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不過三十多年,為何可以取得眾多軍事勝利,多虧府兵制的功勞

我兄徵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飢,路糧無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隋·《挽舟者歌》

百萬大軍徵遼東

公元608年,大隋的東北邊境,從前默默無聞的邊境小城涿州,變得異常的喧鬧。大批的軍隊從全國各地蜂擁而至,運送鎧甲、武器、糧食的大車堵塞了道路。

如果從高處俯瞰,會發現整個河北從南到北都是擁擠的行軍隊伍,一支支大軍首尾相連,前後綿延上千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如此之多的軍隊、民夫聚集到了涿州呢?

隋朝不過三十多年,為何可以取得眾多軍事勝利,多虧府兵制的功勞

(隋煬帝楊廣)

其實這都與幾個月之前大隋天子楊廣的一道詔書有關。公元608年春,楊廣以高句麗不服王化,蔑視隋朝上國為由,宣佈將遠征高句麗,天下的臣民都因為他的一紙詔書而被動員了起來。

幾個月的時間,隋朝的官員已經為此次遠征徵集了一百七十萬士兵和將近三百萬的民夫。如此驚人的動員能力令人咋舌,在總人口不過五六千萬,而且消息閉塞,交通遠不如當今迅速的隋朝,帝國是如何做到短時間集結百萬大軍的呢?

府兵制的動員能力

即使不論此次遠征的勝負,單單隻看軍隊的數量,就已經能夠給敵軍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要知道即使是清朝時期,人口達到將近四億人的時候,全國的軍隊數量也不過七十餘萬,公元185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為了阻止英法聯軍登陸,也不過只動員了十萬軍隊。

隋朝不過三十多年,為何可以取得眾多軍事勝利,多虧府兵制的功勞

(楊廣東征高句麗)

並不是後世的統治者不願擁有更多的軍隊,而是他們實在沒有辦法動員起整個國家的力量進行作戰。一千多年以前的隋帝國是如何做的更好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隋唐時期最為成功的軍事制度——府兵制。這個制度並不是隋唐帝國的哪個皇帝發明的。它的歷史十分的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秦國實行全民兵役制度,就可以視為府兵制的原型。

但是那時候的府兵制還是十分簡單的,沒有後世複雜而又完善的管理制度。負責管理的民眾從軍的也是各地的官員,而非軍隊的軍官,這就限制了府兵制發揮其最大的效力,即使如此,秦國的徵兵制度依然在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漢魏以後,為了限制地方豪強的勢力,朝廷取消了兵民合一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昂貴的募兵制。比如東漢的主力軍就是直屬皇帝的京師禁衛軍。

這些士兵都是拿著朝廷俸祿的職業士兵,他們在擁有更加專業的作戰技能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朝廷財政支出。所以東漢的軍隊數量比起其他朝代要少得多,不過二三十萬,而且主要分散在邊境和京師。

南北朝時期,西魏的大丞相宇文泰借鑑了遊牧部落全民皆兵的特點,設計出了一種複雜的徵兵制度,這就是隋唐時期一直沿用的府兵制。

隋朝不過三十多年,為何可以取得眾多軍事勝利,多虧府兵制的功勞

(西魏宇文泰)

遊牧部落的民眾平時放牧,戰時都在首領的指揮之下進行戰鬥,百姓與他們的首領十分熟悉,關係也十分緊密,所以戰鬥力很強。

而以往的徵兵制度都是把百姓隨機的集結在一起,再委任一名將領。士兵之前不熟悉,與將領之間也缺乏信任,這樣的軍隊往往是一盤散沙,一旦戰局不利,往往一觸即潰。

府兵制的精髓

宇文泰設計的新制度是把一個地區的所有百姓劃為一個兵府,委派軍官管理適合服兵役的青壯年。農忙時節,百姓在家務農,農閒則在軍府的管理之下,進行軍事訓練,或者宿衛京師、保衛邊境。

府兵的調動都是以兵府為單位的,士兵都是知根知底的同鄉,作戰的時候會比較的團結。軍官與士兵關係密切,類似於部落首領與牧民之間的關係一樣。

在中央設置若干的衛府、率府,負責管理天子的兵府,各個時期中央的衛府、率府數量各不相同。隋文帝時期,中央有直屬於皇帝的十二衛府和直屬東宮的十率府,每一個衛府、率府有一名大將軍,大將軍手下有兩名將軍,分別稱為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

隋朝不過三十多年,為何可以取得眾多軍事勝利,多虧府兵制的功勞

(強盛的府兵制度)

這些衛府、率府的將軍是府兵制系統的核心,戰時皇帝會從他們中間挑選優秀的將領作為出征的主帥領軍作戰,戰爭結束以後,府兵各自回到地方,將軍則回到中央。

軍隊主帥的選擇,提拔與罷黜只取決於皇帝,這就使得軍隊的權力高度集中與皇帝一個人的手中,所以隋煬帝一紙詔書就可以動員幾百萬的士兵與民夫。

府兵的沒落

所有的制度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府兵制度自然也不例外,發生戰爭或者宿衛京師的時候府兵需要自己準備武器裝備和糧食,如果士兵家庭比較富裕的的話,還需要自己負責購買戰馬和馬具,就像《花木蘭》詩中所唱的那樣,自備武裝,為國而戰。

這樣的好處在於國家的負擔小了,但是士兵的家庭負擔則更加沉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唐都進行了均田制改革,給每名青壯年幾十畝到一百多畝不等的土地,作為謀生的手段。

有了土地的百姓生活大多比較富裕,也就可以承擔作戰所花費的費用,這就是隋朝和初唐時期,軍隊規模龐大,而又擁有強大作戰能力的原因。

隋朝不過三十多年,為何可以取得眾多軍事勝利,多虧府兵制的功勞

(強盛的初唐軍隊)

但是隨著承平日久,土地的買賣越來越頻繁,官員與富商擁有了大片的良田,而普通百姓則失去了謀生的土地,生存已經難以保證,更無法自備武器、戰馬,為國出征。

於是為了逃避當兵而選擇逃亡的人越來越多,朝廷可以動員的青壯年急劇減少,到了唐玄宗時期,已經無可用之兵,不得不廢棄了府兵制度。實行募兵制,強大的唐軍就此走上下坡路,再也難以恢復初唐時期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