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蜂蜜的苍蝇,准会溺死在蜜浆里。

贪吃蜂蜜的苍蝇,准会溺死在蜜浆里。

无论任何时代,人性都是自私贪婪的,但是过分的贪婪就是无耻。人若有羞耻之心,就不会那么贪婪,如果贪婪控制了羞耻就会变得格外的贪婪。

但是我也相信人性中的美好,比如善良、怜悯、奉献和给予,但我同样知道人性存在的自私、贪婪、无限制的索取,甚至是伤害。我以为,看不见后者,你就无法真正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人是有人性的,什么叫人性呢?这个怎么跟你解释呢?打个比方,水是无色透明的,石头是坚硬的,无色透明是水的本质特性,坚硬是石头的本质特性,那么自私便是人的本质特性,只不过人的本性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显现,有事情的时候才显现,特别是出现利益的时候,不然为什么别人拿你的东西和钱的时候你的内心会难受,要是你你会要好受还是难受,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要好受的,人的本性是不可变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人究竟是什么?人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怎样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只是,中西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武断的区分。

中国文化偏向于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明,将人界定为“道德生命体”。可以说,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说,人之初,性本恶;可以说,人之初,无善恶。但个体终需经社会化,必须成为道德生命体。

言外之意,人是有生命的,这一点跟动物一样,但人是讲道德的生命,这一就与动物区分了出来。只有讲道德的生命体,才可以称为“人”。所以,当一个人道德败坏到一定程度,我们会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禽兽不如”。开个玩笑的话,禽兽是躺着中枪的,你们人不行了,还侮辱一下禽兽。

西方文化往往从理性—欲望的角度来说明人,认为人就是“理性欲望结合体”,以理性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构成人全部社会活动的准则。言外之意,人都是有欲望的,都是自私的,这一点跟动物一样,但是用理性来满足自己欲望的才是人,这一点就与动物区分了出来。

只要人是理性的,他的欲望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理想的欲望,这种理性的自私无关乎道德。

当前一种观点流行开来,那就是人都是自私的,都是有欲望的,都是贪婪的,这是人的本性,你改变不了,必须得顺应它,所有的制度设计都要围绕着克制人的这种本性展开,都要把人想象成这种人。

如果你把人想象成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你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注定是乌托邦的想象,注定是表面上一套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口号,背后却干着权钱交易、男盗女娼的肮脏事。

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离开这种“人”去思考问题,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化人性观的逻辑演绎,对受传统文化道德生命体认识影响的国人来说,难免会感叹人心不古,人性缺失,人格不保等等。但很多人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对此深信不疑,并把这种人性观作为自己思考社会、政治的前提。

我们要问的是,人注定是本性自私的吗?注定是贪婪无度的人吗?这种人注定没有办法改变吗?

人是现实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是生来如此的超验的存在,没有抽象的恒定的人的本质,但我们在思考中往往把人抽象化、一般化,把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当成永恒的人。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市场经济不够完善、资本逻辑运行的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是有着独特的利益,并能运用理性去实现他的利益的自利主体。一些西方道德哲学家普遍认为,自利是人的本性,“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市场经济是最符合人的自利本性的,因此是最值得称颂的经济形态。

其中的逻辑是有问题的,似乎利己是本性,是天生如此,先有了自利本性,后来的市场经济符合了这种本性。这其实是一种颠倒,不是人的自利的本性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相反人的自利本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自利的经济人正是市场经济塑造出来的历史的产物。

如果说市场经济培育出来的是着眼于个人私利的经济人,那么资本逻辑支配之下的市场经济培育出来的则是永不满足的贪婪之人。

资本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刺激出来的是人的无止境的欲求,这种欲求驱使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利润。它的优点在于刺激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缺点是增加了人的贪婪以及对自然外界的无所限制的占有欲,使人的欲望成为了“没有限制的欲望”。

人创造资本,资本改造人。我们可以用“资本人”来形容受资本逻辑支配的社会主体,这种人看待社会现实、社会问题,往往都是从有没有利润、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有没有金钱的标准来思考,忙碌于占有更多的钱,用更多的钱再生更多的钱。永远没有钱多的时候,成为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

“资本人”居住在资本所创造的海市蜃楼中,自愿加入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这些“邪教”,并甘心情愿成为听任其摆布的“教徒”,其他一切都毫不关己。这正是现代人生存的真实境遇。

但我们不能因为看到资本逻辑支配下的人是自私自利的,是贪婪的,就相信人永远都是自私自利的,就相信这种人就是全部,会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阶段。

我们必须要相信,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不然的话,我们就注定生活在所有人以所有人为敌的状态,人人互为手段,人与人之间注定是各种利益的敌对性的对立、斗争、战争,我们的生活将变成一种博弈,一场厮杀,我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就注定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这样的“人”,自私自利、贪婪无度、穷奢极欲,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再好的制度、再好的社会也会被糟蹋。

人是可以改造的,可以通过社会制度的完善,通过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改变加以改造。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的完善,社会公平正义的渐趋实现,将使人摆脱自私、贪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的人。

共产主义涉及到人性的改造,如果你已经认定人性已经沉沦且不可能改变,你是注定不可能理解它的。只有你理解了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人真得能够成为不自私自利的人,你才会对未来有美好的想象。

不要觉得天下无贼,也不要认为人生处处是陷阱。理智地认知人性中的美好和暗黑,是实事求是,符合辩证法。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论中对本我、自我与超我的论述和解释:“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看起来有点晦涩难懂。举个例子:老王承包了一个池塘,鱼儿活蹦乱跳,每年收入不菲。邻居老李对此艳羡不已,潜意识欲将其占为己有,这就是“本我”;此时,“超我”就会出来干预,从道德、法律的层面阻止;而面对“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时,“自我”将会出面,选择折中的办法,比如老李会经常去池塘溜达、看看而已或是跟老王学习养鱼的方法,看看有没有其他致富的途径。如果“自我“调解不成功,“本我”战胜了“超我”,老李就可能会成为施害者,成为一个不择手段的恶人。

当然以上仅仅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理论体系,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成为恶人的可能,从而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伤害。于是就有了那句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告诉我们凡事凡时提高一点警惕,有百利而无一害。

有时候,我总以为不会发生什么事儿,大多时候也确实没有发生什么事儿。但没有充足的预防,就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就比如,很多人在办公室或者寝室没有锁抽屉的习惯,有时物件没了,当然这不一定是人性中的恶在作怪,也许就是你没在的时候被人暂时借用,但它却没再回来。我向来以为,锁抽屉、在容易混淆的物件上做记号,是对人性的尊重,对身边人的尊重,也是对人性中的恶的提醒。

马里奥·普佐的《教父》中,当老教父唐·柯里昂遭枪击,未来教父、二儿子迈克尔·柯里昂提议,利用与对手谈判“做掉”凶手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意外当成对自己尊严侮辱的人,永远不会遭遇意外。

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却从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做好“预防”,包括对人性的预防。严重点说,看不见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就无法真正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说到人性,我们大多数人张口就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从小就被《三字经》中的经典名言洗净了脑袋,净化了思想。可现实的种种残酷不得不让我对一经典名言产生怀疑。随着社会阅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残酷的现实我用“人性本善”却无法得到准确的解答,然而,“人性本恶”却能对当今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进行彻底决解。

中国其实早就有关于“人性本恶”的论述。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是主张“人性本恶”的代表。荀子在《性恶篇》的开篇便写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只可惜荀子的声音最终没能成为主流,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正统思想并没有吸纳荀子的观点,人性本善对中国人的思想统治得以延续至今。读到这里,可能你会对我的言论标示怀疑,那么接下来的各种案例一定能让你为之不寒而栗。

在金钱面前,其实你我都很真实。钱是情感的照妖镜。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因为失业或是遇到棘手问题时,我们经常会想到跟朋友借钱,但是你之前认为最铁最好的朋友,却会想出一千个理由来拒绝你。很多时候,在牵扯到金钱问题上,才能真正考验一个人的善良。

在利益面前,其实我们都很自私。我们是否经常有这样一种心理,叫“见不得你比我好。”朋友刚刚买了一辆车,你肯定会说,他的钱一定来历不明,肯定是收了其他人的贿赂;同事刚刚得了单位领导的表扬,你会在心里默默生气,“为什么我做的比她好一千倍,领导干嘛不表扬我,她肯定是私下给领导什么好处了。”已是你不在和她讲话了。

在感情面前,我们真的残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供我们读书,可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有人甚至对自己亲生母亲痛下杀手;朋友之间的一点点误会,有人竟然对其投毒;夫妻本是同林鸟,当丈夫为了挣钱养家不能照顾家庭时,妻子竟然暗地与人私会。

那么人性为什么会变恶呢?环境的改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因必有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善人群里多出善人,恶人谷中多出恶人。还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吗?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其实人的善恶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后天教育。人之初性不一定善良,天生的嫉妒,恨,贪,也有爱和慈,所以人刚出生是一个半成品,只有经过自身的修养身心才可以让自己逐渐完美,善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不是与生俱来的!否则还修炼什么?正因为这样,我们从小便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让我们从小养成尊老爱幼,尊敬守法的习惯。

人类进化的过程。人性之根本,是人的动物性。现在人们都承认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那么追根朔源,人性是猿性。古猿只是动物的一个分支,猿性也是动物性。从动物的本质来说,是无所谓善恶的。人性之所以要区分善恶,是因为人类智慧进化,形成新的社会组织结构,需要用善恶是非来维系规范社会秩序。从认知上来说,王守仁先生的心学“四句教”己经把人性说的非常直白了。

总之,我们不否认人性的饿,但也不完全认为人性的善,善恶分两边,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吧!因为人生因善良而精彩。

大多数,这些人说出来的话都是冠冕堂皇,悦耳动听。听者听了都会十分感动。但是真正到了涉及自我利益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忘记自己曾承诺的话,忘记了别人对自己的好,忘记了自己的本性。而把所有的怨恨都一股脑的迁怒给别人,最后只能人心不足蛇吞象。别让别人的顺手帮忙手留余香,变成了你的理所当然。别把别人对你真心实意,当成了习惯使然。不要因为自己的委屈,忽略了别人的无奈。少问别人为什么,多想自己凭什么。不求别人给予了自己什么,要看自己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别再抱怨脚下的绊脚石了,好好捡起它变成垫脚石吧!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别走太快,可以时不时抬头看看头上的那一片蔚蓝。


利益是邪恶的,人心是美好的。但在利益面前,总会有人性的贪婪、波动、自私涌动。有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为了利益不惜抛情舍义,争的个面红耳赤,吵了个惊天动地。网上有句话:”最让人伤心的事是我为你雪中送炭,你却把我当傻子。“做人都应该怀一份感恩心,存一份敬畏心。荣华富贵生死都带不走分毫,但是精神德行却能流传芬芳。不要让你的自私邪恶伤害了善良的心灵!愿这世界少一份“自我”,多一分感恩!多一分大爱!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