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春日凝妆上翠楼,原来“凝妆”一词学问这么多

“七绝圣手”王昌龄虽然以边塞诗人闻名于世,但他的闺怨诗也堪称一绝。比如人人熟知的他的《闺怨》一诗,细腻而含蓄地描写了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传达出无限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闺怨

唐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中国诗词大会:春日凝妆上翠楼,原来“凝妆”一词学问这么多

闺中少妇不知愁

好的诗作,句句精炼,字字千金。每一个字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诗人反复斟酌、千锤百炼的结果。这首诗也是如此。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郦波老师和蒙曼老师对这首诗中的“凝妆”一词进行了诠释,让人顿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在这看似诗人随手拈来的一个词中,竟然包含了如此丰富的知识。虽然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凝妆”的意思是盛装,但你想过为什么用凝妆吗?“凝妆”又是一种怎样的妆?我们且听两位老师如何说。

中国诗词大会:春日凝妆上翠楼,原来“凝妆”一词学问这么多

春日凝妆上翠楼

郦波老师说,“凝妆”一词用的特别巧。春日凝妆上翠楼,为什么不用“严妆”?“严妆”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好像气氛很重,但是“凝妆”就不一样,“凝妆”一方面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盛装打扮,一方面这个“凝”字,使环境一下变安静了。而接下来的两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写主人公眼眸一动的发现;“悔教夫婿觅封侯”,“悔”是后悔,是写主人公内心的活动。从外在的眼眸一动,到心里一动,后面这两个“动”,一定要有前面的“凝”字的“静”的铺垫。动静之间,传神至极。

中国诗词大会:春日凝妆上翠楼,原来“凝妆”一词学问这么多

忽见陌头杨柳色

蒙曼老师说,什么叫“凝妆”,唐朝妇女化妆要比今天复杂,画得也很浓,真的是浓妆、严妆、凝妆。元稹有一首诗叫《恨妆成》,写化妆有七步,写得非常好。第一步傅铅粉,第二步抹胭脂,第三步画眉妆,第四步点额黄,第五步画面靥,第六步扫斜红,第七步点口脂。这七步都完成了,这才叫凝妆。

中国诗词大会:春日凝妆上翠楼,原来“凝妆”一词学问这么多

悔教夫婿觅封侯

对于这首诗,蒙曼老师继续扩展道,这个少妇,愁在哪儿呢?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凝妆”是要给人看的,因此害怕妆成只独坐,无人欣赏。“凝妆”之后,少妇一个人上翠楼了,但是那个应该赞美她、夸她比花还漂亮的夫婿“觅封侯”去了。好景无人看,好花无人赏,美人无人怜,在这种情况下,少妇忽然由不知愁而知愁了。这是一种对青春易逝、年华老去、无人欣赏的一种愁况,而这样的愁苦和文人是相通的。所以这不仅是一首少妇闺怨诗,也是一个文人空有才华却得不到君王赏识而流露出的一种愁绪。

中国诗词大会:春日凝妆上翠楼,原来“凝妆”一词学问这么多

郦波

你看,仅仅一首诗中的“凝妆”一词,就包含了这么多学问。这可能是很多小伙伴在阅读时不曾体会到的。所以说,学无止境。这也是我每次观看中国诗词大会都觉得获益匪浅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