉路口,有腾蛟泉,为济南珍珠泉泉群的21处泉池之一,在新评出的七十二名泉中位列第二十三泉。泉池呈长方形,深1.5米,以青石围砌,精致方正。“腾蛟泉”之名取自泉西侧的腾蛟起凤坊,当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桥,名起凤桥。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翔凤街,翔凤巷位于济南老城区,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是济南最窄的小巷,宽度仅为80厘米,此条小巷旧时为两边房子的墙缝形成,俗称"墙缝巷",后取其谐音翔凤巷,寓意为让凤凰飞到这里图个吉祥。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曲水亭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接西更道街北口转东止东更街北口,长530米,宽2.8米,沥青路面。在小兴隆街西口附近的河东岸,原有三间草房,名曲水亭,坐东朝西,房前屋后,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柳依依,亭门悬挂着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湾流水”。街以亭而得名,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称。

曲水亭街是一条历史文化特色老街,连接大明湖、百花洲、王府池子、芙蓉街,文化气息十分浓厚。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河,与曲水亭街相依,一边是青砖碎瓦的老屋,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现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着《老残游记》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曲水亭街,叫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极富文化韵味。

旧时农历三月初三,各地文人墨客聚会于此。人们要到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然后宴会开席,文人便开始“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用觞杯盛满酒,放在托盘上,然后把托盘放在水面上,任其顺流漂下,托盘漂至拐弯处,往往会停止不动,只要酒杯停下,坐在河边的人就要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还需吟诗一首,如吟诗不佳,便会被罚酒。据说,这种曲水流觞盛会一直流行至清代。

济南老府城(孔祥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