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遗址活在当下”:重庆南滨路开埠老街的更新实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宝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更是城市文脉真实生动的载体。有“重庆外滩”之誉的南滨路,是重庆对外开放的肇始之地,引领重庆乃至西部近代风气之先,此地的开埠文化遗址占整个重庆开埠文化遗址80%以上。2006年,南滨路开埠老街改造工程启动,挖掘提炼遗址所承载的开埠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功能价值,让旧址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十年蝶变,如今老街已成为重庆极具人气的城市文化之窗和文旅体商融合高地,也成为南滨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重要载体。

“让遗址活在当下”:重庆南滨路开埠老街的更新实践

南滨路龙门浩老街夜景

修旧如故,还原不可复制的山城老街风貌

南滨路老街包括弹子石、慈云寺、龙门浩三段,分布着融合西洋古典风格的近代开埠建筑,主要以木、瓦、砖、石为肌理特点,高低错落、随坡就势,形成了极具山城特色的街巷布局,开埠文化底色跃然而出。

要挖掘历史遗产的当代价值,必须将保护放在首位,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

由于缺乏维护监管等历史原因,老街的历史建筑和街巷肌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毁。面对这种情况,老街改造遵循“原址、原状、原样、原貌”的原则,采用“针灸”式渐进更新策略,使法国水师兵营、安达森洋行、重庆海关别墅旧址等几十处珍贵历史建筑得以重现。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地形地貌、古树名木、登山步道等历史环境要素,使原有空间尺度得以延续,南岸老街的传统风貌与人文精神得到了存续和发扬。

以点切入,推动特色与和谐有机统一

形貌雷同、业态单一、过度商业化……在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普遍面临的同质化问题面前,南岸老街以包容多元的姿态,走出了一条“风貌统一、风格各异”的特色发展之路。

通过整体性串联规划,三条老街共同构成了南滨路历史文化长街,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与街巷风貌的一致性高度统一起来。各具特色的巴渝民居、寺庙、西洋使馆等建筑在三条老街中和谐共生,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

尽管三条老街彼此相邻,但风格定位和业态布局各具特色。弹子石老街是全国首个以“开埠文化与城市九级坡地地貌”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汇聚了“正看江、背看城”的独特风貌;慈云寺老街主要围绕码头文化、禅文化、故宫文化和电影文化,重点发展传统文化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业态;龙门浩老街则主要探索文化艺术与现代商业的最佳结合点。

凭借“以点为基、串点成线”的整体发展理念以及差异化、主题化的发展定位,老街文化旅游路线脱颖而出,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前往的打卡之地。

以人为本,构建主客共享文化消费空间

城市文化遗产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要保护也要活化、要传承也要创新。近年来,通过保护基础上的文旅体商多元业态联动发展,老街更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其中,弹子石老街跻身重庆热门景区,2019年国庆黄金周吸引游客共40.17万人次,同比增长6.66%;慈云寺老街与故宫博物院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故宫学院(重庆)分院、故宫讲堂等文化项目相继落地。

共有城市文化资源、共享文旅发展红利,老街不仅是游客的,也是市民的。通过适度植入新业态,老街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不仅满足了外地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也成为本地居民参与公共活动、享受文化生活的“城市会客厅”。历史遗产与现代社会功能得到链接,也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凝魂聚气,营造浓郁城市文化氛围

一座城市的文化气息不能只镌刻在历史遗存中,更要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里。为此,老街一直坚持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一方面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也更好服务市民,以连续举办3年的南滨路国际戏剧节为例,不仅引进了精彩的戏剧展演剧目,还推出了“全民戏剧工作坊”“小小街头艺术家”等群众单元主题活动。

传统与现代融合、本土与国际辉映,时尚精致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百姓的艺术生活,又有助于提升重庆城市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营造出人人热爱、参与、享受艺术的城市文化氛围。

从被动开埠到主动开放,开埠旧址承载着历史,亦见证着重庆开放、包容、进取的新城市精神。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岁月同行,做好原真性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活化方式,让城市文脉存于历史、活在当下、服务未来,成为城市发展中最深厚的底蕴和文化自信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