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南乡武阳村,历史上的那七个名人,你都知道嘛?

歙南武阳村历史名人撷趣

司马狂/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母亲是歙县南乡武阳村人。武阳这个村子,先有刘姓,后有张姓。张姓族人口口相传中,有“刘家流掉,张家装住”(你用歙南方言读,会发现张家装住中,张和装其实读音一样)的俗语。概因,张姓居下流,刘姓居上游。

追溯武阳村的历史,明确有记载的是张姓自张应周建别墅始。但那之前的刘姓究竟是何时到来,又是何时迁徙走的,没有任何史料可查。上世纪末,倒是在武阳出土有唐初的十八足瓷砚,这就足以证明,武阳在唐初就有先人聚居,是否是刘姓族人,却未可知。至于武阳村名由来,我倒是发现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刘伯温老家,原名雾垟,后更名“武阳”。那么武阳会否也是刘姓,进入之后,先用“坞阳”,后改的“武阳”呢?且等我何时有机缘,再去刘伯温老家一探究竟。

前面写这两段话,只是想说,武阳村历史悠久,按理说历史名人应该挺多。但可惜的是,武阳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名人有史可查的少之又少。之前程健曾邀我写一写武阳的那些名人,那段时间颇费了一番心血,写了7个名人,基本集中在民国时期。这些人物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能够查询到相关史料的,亦或者是能够直接问到后人的。不少人物在《歙县志》有提及,但却有明显的纰漏,我一并修订完成。本文就是这七个人物的小传集合,有兴趣的人,可以补充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谢过。


张友深 旅日企业家 资助孙中山

张友深(1876-1946年),又名友森,字益三,其父为旅日商人张国英,母亲是日本人上田美代。张友深初在大阪浙江人孙淦(字实甫,曾上书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因此被誉为“倡导红十字中国第一人”)开设的益源号当学徒,后任李光泰东源号大阪分店经理,几年后创建怡昌震号。宣统元年(1909年),国内湖北发生重大水灾,身在东瀛的张友深,率先捐款以赈湖北水患,清政府因此赐予他举人身份。同年,在大阪川口町28番开设同益(华商)合资会社,主营海运业务。宣统二年(1910年),被推举为大阪商务总会协里。在经营自己海运业务的同时,张友深为同盟会的革命事业所感,积极资助孙中山。1912年元旦,孙中山邀请张友深参加中华民国开国大典。并被授予二等嘉禾勋章。

1913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后,张友深被选举为大阪国民党分支部部长。当年3月11日,出面接待访问大阪的孙中山一行。1909起出任大阪中华商会副会长,1913-1927年出任大阪中华商会会长。1920年7月,张友深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投资徽州老乡吴兴周在芜湖创办的芜湖大昌火柴有限公司,这是安徽境内的第二家火柴企业。

1924年6月,时任大阪中华书报社社长的张友深在神户亚细亚人同盟时事问题大演说上演讲,抗议美国排斥亚洲移民。次年,被日本政府任命为国势调查员,同年为神户海上火灾保险会社代理大阪华商保险业务。1931年,张友深旗下同益株式会社神户支店店长携款潜逃回国,造成张友深神户支店被迫关门,并退出了保险行业。1945年,张友深位于大阪川口町商号的住宅被美国空袭化为灰烬。1946年,张友深逝世。

张德容 咸丰年进士 二度知岳州

张德容(1820—1888年),字师宽,号松坪,祖籍武阳。曾祖张宏梓时,始迁浙江衢州,以钱财纳捐得例贡生。祖父张文诗,官居布政司理问,掌勘核刑名诉讼。父张世钧,国子监太学生。张德容咸丰三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留任翰林院,任职翰林院编修。之后,先后出任军机处军机章京、兵部郎中等职务。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任湖南岳州府知府,光绪五年(1879年),再度出任岳州知府。

张德容两度在岳州府知府任上。两次对驰名中外的岳阳楼进行修葺。初任岳州府知府,张德容主要是加固岳阳楼楼基,并重修了岳阳楼宸翰亭,撰有《重修岳阳楼宸翰亭记》。等到张德容二度出任岳州知府的时候,岳阳楼已经大有倾圮之势,于是张德容果断调拨茶厘税并劝岳阳四邑富绅捐款,大修岳阳楼。这一次的岳阳楼大修,彻底解决了影响岳阳楼的水患,并形成“大湖南北形胜之地,以斯楼为雄”的气势。当时的名臣翁同龢曾评曰“岳阳太守贤大夫,吏才诗笔当今无”,可以说张德容是岳阳楼历史上最大的功臣之一。

在政绩斐然的同时,张德容在金石学上亦颇有建树,其收藏的宋代拓本《石门颂》为世人惊叹。1872年,在岳州任上,张德容将自己“十余年间服官之暇”,于“草堂养疴时”完成的著作《金石聚》十六卷,整理完成。由于他的斋号是“二铭草堂”,所以书取名《二铭草堂金石聚》。此书做序者为工部左侍郎潘曾莹、状元公陆增祥,跋文作者为潘祖荫,此三位皆为史学、金石学之大成者。

(张德容的资料,《歙县志》上误作荆州知府,实为岳州知府。据《清代朱卷集成》18册205页原文记录,有原籍安徽歙县。据《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和《咸丰三年会试同年齿录》可知,其曾祖宏梓,始迁衢州。结合其他相关史料,推断其为武阳张氏后裔。上述史料由歙县博物馆王红春博士提供)

方德发 飞钹神技 皖南一绝

方德发(1920-1990年),皖南道教茅山宗传人,承继其父方樑清衣钵,学成请五猖、做道场时候的茅山宗绝技——飞钹,并擅长各式道教法器、吹大小青等,同时深谙各式传统曲牌。其飞钹绝技,在2005年版歙县志上被誉为“皖南一绝”。参加80年代的歙县民间艺术节获二等奖,安徽省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两度来歙,为其表演录像存史。

方德发的飞钹绝技,堪称一绝,只见他两片铜钹就如同长在手上一般,转辗腾挪,轻松自如。一只铜钹飞速旋转起来,自指尖到手臂,一路转至全身各个部位,钹照旧急速旋转着,动作一气呵成,往往观众已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其中最难处,便是铜钹脱手飞出,双钹上抛,凌空击打,清脆的铜钹碰撞着发出悦耳的声响,复又能妥妥接入手中;铜钹旋转中,单腿侧踢,人翻着筋斗抢先一步,稳稳站立,旋即收钹入怀,铜钹兀自转个不停。双手各吸一钹,上下翻飞,铜钹自己转个不停,却始终挣脱不出手掌心的掌控。方德发的飞钹绝技,共有“单飞蝶”、“双飞蝶”、“单蛇钓鳖”、“蜜蜂进洞”、“龙戏水”、“海底捞针”、“刘海戏金蟾”、“翘脚金鸡”、“滚钹”、“旋钹”、“双钹齐舞”等总计十八套,可惜,其死后,技艺未有传人,神乎其技,至此断绝。

除了飞钹绝技,方德发还有抛花钗的绝技,那是两根一米多长的花棍,两头系有铜铃,抛花钗时候,双手舞动,伴随着铜铃悦耳的声响,引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驻足不前。另外,方德发有祖传整套戏曲服饰及舞台兵刃等行头,足足好几大箱,每逢武阳村有重大节日,必有方德发登台献艺。

歙县南乡武阳村,历史上的那七个名人,你都知道嘛?

张懋勳 沪上商贾 老宅留存

张懋勳(1899-1964年),早年间离乡远赴上海,从学徒做起,打拼多年,后成为上海滩火柴、漆、茶叶、丝绸等徽商经营的产业,统一调配的商业大亨,(统一调配也就是现代同城快递业的雏形)。张懋勳发迹后,不忘故乡,斥巨资兴修武阳河坝、河堤、道路。并在武阳上村营建中日合璧式的房舍——爱吾庐,此房如今依旧保存完整,是最能够直接见证武阳村当年徽商兴盛的证据。

张懋勳育有四子,其中一子为中共地下党员,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被杀害。另一子张本奎,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任教于清华大学,后成为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创建者之一,1959年响应国家号召,调入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成为西南石油大学的创建者之一。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石油工业有特殊贡献教育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歙县南乡武阳村,历史上的那七个名人,你都知道嘛?

张大水 救死扶伤 泽被乡里

张大水(1918—1972年),又名张大轩,初在浙江杭州富阳经营茶叶店,后经营药铺。当时瘟疫横行,张大水以中草药创制特效药,活人无数,被誉为“救世药王”。后,张大水出资在富阳开设“徽州会馆”,凡是徽州籍老乡皆可免费入住。张大水在富阳经商有成,返回武阳,独自一人出资铸造武阳下门桥的铁桥链,那链条有碗口粗,总重量有2吨多,以此防止下门桥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并以青石板铺就从武阳下门桥至虎坝庙的数里路。另在民国某年,新安江流域爆发山洪,水势滔滔,沿江民众流离失所。张大水所在富阳,位于新安江下游,他听闻此事后,组织当地民夫,打捞被徽州地区被洪水冲下去的一应物资,然后自己雇佣货船,运回正口码头,免费让徽州乡人自行领回属于自家的东西。至今,大洲源老一辈的人,谈及此事,总是对张大水,钦佩不已。张大水故居在武阳下村,典型的民国徽派建筑风格,门套上有一卷轴状石雕,上书“惟吾德馨”,其德行足以匹配。

歙县南乡武阳村,历史上的那七个名人,你都知道嘛?

程德林 大洲源第一富豪 人人都夸德林哥

程德林(1905—1976年),又名程学勤、程安禄,年少时跟随父亲学木雕,伤及手指,遂放弃匠艺,随人到杭州学做茶叶生意。在杭州的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程德林又转战上海,同样取得成功。后来程德林从上海、杭州等地采购布匹等时兴物品销往歙县老家,并在深渡街上开设店铺,据说深渡半条街的店铺都在程德林名下。程德林一路顺风顺水,财富愈积愈多,世人称其为“大洲源首富”。

富甲一方的程德林,事业有成后如同大多数的徽商一样,回到武阳置办产业。1937年左右,程德林的“豪宅”在武阳落成。其宅,用“富丽堂皇”来形容亦不为过,砖雕、石雕、木雕美轮美奂,青石板铺就的院内地面,围着院子一圈的磨光青石长凳,都彰显着程德林的审美品位之高。解放后,武阳大队的大队址就设在此处。

程德林虽然有钱,其为人却俭朴,待人和蔼可亲,没有商人的势利眼,因其为人,武阳村民皆唤其“德林哥”。程德林还为武阳村上门桥一带铺就了青石板的道路,后人至今受其恩惠。

张源宪 复旦毕业 五河县长

张源宪(生卒年不详),又名张宪,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期间,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三处处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源宪被任命为安徽五河县县长。因为五河抗战胜利后,就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张源宪未能入县城赴任,只在临淮关“办公”。解放战争后,只身去了台湾,出任台湾“国民大会人事处处长”。1947年,曾为正口妇科王氏传人王从之题写匾额“七世良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