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啤酒勢力地圖:你的夏夜被誰承包?

有人曾說,外國人認識中國通常有兩種途徑,一個是通過孔子,另一個途徑就是通過啤酒。

在哈爾濱,人均消費啤酒85升排全國第一,比名列第二的瀋陽,第三的北京多出了將近一倍。

據權威統計,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東北三省總人口總數與廣東山東,河南單個省相差不多,但啤酒產量和人均消費量卻領先全國。

啤酒行業幾乎是所有快消品中,覆蓋最廣,消費者層級最多,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

野蠻粗野,不是空穴來風。

而中國的啤酒江湖,早已三分天下。

全國啤酒勢力地圖:你的夏夜被誰承包?

第一個我們說到的就是燕京啤酒。

其成立於1980年,原來只是一家投資僅僅640萬元,年產量1萬噸的順義縣啤酒廠。

那時的燕京啤酒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北京市場被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一分為二,五星啤酒位於城西,北京啤酒地處城東,以天安門旗杆為界,各佔一半,井水不犯河水。

剛剛面世的燕京啤酒並沒有引起同行們的重視,畢竟當時北京二環才只通了一半,在30公里外的順義生產的燕京啤酒,對於北京的經銷單位來說只有一個身份:農民啤酒。

全國啤酒勢力地圖:你的夏夜被誰承包?

1983年,時任順義縣化肥廠黨總支副書記的李福成,奉命調入順義縣啤酒廠任黨總支副書記,負責市場營銷和渠道工作。

1988年,李福成推動了燕京渠道體系的轉變,不再依靠糖酒公司,而是組織銷售團隊走街串巷,開闢經銷商和批發網點。

這種打破計劃經濟的統購包銷,採取簽訂合同的方式,使燕京啤酒成為中國啤酒行業第一個進入市場的企業。

據說那時候的燕京,配置了2600輛平板三輪車,讓小商小販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吆喝著賣,將啤酒送到了衚衕裡,形成“家家喝燕京”的北京一景。

1993年,燕京啤酒產量達到18.5萬噸,位居全國第三。

1995年,燕京在產銷規模上追平了“百年老牌子”青島啤酒,1996年,燕京率先突破50萬噸產銷規模,躍居第一。

1997年,燕京在在香港的紅籌股和深圳A股同時上市,募集了13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燕京啤酒也走上了收購之路,收購不僅能最快地獲取生產線、資源,縮短自建廠房的時間成本,同時也意味著搶佔龐大的區域市場。

燕京啤酒選擇了強強聯合的道路。

2000年,收購雪鹿啤酒廠,佔領了內蒙古的啤酒市場;2001年,用2.95億元整合了山東85萬噸啤酒生產能力和50萬噸市場份額,約為山東市場的1/4;

2002年,收購桂林漓泉,在廣西站穩了腳跟;

2003年,燕京啤酒控股上市公司惠泉啤酒,開闢第三條融資渠道。

2013年是燕京啤酒的巔峰,營收137億元,淨利6.8億元。

此後業績一路下滑,如今燕京已與前三有不小的差距。年報顯示,2016年主品牌燕京啤酒銷量333.03萬千升,同比下降6.2%;2017年主品牌的銷量312.93萬千升,同比下降6.0%。

不知未來,這個掙扎於首都的民族品牌何時重回巔峰。

全國啤酒勢力地圖:你的夏夜被誰承包?

青島啤酒誕生於1903年,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前身是德國商人和英國商人合資在青島創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有著德國文化的味道。

全國啤酒勢力地圖:你的夏夜被誰承包?

但在近百年的歷史中,青島啤酒始終是個偏居山東一隅的地方品牌,真正改變這一切的,是彭作義和金志國兩代掌門。

在彭作義上任之前,青島啤酒正處於低谷期,自1986年達到10萬噸後,多年徘徊不前,行業地位岌岌可危。

1993年上市後,管理層頻繁變動使青啤發展戰略混亂,直到1996年青啤還沒有自己的銷售公司。

1995年,青啤跌下神壇,被燕京啤酒一舉超過。

1996年彭作義上任,他意識到,青啤雖然有著很好的品牌積澱,但作為一箇中高檔品牌,有點不接地氣。

當時的啤酒市場,消費人群主要是藍領階層,90%的消費都是低檔啤酒。

青啤要做大,一定要放下身段,一定要改革。

於是彭作義制定了低成本擴張的併購戰略,在1997-2001的四年間收購43家啤酒公司,2000年8月,十天內收購上海嘉士伯,北京五星和三環啤酒廠。

產量也從1996年的35萬噸,上升至2000年的185萬噸,份額從2%上漲至10.7%。

1999年,青啤重新奪回了行業銷量第一的寶座。

但粗放型的擴張雖然提高了市場佔有率,但並不意味著企業效益的提高。

過快過頻的併購活動,大大增加了青啤的財務壓力,啤酒廠增加了10倍,但公司利息支出高達1億多。

彭作義不是不知道這些問題,但他已沒有時間了,2001年,彭作義突發心臟病去世,金志國被推上火線。

金志國任內,對旗下150個啤酒品牌進行瘦身,調整為1個主品牌“青啤”,加3個副品牌“山水、漢斯、嶗山”的格局。

青島的盈利能力得以逐漸恢復,青啤又能像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漢一樣,快意恩仇,但就在這個過程中,華潤雪花開始崛起。

全國啤酒勢力地圖:你的夏夜被誰承包?

很難想象,中國啤酒行業的老大竟然是一家公司的雞肋。

打開華潤集團官網,華潤是一家多元化控股的公司,其前身是1938年在香港成立的聯和行。

1983年,才改製為華潤集團。

華潤集團實體企業達到2300多家,旗下水泥,地產,電力,零售,燃氣應有盡有。

跟華潤集團其他大部分高大上的業務比,華潤啤酒簡直不值一提。

最早的雪花啤酒誕生於瀋陽啤酒廠,但直到1993年華潤雪花才成立。

全國啤酒勢力地圖:你的夏夜被誰承包?


在華潤雪花的發展史,有兩個關鍵人物,王群和侯孝海的出現,讓華潤的啤酒業務得以成功做大。

王群,是華潤創業進入啤酒業務的戰略制定者,雪花啤酒的收購由他主導。

侯孝海,則是雪花啤酒壯大的營銷功臣,世界盃營銷、勇闖天涯等營銷活動都由其推動。

啤酒行業的早期,90%的消費來自低端市場;

低端市場拼的,不是品牌和技術,而是渠道和價格。

在對遼寧最重要的兩個市場取得控制之後,華潤啤酒的版圖拓展到了遼寧其他重要市場,根據地的建立保證了其盈利能力的快速提升。

華潤啤酒不是第一個兼併和收購小啤酒廠的公司,但與燕京啤酒不同的是,華潤啤酒背靠集團優勢,後來居上。

渠道價格大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對於全國擴張資本能力就成了關鍵。

華潤啤酒確立了沿江沿海戰略,沿江戰略先從1997年進入四川市場開始,2000年進入安徽市場,2004年收購澳洲獅王啤酒在江蘇的啤酒廠,完成長江上中下游的佈局。

沿海戰略則是從遼寧,天津,浙江,廣東,秦皇島,在中國的沿海全面開花。

燕京和青啤,都曾經寄望於通過上市,實現資本能力的大幅躍升。

但無奈,他們的資本能力終究不如華潤,後者可以忍受在擴張收購中長期的虧損,而前者卻不能;

一旦出現盈利能力的下降,燕京和青啤只得收縮戰線,眼睜睜的看著華潤雪花的收購擴張與長驅直入。

2008年,雪花啤酒超越全球啤酒老大英博旗下的百威,成為世界銷量第一的單一啤酒品牌,自此啤酒格局已定,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分列前三席。

全國啤酒勢力地圖:你的夏夜被誰承包?

如今經過十幾年的跑馬圈地,啤酒行業早已進入成熟期。

啤酒行業人均銷量變化不大,而消費升級、噸價提升,將是未來啤酒行業發展需求端的核心驅動力,在未來中國啤酒還有三個途徑,也許會有更好的發展。


全國啤酒勢力地圖:你的夏夜被誰承包?

途徑一:國際品牌引領產品結構升級是行業最合理的方向。

中國啤酒行業現狀與美國80年代相似,均需要通過高端化突破行業瓶頸。一方面,中高端產品的毛利率較高,在成本承壓較大的情況下可以扭轉行業低迷的格局。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產品差異性的需求也推動行業向高端化轉變。作為舶來消費品,我國啤酒行業缺乏本土化,外資品牌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因此長期看,外資引領的產業結構升級是行業的唯一出路。

途徑二:全行業提價。

目前全行業提價暫不可行,主要原因是行業的競爭格局尚未穩定;行業目前銷量仍以低端產品為主導,產品價格敏感性強,且銷量伴隨經濟形勢有下降的趨勢,並不具備提價基礎;高端品牌的競爭激烈,替代品類發展迅速,導致單隻產品不會輕易提價。

途徑三:成本端壓力減緩,關廠增效難以持續。

行業短期將受益於成本端的改善,改善主要來自於包材成本壓力的預期減緩、產能優化的減費增效,以及期間費用率的下降。

但是成本端壓力的降低只能在短期改善利潤,長期來看,產能利用率將維持穩定,毛利率和期間費用率也無法一直改善,長期利潤改善受成本的影響將逐漸弱化。

由於國企因素較重,持續關廠增效難以維繼,不可成為投資的主邏輯。

鮮啤趨勢和文化屬性將成為內資彎道超車的突破口。

沒有經過本土化的舶來品是沒有生命力的,被寄予厚望的啤酒行業目前正處在變革時期,是迷失於三岔路口,還是破繭重生,未來將給我們揭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