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維度,教你如何辨別教育產品的“素質”

教育產品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幫助用戶更好的學習,所以選擇一個好的教育產品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如何辨別不同教育產品的質量呢?本文作者從三個維度對教育產品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與大家分享。

3个维度,教你如何辨别教育产品的“素质”

教育產品的功能是幫助人們有目的的學習。

學習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沒有教育產品,學習的行為也會發生。而教育產品的主要價值之一,就是促進有目的的學習,以便達成許多在沒有教育產品幫助的情況下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成的目標。

基於這一功能的定義,一個系統化的教育產品開發,通常都必不可少的需要經過以下六個步驟:

3个维度,教你如何辨别教育产品的“素质”

(本圖摘自《職場啟蒙》訂閱號)

從而,通過對一個教育產品以上研發步驟進行分析,也就更能透過喧囂的廣告看到其產品本身的價值。特別是對於目前很多還沒有具有公信力的標化考試作為考評手段的素質教育產品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

維度一:看其是否為自己的教學目標給出了明確的考評方式

大多數教育工作者都很熟悉布盧姆的三個學習領域的分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

其中,認知領域又被進一步分為六種學習類型:知道、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評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考評方法也不盡相同。

K12體系之外的素質教育市場,由於沒有統一和公認的評價標準,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故而,看一個素質教育產品能否為自己的教學目標給出明確的考評方式,是初步判斷其產品素質的維度之一。

下圖為某頭部幼兒英語啟蒙機構在其官網上標示出的教學目的(為避免廣告或黑粉的嫌疑,文中所有舉例均會盡量隱去機構名稱,下同)。

3个维度,教你如何辨别教育产品的“素质”

可以看出:可以明確量化衡量的是單詞和句子數量,相對容易考評,其它部分描述則相對寬泛,不宜直接比較,需進一步瞭解該教學產品的考評方式。

下圖為某頭部數理思維培訓機構在其官網上標示出的教學目的。

3个维度,教你如何辨别教育产品的“素质”

如果單從字面部分來看,對此處的描述更準確的定義應該是教學目標的方向,而非教學目標本身,因為僅靠這些抽象性的文字描述很難判斷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需要和課程顧問進行更深入和細緻的瞭解。

另外一家同樣屬於頭部位置的數理思維培訓機構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做法,可能顯得更清晰一些:

將產品拆分為系統課體系和計算課體系兩個部分,其中系統課體系部分用了更大的篇幅進行抽象性的描述,而計算課體系部分則引入更多可以直接衡量的效果目標;

同時在系統課和計算課之間設置了級別聯動環節,為不同級別的系統課提出了需達到不同級別的計算水平的建議,兩個結構虛實相配合,用容易說清的部分為不容易說清的部分打基礎,即顯得教學目標表面上看起來清晰了一些,體系化好像更強;

又搭售了課程,形成交叉銷售;還同時說服了追求思維提升和追求計算力展現兩類客戶,不過放任何一個銷售機會。

一箭好多雕,暫時撇開實際教學水平和效果不談,單就這種分類策略而言,至少是個精明和努力的商人。

3个维度,教你如何辨别教育产品的“素质”3个维度,教你如何辨别教育产品的“素质”

此外,還有少兒編程、大語文等素質教育類的產品,思路同理,此處就不一一例舉。

維度二:看其是否依據考評結果實施嚴格的分班和升降級策略

卡羅爾在他的“學校學習模式”中界定了五個影響學生所能達到的學習程度的主要變量:學習程度=f(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動機/學生所需的學習時間×教學質量×學生理解教學的能力),其中“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時間”和“學生理解教學的能力”兩個主要變量都關乎學生自身的特質,這也就為“為了達到同一教學目標,需要對不同特質的學員提供不同程度的教學產品和服務”提供了理論基礎。

仍以上面幾家教育機構為例:

第一家,某頭部幼兒英語啟蒙機構

這家機構主要的學員對象為0-6歲的寶寶,在分班機制上,對0-3歲採用分齡體系;對3-6歲採用分級體系,那麼其測評和升降級的重點區域是針對3-6歲的學員。

能在同一教學產品內部同時採用分齡和分階兩種分班機制也可以看出設計者在這個問題上深思熟慮過,但願執行得力,不負良苦用心。

第二家,某頭部數理思維培訓機構

3个维度,教你如何辨别教育产品的“素质”

這家培訓機構除了幼小銜接班以外,從STEP1開始的全級別都設置了測試入學的要求,應該是對考評和升降級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系統。

第三家,某頭部數理思維培訓機構

3个维度,教你如何辨别教育产品的“素质”

分類和要求寫得很細,若能在實施過程中頂住銷售壓力而嚴格執行升降級策略(能不能頂得住,取決於其售後的服務和教務管理機制是以什麼水平運作的),則至少在設計上不失為賽道的頭部產品。

維度三:觀察三個點,剖析體驗課

通常情況下,體驗課與正式課設計的重點並不相同(那些從來不缺學生的培訓機構除外)。

在正式課的內容設計過程中,會通盤考慮諸如激發學習動機、呈現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呈現新的內容、提供練習、根據練習提供反饋以及知識遷移等內容;而在體驗課的設計上,更多關注的則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和購買慾望。

因此,實際上僅僅通過體驗課並不能完全把握一個教育產品的真實質量,但這又是學生(或學生家長)在正式付費前離產品質量最近的一個觀察角度。那麼,我們如何通過對體驗課的觀察來間接把握課程設計的水平呢?

1. 觀察:體驗課主要是利用何種手段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判斷這種手段是否可以長期保持其效果

常用的激發學員學習興趣的手段有很多種,例如有為低幼年齡段的學員設計動畫型的課件、豐富的故事、多彩的案例、有趣的教具、相對高頻的互動、授課教師的幽默感和個人魅力等;

其中不同的手段有不同的依賴條件,比如高頻互動依賴於班型(體驗課和正式課的滿班率常常不同,特別是小班課型)、個人魅力依賴於教師(體驗課和正式課的授課教師常常不同,特別是大型在線教育機構),需判斷這種興趣引發的機制是否能夠相對長期的保持。

2. 觀察:授課老師在課堂上是在一味的輸出知識技能,還是常常能把所授技能和學員過去的經驗聯繫起來,從更深層次引導、探詢和開發學生的需求?

作為人類,我們在清醒的每一時刻都在感知和加工信息,其中一些對學習者而言較為生僻的信息會成為短時記憶和不會使用的“惰性知識”,在今後得不到反覆外部強化的情況下會被逐漸過濾掉;另一些與學習者過去所知、所感能產生關聯的內容則會較容易自然整合在一起被記憶、理解和實際應用。

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一情形稱之為“知覺的選擇性”。而其對教學的指導意義就在於:努力將學習者帶入到一個他似曾相識的“學習情境”當中,更有利於學習者相對輕鬆的進入深度學習。特別是對於不以應試為目的的素質教育而言,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3. 觀察:如果學員對體驗課滿意,那種這種滿意是因為在體驗課後獲得的是一種有收穫的滿足感、成就感?還是僅僅是因為覺得好玩兒

由收穫造成的滿足感、成就感可以形成正向的激勵,促進學員長久的保持興趣和努力;而一味的依賴新鮮、好奇、刺激、好玩兒造成的興趣則易生審美疲憊,難以長期維持;另一方面,也表明課程的娛樂屬性更大於教學屬性。

潮起時,魚龍混雜;潮落後,大浪淘沙;祝每一款素質教育產品都有過硬的自身產品素質;祝每一位有教育情懷的創業者都能事業情懷雙豐收;祝每一位學員家長都能輕易看穿“量子速讀”、“矇眼識字”之流的產品背後的本質。

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內容。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