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00年前的努尔哈赤成功了,而100年前的张作霖失败了?

孝顺父母是佛


张作霖在能力上是绝对不输努尔哈赤的,张作霖生前取得的成就也是高于努尔哈赤的,张作霖是输在了寿命上

张作霖的本事完全不逊于努尔哈赤,并且张作霖发迹的过程比努尔哈赤还要艰难!相比于努尔哈赤的官二代身份,张作霖是完全的白手起家,如同当年朱元璋一样,或者仅比朱元璋强一点点。

(张作霖)

张作霖祖籍河北,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早年间因为甲午战争导致奉天地区一片混乱,张作霖便投身绿林谋生。后来到义和团时期,他保境安民,开始声名鹊起,很快被清廷招抚。

日俄战争爆发后,清廷在东北的统治再度崩溃,奉天成为日俄的主战场,而张作霖则游走于日俄之间,与日本人建立了联系。

日俄战争结束后,清廷废除东北八旗将军辖区,改设黑龙江、吉林、奉天三省,张作霖被任命为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

清廷灭亡之后,张作霖迅速投靠袁世凯,他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而他的把兄弟冯德麟则被任命为第二十八师中将师长。不过袁世凯对于张作霖并不放心,1915年张作霖任命段芝贵为奉天将军兼署巡按使,凌驾于张、冯二人之上。

正当张、冯琢磨着怎样赶走段芝贵时,袁世凯悍然称帝,遭到全国声讨,而张作霖和冯德麟则利用袁世凯称帝失败的机会将段芝贵挤走,此后张作霖的主要对手就剩下了冯德麟一人。

1917年张勋复辟,冯德麟作出错误选择,他亲自前往北京表示支持清廷。而张作霖则敏锐的感觉到张勋没有前途,因此没有一起前往。结果复辟之举果然是昙花一现,张勋被段祺瑞轻易击败,冯德麟也在天津被段祺瑞的军队逮捕。张作霖作为冯德麟的把兄弟,亲自出面斡旋,把他赎了回来,但冯德麟自此丧失了权力,东北开始由张作霖一家独大。

1918年张作霖被段祺瑞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意味着北洋政府承认了他在东北的地位。

张作霖在掌控东北期间积极发展教育和工商业,东北地区工产业迅速发展,汽车、飞机、轮船都造了出来,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也使得奉系成为北洋时代最具实力的军阀。

之后张作霖还曾入关争天下,自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势力一度远波到上海。虽然后来他被北伐军击败退回关外,但其成就已经很高了。(张作霖曾经当过北洋政府的国家元首)

说实话张作霖崛起的时候周围环境并不好,当时南满是日本的势力范围,驻扎在关东军,北满则俄国人的地盘。虽然俄国在爆发革命后曾短暂放弃了北满地区,但苏联稳定局势后,苏军又控制了中东路。这两个国家别说张作霖了,当时整个北洋军阀加起来也打不过,而张作霖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慢慢成长,实属不易。

相比之下,努尔哈赤的父亲就是建州女真的酋长,在其父死后他被明廷授予龙虎将军,继承了建州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他起兵反明是资本的。(努尔哈赤)

而且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他周围的对手都是一波废柴,外加辽东总兵李成梁灯下黑,没有对努尔哈赤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努尔哈赤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统一了女真诸部。

到他公开反明之前,女真族只有海西女真叶赫部未降,此时努尔哈赤手上已经有了六万人,虽然八旗此时还没有正式形成,但女真骑兵的战斗力已经被唤醒,努尔哈赤已经完全有实力和明军一战。而在之后的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率领后金一举击败的明军,然后迅速席卷辽宁东部地区,稳住了脚跟。

总的来看,努尔哈赤的资源要比张作霖好上很多,他俩人都很厉害,但对于奉系而言,张作霖死的太早了。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回沈阳时在途径皇姑屯处遭日本炸弹袭击,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享年53岁,史称“皇姑屯事件”。

说实话,张作霖走得太早了,这对于奉系非常不利,因为他还没有来得及解决苏联和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就被暗杀了。而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是67岁,虽然努尔哈赤也是死于意外,但努尔哈赤要比张作霖多活了14年,期间努尔哈赤平定了整个女真内部,到皇太极继位时,后金的后方是稳定的。

张作霖当年是靠着日本人起家的,但张作霖不想当卖国贼,他对日本人一直忽近忽远,始终不肯把东北出卖给日本,这让日本人很恼火。

但日本政府也不敢动张作霖,毕竟老张手下还有着几十万人马,枪炮武器充足,真打起来关东军不一定罩得住。于是日本人就企图暗杀张作霖,然后浑水摸鱼,趁乱拿下东北。

对于日本的想法,张作霖并非一无所知,但终究百密一疏,被日本人暗算了。

纵观张作霖一生,审时度势,很果断很务实。可以说是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如果老张能再多活十年,其成就必然更高。要知道终努尔哈赤一生,他连山海关的大门都没摸到,而张作霖则是率领奉军数次入关,论本事,老张不输!


千佛山车神


努尔哈赤的成就有张作霖的大吗?不见得吧!

努尔哈赤穷极一生也不过称雄关外,连山海关的边都摸不到;

如果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就算是成功的话。那么,老帅张作霖创建奉军、称雄东北、发展东北,就不能算是成功了吗?若论成就,满清的努尔哈赤根本比不上张作霖。


的确,努尔哈赤也算得上是一代雄主。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逐渐征服整个建州女真。之后,又以“七大恨”为借口反叛明朝,并在萨尔浒之战中一举击溃明朝大军,进而称雄关外。

但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再强也尚不足以撼动整个大明,不完全具备进军关内的能力。最后,在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击败,损兵折将。不久后,自己也撒手人寰。也就是说,从头到尾,努尔哈赤连山海关的边都碰不到。而他建立的后金,充其量也不过是关外的一个割据政权而已。

张作霖将奉军势力延申关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统治者;

相比较起来,张作霖的个人成就显然要比努尔哈赤要大得多。虽然,张作霖最后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不治而亡。但在此之前,张作霖已经成功的将奉军的势力延申到关内。

张作霖凭借着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成为了北京城的新主人。这别说是努尔哈赤,就是他儿子皇太极到死也未曾做到。稳住北京城之后的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任统治者。

努尔哈赤是枭雄更是屠夫,而张作霖既是枭雄也是东北的建设者;

努尔哈赤打仗很彪悍,多次击败明军,横扫辽东。但他更是个野蛮的屠夫,在对辽东的多次征战中,努尔哈赤都进行了血腥杀戮,使得明朝经营多年的辽东地区化为焦土,无数的关外汉人惨遭八旗屠戮。

但张作霖不同,他不仅一手创建奉军,成功称雄东三省。同时,他对东北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帅为东北地区打下了扎实的工业和交通基础,到1930年,东北地区已经拥有占全国产量80%的钢铁、93%的石油、55%的黄金、30%的电力、47%的铁路和38%的对外贸易,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最好的地区。

张作霖和努尔哈赤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接班人的差距。

努尔哈赤和张作霖都为自己的接班人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但是皇太极和张学良显然不是一个等级的人物。

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后金的势力。同时,通过吸纳明朝的降将降臣,改革内政,推进满族的封建化,建立清朝,进一步为满清的入关奠定基础。反观张学良,就不用多说了,几十万东北军,硬生生被两万关东军击败,把整个东北都给丢了。张学良这样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啊!



这些历史要读


问题本身不严谨。张作霖并非自身能力不行“失败”,而是遭日本人毒手被暗杀了,人生就此终结。

张作霖,一个其貌不扬的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极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为当时形势所迫也成立了保险队当了胡子,干打家劫舍的勾当。凭着敢想敢干机警过人,在多如牛毛的辽西匪窝中脱颖而出,足可见张作霖非等闲之辈。后审时度势成功被朝廷招安,摇身一变成了官人,在十多年的宦海浮沉中知恩图报胆识过人,紧关节要时刻得到多个贵人相助,虽如履薄冰却有惊无险,官职一路做到东三省巡阅使、东北保安总司令,两次直奉大战后进关住进中南海坐镇北京,身披海陆大元帅服,成为大执政,是国家的最高统帅,达到仕途的巅峰。

奉军进关后南下各省,纪律坏到极点,令各省百姓深恶痛绝,各地纷纷起来反对。张作霖眼看时局对自己不利,以退为进,打算出关回奉天再从长计议。因提防日本人对自己不利,怎么回去一直犹豫不决,后吴俊升派兵沿京奉铁路一路保护,张作霖终于下定决心乘火车回奉天。怎奈吴俊升办事不牢,疏忽大意,京奉铁路最后一段与日本人管辖的南满铁路有交集,无法全部掌控。就这一点儿小小纰漏让日本人利用上了,皇姑屯三孔桥被炸,吴俊升当场炸死,张作霖被救回大帅府后四个小时身亡。

张作霖之死,系吴俊升关键时刻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属于意外。如果张作霖不死,以退为进后重新坐镇中南海问鼎中原是必然的。不管怎么说,张作霖都是一代枭雄。


哈哈鼠


据说努尔哈赤是阵前中了明军的炮火而亡,张作霖是被日本人炸死,两个人在死法上可说是难兄难弟。但若比较生前的成就,反而是张大帅占优,老张已成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大元帅,实际上的国家元首,手握几十万雄兵,掌控整个东北以及大半个华北。而努尔哈赤不过是占了关外一小片地,是个刚刚统一了整个女真部落的首领。


但是,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命好,赶上了蒙古式微,朝鲜积弱,明朝衰落的好时代,他们的成功基本就是武力征服,与其他封建王朝建国相比,没什么特别之处。

相比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张作霖跟他的儿子们就苦逼多了!

生存环境复杂与生存时代巨变是张作霖失败的外因作用。

晚清至民国,俄罗斯推出“黄俄罗斯”计划,是决心在占领中国外东北以后继续占领中国东北!而日本在吞并中国属国朝鲜之后,也是决心继续吞并中国东北!因此在中国东北形成了日俄两国的冲突、争斗和角力的局面。中国满清及北洋政府利用日俄冲突,利用世界其他列强干预,才没有进一步丢失东北,但东北却乱得复杂、乱得微妙。

张作霖就是在这种局面下在东北崛起的,他实际上一方面是日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方面又是日俄侵占中国东北的绊脚石。一方面依附中央政府,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又高度独立,有着实际上的对抗。一方面自身保持着浓重的封建思想,一方面又与清朝皇帝及政府进行了切割,对袁世凯也同样阳奉阴违。一方面表面接受国民革命、三民主义的新思想,顺应革命的大势;一方面又奉行反革命、反统一的策略,逆革命的潮流。

相对于苏联或者日本,张作霖在东北的力量都是弱小的,没有全国的支持,只要这两个帝国主义任何一个出兵东北,张作霖都会分分钟被灭亡。而在国内反割据、打军阀的斗争中,张作霖跟其他任何一个军阀也都没有本质差别,他的幸运只是离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远一些而已。

张作霖势力的封建性、非革命性、地域性、买办性等几个特点,是张作霖必将最终失败的内因。这些特性决定:

  • 张作霖势力在全国、在革命的大势面前没有号召力,缺乏影响力。
  • 张作霖势力无法广泛吸收人才,没有代表性。

  • 张作霖势力无法建立有效组织,从而对新旧地盘都没有多少统治能力。
  • 张作霖势力内部没有多少凝聚力和向心力。张作霖死了就分崩离析,出现内斗,很快衰落了。即使张作霖没那么早死,其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各方势力的利益冲突同样不断。

所以,在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张作霖势力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东水西原


同为一代袅雄,皆有惊天动地的本领,但两人的命运各不尽相同,努尔哈赤的父亲本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后金王公贵族,大头领,确被李成粱设设害死了,努尔哈赤和其弟叔尔哈其,在十几位悍勇猛将辅佐下,开始了统一杂乱无章的后金势力,其中李成粱养虎为患,使其作大,,,,加之当时无外族侵略和入侵挑事,时局相对平衡,加上乱臣贼子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范文程,洪承畴,等众多叛将反将助力,再有李闯王以打下了北机,局势有利于小皇帝福临,和多尔衮。,,,,,,,而张作霖为一个山贷王,大字不识一罗匡。有十几位拜把子交命生死朋友,左有熊心博博的俄罗斯🇷🇺帝国,右有不知天高地厚的蝮蛇小🇯🇵日本为非作歹,鲸吞中华,狼子野心可见一斑。张作霖以一贯匪,当上东三省三军总司令实属不易,也足见其文韬武略,智慧过人,平衡术玩的极好,利用日本人掎制老毛子,与晚清政府,和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打太极,弄共和,地位与日俱增,军阀混战无大义,祸国殃民,张作霖随野蛮,但在他手中未失一寸土地。就连日本人想得其墨宝,也慎之又慎,墨下有土,国人美其言大帅手黑。其时大帅以相当成功了。他也无称霸天下的大志,只是和曹操一样的代袅雄而以,他也只能是一位历史过客而以。能在那种乱世枭雄中称王称霸,足见其伟大,否则小日本也不会干出那种丧尽天良之事那,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害了北洋政府的元首。张作霖是成熟有度量的,东北败于张学良易帜之后,先打了中东路,有灭了郭松龄,杀了杨宇庭,可用之人,了了无几,少帅毁了祖宗祖业,若张作霖在世,日本人根本不敢轻举妄动攻打东三省。


94310417小云


其实这个问题改成满清和张作霖做比较才合适,如果单论努尔哈赤和张作霖两人的话,还是张作霖更成功。

努尔哈赤和张作霖


满清进军全国实是在多尔衮时期,终努尔哈赤一生,只是占据了辽东,并没有真正越过宁锦防线,后方还要不时受毛文龙的袭击。即便在皇太极时代,满清的势力也被限制在山海关以外,即便皇太极几次入关抢劫,也没能攻破山海关。

张作霖也是崛起于东北大地,巅峰时期势力曾一度延伸至上海一带,张作霖最后也是入主北京,做上了陆海空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位最高统治者。

所以单就努尔哈赤和张作霖来比较,张作霖的成绩明显更胜一筹。

满清和张作霖成败异同

那为什么满清和张作霖的结局不一样呢?

满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占了明朝内乱的便宜,否则以满清的人力物力,是很难完成吞并比自己大几十倍的明朝的。满清崛起之时,恰逢明朝已经走到了末尾,天灾横行,吏治腐败,加之农民起义,多种因素促成了明政府的倒台,继而崛起的李自成又缺乏征服天下的伟略,致使满清得以捡漏,利用汉奸以汉制汉。南方的明朝势力更是烂泥扶不上墙,彼此争斗,终被满清各个击破。

张作霖在军阀斗争中也是有胜有败,但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得以问鼎关内,但此时的北洋军阀早已是日暮西山,张作霖属下又多是绿林出身,其军力更多的也就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而南方崛起的国民革命军则是一支用思想武装的部队,又得到了苏联的鼎力支持,在更新的势力面前,张作霖下属的北洋军也就变得不堪一击,最终张作霖不得不选择退回东北,并最终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


九州史册


相对于时代来说,张作霖是落后于时代的,而努尔哈赤反而是哪个时代的先进代表。

张作霖怎么落后这里不用大张旗鼓的摆了吧,一个土匪招安成功的人,见了溥仪还要下跪的人,他的能力也就是凭着个人性格魅力聚义一群兄弟伙求富贵得富贵而已,说他有经邦治国的才能,说他懂世界大势,是要惹人笑的,他张作霖只懂“人情世故”,不懂治理国家。

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大学问,可不是江湖人情,张作霖父子做个军阀顶天了。

那么,努尔哈赤一个“野蛮人”怎么先进了呢?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太平天国那种解决方式不算解决,只有口号没有行动力。

对,努尔哈赤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在哪里吆喝“分配土地”,事实上他非常认真的分配了土地,对于土地的分配,努尔哈赤非常有行动力,尤其在关外金国时期。

他这个行动力哪里来的呢?

靠的是八旗制度这个制度,很多人可能认为八旗制度就是一个简单的军队组织制度,不是,八旗制度没有那么简单,复杂的很。

八旗制度是包含了军、政、农、工、生产等各方面职能的根本制度,它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迅速集中。

八旗虽然是“奴隶”制度,但是他和西方意义上的奴隶不一样,和远古的奴隶意义也不一样,首先他有“旗产”,“旗产”多数是土地,把土地划归为旗产很重要,多重要?和大明那些土地归个人是不一样的。

大明地主合法占有土地是“土地私有制”,大清八旗合法占有土地是“土地公有制”。

土地私有财产非常容易贫富分化,扩大社会矛盾,国家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把地主的土地划归吃不上饭的人,不“合法”嘛!

大清的旗产制度就好办多了,新生的人口永远可以分配土地,死去人口的土地也要交回国家,尽管这些种地的人名义上是奴隶,但是,他们一家几口的有田有牛的生活着,这些“奴隶”事实上是小自耕农。

那些不是奴隶的大明平民反而“贫无立锥之地”,大明贫民争相逃出山海关去“做奴隶”呀!

农耕社会,小自耕农多,国家的税基就大,税基大国家武装力量就强,努尔哈赤最后胜利有什么奇怪的!


葭明通半瓶历史


张作霖和努尔哈赤所面对的形式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主要负责叛乱造反推翻大明王朝。而且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们子承父业最终完成了造反作乱,这个比较艰巨的任务。而张作霖呢?原来张作霖是绿林好汉被大清帝国有限公司并购重组了,而成为了大清帝国的低级军官,随着大清帝国有限公司的倒闭,大部分满清朝廷都官员们都失业下岗了。而张作霖确一跃而起,成为民国陆军27师长。后来的奉天督军,再后来的东北三省巡阅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而此时此刻中国所要应对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东北三省对内?有民国北洋政府要应对。对外有日本鬼子和俄国老毛子要时刻准备着。这样的形式?在中国五千年以来,从没有出现过,在中国的历史经验上也毫无经验可借鉴。日本鬼子原来也想要向努尔哈赤征服中原办法,来征服中华民国,但是历史证明了,它们还是可耻的失败了!毕竟日本鬼子牠们的鬼话?无法撼动的了中国人语言和文字!这个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断的中华文化。日本鬼子曾经在东北三省和台湾岛试图抹杀掉中华文化的痕迹,在东北三省时间比较短所以没有什么效果,但是在台湾如今的泛绿们多数人都是日本鬼子的残渣余孽。


爱看爱思考


这个问题如果要对比的话有两个可能性。

一个是古代与现代的区别,这是近代政治与古代政治的差羿

二个是个人对比的问题,这是个人成就之间的对比!

我们先做个人对比的问题说一下。这里也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个努尔哈赤与张作霖个人对比,张的成就明显大于努尔哈赤

如果说努尔哈赤成功了,他也只是建立了后金,而不是统一全国,真正统一全国的是皇太极、多尔衮、顺治,最终到康熙,可以说先后四代人。

而张作霖,本身入主北京之后,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就是国家领导人,

从这个层面上讲张作霖没有什么比不上努尔哈赤的。张作霖也曾入关,并成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他至少接近达到多尔衮的水平。皇太极也只是在关外称帝。多尔衮在世时,也有江南半壁、东南沿海还没有真正平定。

第二部分:

如果是努尔哈赤家族与张作霖家族对比是近代与古代政治的截然不同。

我们如果暂且理解为努尔哈赤这一支吧,包括其子孙三四代,一个是张作霖这一次包括其父子。

那么努尔哈赤家庭明显占据上风,这是因为有时间和外部条件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近代政治与古代政治的建立条件完全不同

满清一支能够建立领先时代的竞争力,而张作霖却不具备这个条件。

1627年皇太极登基大汗:主要核心政策就是在满州实行满汉和解,提升国力。

满汉和解:对于归来的汉人不再编入为奴,而是采取了汉八旗制度。如扬威大将军岳托提议"一品汉人来归,即许以一品满官之女。二品汉人来归,即许二品满官之女。"岳托自已率先与额驸汉官佟养性结成姻亲


后在1635年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时,实行满汉和解,文化普及,全面学习中原文化。由此思想引导下,满清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

1、开创了满蒙汉三个八旗,这就是满清入主中原的核心力量的构成。

  1. 满蒙八旗:主要负责骑、步兵野战攻击。

  2. 汉八旗:主要负责火炮、火铳、步兵及工程、水师等兵种。如尚可喜、耿仲明的炮兵部队的组成,使得满清具备了多兵种、冷热兵器作战的时代。

1631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八旗汉军正式成型。陆续达到6万人部队。

汉八旗的作用,在入关后更起较大的作用,对于投降、抵抗的汉人进行说服与沟通工作。同时汉人对于关内的情况更为了解,攻击明军也是效果明显。

如佟养性与李成栋就在攻击两广的战役中起到很大作用,后期如吴三桂等军队在平灭南明之战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这明显是满汉政策作用的体现。


2、鼓励境内满汉人等屯田自耕,读书习文

八旗子弟无论满汉均需耕种屯田,奖励耕织,并适当交纳赋税。

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又把原来每13名壮丁编为一庄改为每8名壮丁编为一庄,其余汉人编为民户,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在入关之前,满清能够具有良好的战略物质储备和较好的经济能力。

  • 皇太极同时规定八旗子弟必须读书。

皇太极下令,文教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说不能认为不读书不会误事。

规定从1632年起,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

1636年,皇太极要求诸皇子贝勒必须经筵讲席,就是现在的上历史课,加强探讨与学术交流。


并由此对于八旗教育制度化。清皇室及八旗的文化水平至入关前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些机制的变化使得当时的满清具备了入主中原的核心竞争力。


张作霖家族,如果要在当时的情况下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话

需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外部环境

当时日本虎视东北,这个国力强大的对手如芒刺在背,很难给到张作霖以机会,如果张作霖要坐大,必须以卖国为代价,这是张作霖这种以忠义为宗旨的旧式军人所无法接受的。

这也是张作霖后来死于皇姑屯的原因。

同时俄国当时也逐渐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张作霖。


第二、近代政权的兴起条件需要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在近代所具备的能量极大的超越了以努尔哈赤这种家庭政治。

无论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还是国内的国共两党,都是因为有着强大的政治理想,政党主张:如三民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等,

代表先进的政党理想:如实现共和、实现共产主义

代表先进的阶级:如资产阶段,如无产阶段,如地主阶段。

代表性的先进政策:反帝爱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打土豪分田地,争取自由,等具备号召力的政策。

第三、缺乏国际视野或是外部援助

如辛亥革命,就是同盟会与海外华侨的联系。

如北伐,是国共两党,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大力支持。

如二次北代,国民党取得了江浙资本家与英美的支持

没有这些条件,在近代中国是很难取得政权的成功。

象张学良一样,作为一个新生代的领导,视野开阔,但仍无法意识到这个问题,最后也只能归附于国民党。代表力量的差异。


时间性不足:

从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皇太极称帝确定满清国策基本已到了1843年,这期间有近25年时间。而张作霖真正权利实际上也是到1918年任东三省巡阅使,而最终事业结束就在1928年,期间才10年时间。时间上不具备充足性。

从孙中山的国民党在广州起家算起1922年-1937年15年还未能统一全国。能控制的主要地方也仅限于东南四省或是五省。

近代政权,首先是要有政党政治,政党主张、政策,这些是张作霖这种老式军阀不具备的。

所以,以家族来比的话,无论是时间性、政治性、外部环境这几种要素。

努尔哈赤家族与张作霖家庭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条件完全不一样。难度来说,张作霖面临的对手与时代环境的难度要大很多。


张作霖面对的是近代政治的复杂性与各派势力多样性都是满清当时所不可比拟的。


秋草独寻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努尔哈赤和张作霖,都是东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主。

努尔哈赤像

两人都是英雄一生,但是满清和东北王的最终国势却是大不相同。

张作霖像

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打的打败,在经历了人生的唯一一次巨大失败后,含恨而终。张作霖是被日本偷袭,炸死于皇姑屯,甚至连遗言恐怕都没有留下,就撒手人寰。两人都可谓没有善终。

皇姑屯事件

但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后,继续父亲的基业,征服朝鲜,攻伐大明,不仅保住了父亲已经取得的战果,还不断向辽西扩展,为夺取大明的江山打下了基础。

而少帅张学良却没有父亲那样的手腕,东北的一手好牌,在其手中根本没有打出效果,徒浪费了东北王的称号以及东北良好的工业基础。

少帅像

除了继承人素质方面的因素。也不能不看到东北形势的变化。

在后金时期,日本被明、朝联军打的不敢放肆,沙俄尚未像远东伸出魔爪,这也给了满清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晚明时期,大明朝内部发生了动乱,李自成起义横扫北方,直接将崇祯皇帝逼死,这也成了满清入关的一个契机。

而到了近代,东北的局势变得异常复杂,北边沙俄虎视眈眈,日本也惦记着这块肥肉,东北军虽然力量不弱,但是在复杂的形势下,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变。

结果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果然易主。

由此而知,虽然努尔哈赤和张作霖均可号称东北一时之雄主,但是因为时过境迁,外部形势迥异,再加上继承人素质的差异,最终使得两人的功业结局不同。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