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記3則:《管錐編》求疵

札記3則:

札記3則:《管錐編》求疵

《管錐編》求疵(一)

○“成”字,誤作“鹹”

《管》第一冊《再版識語》雲:初版字句頗患訛奪,非盡排印校對之咎,亦原稿失檢錯漏所致也。國內外學人眼明心熱,往往為一二字惠書訂謬……洵拙著之大幸已!應再版之需……都勘改五百餘處。亦知校書如掃落葉,庶免傳訛而滋蔓草爾。

——錢氏之態度甚可取。一部文稿付梓,肯定比其作者壽命更為久遠。故視自家文稿重於自己有生之年的文人,才是真正對自己、對世人負責的學者。

校書如掃敗葉,恆掃恆生。誠哉斯言!錢氏《管》再版時雖已“勘改五百餘處”,但仍不免有錯字在焉。如p26:

……二者體不乖而用不合,二女同居是也——此兩者皆睽而不鹹,格而不貫,貌合實離,無相成之道;三者乖而能合,反而相成,天地事同,男女志通,其體睽也,而其用則鹹矣。

——這段文字中的兩處“鹹”,顯然是“成”字之誤。

○“甚”字不從“甘、匹”

《管》第一冊《周易正義二七則》之一一《姤》(p28)雲:是故《西遊記》中豬八戒,“食腸”如壑,“色膽如天”……乃古來兩說之綜合,一身而二任者。《老子》二九章:“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河上公注“甚”字為“貪淫聲色”;據《說文》:“甚,尤安樂也,從甘、匹”,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之曰:“‘甘’者飲食,‘匹’者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訓安樂之尤。”吾國古文字之有“甚”,兼“甘”與“匹”,亦猶吾國舊小說角色之有豬八戒……以一當兩也。

——甚,本義為過份、過甚。“貪淫聲色”,乃其引申義也。

“甚”字之字形,不“從甘、匹”;其金文字形實從甘、從匕(甘者,美食也;匕者,取食之調羹也)。以調羹取食之像,會意美味當前無所節制,並引申有過份、過甚等義。直到戰國時期“甚”字所從之“匕 ”形,才訛變為“匹”形。

許慎《說文》以小篆字形為據,故誤將“甚”字解析為“從甘、匹”;朱氏盲從《說文》,強為之說,自不可信;錢氏則陷於許、朱之臼窠而不自知,宜乎其將“甚”字與豬八戒牽強附會到一起說事也。


《管錐編》求疵(二)

○錯字指謬

P45:然禽蟲何以變態,人固不得而知,禽蟲作諸變態,入自可得而見……

——“入自可得而見”不可解。“入”,乃“人”字之誤。

P58:《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陽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

——“柑口”不辭。“柑”,乃“拑 ”字之誤。

○此“易”非“慢易”也

《管》第一冊《周易正義二七則》之二五《系詞(九)》(p52):《系詞》下:“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注》:“易,慢易也。”

——此所引系詞之“易”,應訓“平”(《爾雅·釋詁》:“平、均、夷、弟,易也。”平、易義同。枚乘《七發》:“羈堅轡,附易路。”“易路”,即平坦之路。易路又稱“易道”,《淮南子·說林訓》:“易道良馬,使人慾馳。”平坦的原野稱“易野”,《周禮·夏官·大司馬》:“險野人為主,易野車為主。”柳宗元《招海賈文》:“易野恬以舒。”《集註》引孫汝聽曰:“易,平也。”平坦之地稱“易地”,《六韜·戰車》;“戰於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足證“易”=“平”。

此係詞二句對舉,前句之“危”(危者,在高而懼也。引申有不平、不安義)、“平”,恰與後句之“易”(平也。見前引書證)、“傾”(不平、不正。《說文》:傾,“仄也”)詞義相反。

原註文以“輕慢”訓“易”字,徑庭大失矣!

○《管》第一冊《毛詩正義》之六《關雎(五)》(p6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傳》:“窈窕,幽閒也;淑,善”;《正義》:“‘淑女’已為善稱,則‘窈窕’宜為居處;揚雄雲‘善心為窈,善容為窕’者,非也 ”。按《方言》作:“美心……美狀……”。“淑”固為善稱,然心善未必狀美,揚雄之說兼外表內心而言,未可厚非,亦不必牽扯“居處”也。

——《正義》指窈窕“宜為居處”之說固可商榷,但其斥揚雄說“非也”則是的當之論。錢氏替揚雄申辯,蓋亦未知“窈窕”乃是不可拆作單字分而訓之的聯綿字(聯綿字所記錄的聯綿詞,為雙音節單純詞,故不可拆作二字分別訓之)。

“窈窕”義為嫻靜、美好貌(《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窈窕,幽閒也”),秘奧貌(蔡邕《青衣賦》:“金生沙礫,珠出蚌泥;嘆茲窈窕,產於卑微。”宗炳《明佛論》:“萍沙見報於白兔,釋氏受滅於昔魚,以示報應之勢,皆其窈窕精深,迂而不昧矣”);又指代美女(李斯《諫逐客書》:“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窈窕”二字,乃記錄該詞語音的記音符號,寄義於聲而無關字形,故記錄該詞之用字,本無定體。其書寫形式頗夥,茲舉數例:

【窈窱】窈窕。盧照鄰《雙槿樹賦》:“紛廣庭之霍靡,隱重廊之窈窱。”姚鼐《吊朱二亭》:“往昔朱子潁,豪才起燕趙……丙申至江都,遂得訪窈窱。”

【杳窕】窈窕。杜甫《白沙渡》:“差池上舟楫,杳窕入雲漢。”劉祁《歸潛志》卷十三:“南俯深澗,澗外皆山相聯,下有大樹,杳窕望莫際。”

【杳窱】窈窕。班固《西都賦》:“步甬道以縈紆,又杳窱而不見陽。”《說文》:窱,“杳窱也。” 朱駿聲《通訓》:“與‘窈窕’略同。”

【□[上穴下叫]窱】窈窕。張衡《西京賦》:“望□[上穴下叫]窱以徑廷,眇不知其所返。”王安石《張侍郎示東府新居詩因而和酬》:“鼓歌□[上穴下叫]窱聽疑夢,餚果聯翩饋有臺。”

【窈嬈】柔細貌。美貌。索靖《草書狀》:“舉而察之,又似乎和風吹林,偃草扇樹;枝條順氣,轉相比附,窈嬈廉苫,隨體散佈。”按:嬈(日紐宵部)、窕古音近(二者日定準旁紐,宵部疊韻)。

【妖嬈】窈嬈。何希堯《海棠》:“著雨胭脂點點消,半開時節最妖嬈。”唐彥謙《漢代》:“豔詞傳靜婉,新曲定妖嬈。”按:妖(影紐宵部)、窈古音近(二者影紐雙聲,宵幽旁轉)。

【妖饒】妖嬈。曹植《感婚賦》:“顧有懷兮妖嬈,用搔首兮屏營。”趙幼文校注:“嬈,宋刊本《曹子建文集》作‘饒’。”

【窈繞】隱晦曲折。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雕菰樓叢書》:“趙氏所詮性理,本皆平實,無一奧渺窈繞語。”按:繞、嬈古音同(日紐雙聲,宵部疊韻)。

【窈褭】窈繞。王延壽《王孫賦》:“緣百仞之高木,攀窈褭之長枝。”按:褭(泥紐沃部)、繞古音近(泥日準雙聲,沃宵對轉)。

【要媱】窈嬈。王逸《九思·傷時》:“聲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注:“要媱,舞容也。”按:媱(喻紐宵部)、嬈古音近(二者喻日旁紐,宵部疊韻)。

【妖韶】要媱。陸機《七徵》:“舒妍輝以妖韶,若陵危之未安。”溫庭筠《惜春詞》:“願君留得長妖韶,莫逐東風還蕩搖。”按:韶(禪紐宵部)、媱古音近(二者禪喻旁紐,宵部疊韻)。

【窈窅】要媱,幽深貌。劉基《自靈峰過普濟寺清遠樓記》:“入其中,則松柏幽茂,徑路窈窅,似不在人間世。”

【窈怮】窈窅,幽怨。王闓運《牽牛花賦》:“乘天地之復清,練新情於窈怮。厭人生之浮榮,物競曉而獨收。”

【窈杳】窈窅,幽遠貌。陳夢雷《抒哀賦》:“……變窈杳而難窺。”

【夭紹】輕盈多姿貌。曲折。《詩經·陳風·月出》:“佼人燎兮,舒夭紹兮。” 胡承珙後箋:“《文選·西京賦》‘要紹修態’注:‘要紹,謂嬋娟,作姿容也。’《南都賦》‘要紹便娟’,‘要紹’皆與‘夭紹’同。”張衡《七辯》:“蟬綿宜愧,夭紹紆折,此女色之麗也。”王夫之《南嶽賦》:“匪思存而稅駕,脈夭紹以東縈。” 按:紹(禪紐宵部)、嬈古音近(二者禪日旁紐,宵部疊韻)。

【要紹】夭紹。見上引胡承珙後箋。

【偠紹】夭紹。張衡《南都賦》:“致飾程蠱,偠紹便娟。”呂向注:“偠紹便娟,多容姿也。”

【偠緲】窈杳。何景明《七述》:“……偠緲若霧煙之流藹,芙蕖之締生。”

【要眇】偠緲。《楚辭·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王逸注:“要眇,好貌。”

【要妙】要眇。精深微妙。成公綏《嘯賦》:“音要妙而流響,聲激嚁而清厲。” 蒲松齡《聊齋志異·細侯》:“仰視,一雛姬憑閣上,妖姿要妙,不覺注目發狂。” 《老子》:“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窈妙】要眇。精微;幽遠。美好。牟融《理惑論》:“其廣大之外,剖析其寂;窈妙之內,靡不紀之。”

【窈眇】要眇。葛洪《抱朴子·暢玄》:“經乎汗漫之門,遊乎窈眇之野。”劉孝標《辯命論》:“觀窈眇之奇舞,聽雲和之琴瑟。”

【窈渺】要眇。何景明《少穀子行》:“波濤窈渺岑崿移,遍訪名山入武夷。”

【窈寞】幽靜。王詵《帝車賦》:“仰昊蒼之窈寞兮,森萬緯之綿聯。”

【窈昧】幽暗。江淹《江上之山賦》:“信懸天兮窈昧,豈繫命於才力。” 按:昧(明紐物部)、寞古音近(二者明紐雙聲,物鐸通轉)。

【窈停】深目高鼻貌。《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人似禽兮食臭腥,言兜離兮狀窈停。”按:與“窈窕”等聯綿字同源。其義由“幽深”義引申而來。停(定紐耕部)、窕古音近(二者定紐雙聲,耕宵旁對轉)。

【黝鯈】茂盛。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朱桂黝鯈於南北,蘭芝阿那於東西。” 張載注:“黝鯈、阿那,皆茂盛之貌。”曹植《社頌》:“靈稼阿那,一禾千莖。” 按:黝、窈古音同(二者影紐雙聲,幽部疊韻);鯈(定紐幽部)、窕古音近(二者定紐雙聲,幽宵旁轉)。

【葽繞】植物名,即遠志。《爾雅·釋草》:“葽繞,棘蒬”注:“今遠志也。”按:與“黝鯈”同源。葽(影紐宵部)、黝古音近(二者影紐雙聲,幽宵旁轉);繞(日紐宵部)、黝古音近(二者日定準旁紐,宵幽旁轉)。

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古人詁釋,多據《說文》以字形釋字義。遇聯綿字若如法炮製,則必失其確詁矣。

《禮記·曲禮上》:“決嫌疑,定猶豫。”孔穎達疏引《說文》:“猶,獸名”,“豫,亦是獸名”,“此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或者似之,故謂之猶豫。”《顏氏家訓·書證篇》:“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朱謙之:“一曰隴西俗謂犬子為猶。犬隨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故曰‘猶豫’也。”

以上諸種令人失笑之訓釋,層出不絕,皆因不識聯綿字乃寄義於聲,無關書寫用字之形義,亦不知聯綿字所記錄者乃單純詞故不可拆為二字分訓也。王念孫(《讀書雜誌》卷四)指出:“猶豫,雙聲字[即“聯綿字” ——引者注],猶《楚辭》之言‘夷猶’耳,非謂獸畏人而豫上樹,亦非謂犬子豫在人前。”

按:王說是矣。猶豫所記錄的聯綿詞,其書寫形式多達幾十種。倘不知循聲索義,只知在其書寫用字的形、義上討生活,那除了鬧出牽強附會的笑話,還能得到什麼呢?

《管錐編》求疵(三)

○《管》第一冊《毛詩正義》之二六《河廣》(p95):“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箋》:“小船曰刀……亦作‘舠’。” 按解為刀、劍之刀,亦無不可;正如首章“一葦杭之”,未可厚非,《傳》:“杭、渡也”,《箋》:“一葦加之,則可以渡之”,亦極言河狹,一葦堪為津樑也。

——所引《傳》文標點不妥。“杭”“渡”非並列關係,故不應以頓號施於其間。“杭渡也 ”之文言標準語式為“杭者渡也”,“杭”乃被釋之詞,“渡”則是對“杭”所下的釋語。其標點當作“杭,渡也”,若遵今法,則當作“杭:渡也”。

“曾不容刀”之意固在極言河狹,但此“刀”只可訓小船,而不可解作“刀劍之刀”。刀、舟、周之上古音,即便不完全相同,至少也是極其相近(三者皆曾以“dl-”為複輔音聲母,故螳又名“刀螂”,以“周”為聲符的“蜩”又名“蝭蟧”,小舟又名“了吊”等等。按:“了吊”乃“吊了”之倒言式,“吊了”與“刀螂”、“吊了”、“蝭蟧”語音上皆與“dl-”之複輔音聲母一脈相承)。“曾不容刀” 之“刀”乃“舟”之假借,其字後增義符“舟”作“舠”,其異體字則從舟周聲作“□[左舟右周]”。

典籍之文句,對釋讀者而言乃是一種客觀存在。雖說詩無定解,欣賞詩文時讀者自可進行天馬行空式的二度創作;但釋讀則容不得隨心所欲,強以己意為作者之意。

將“曾不容刀”之“刀”解為刀劍之刀 ,因不知“刀”乃“舟”之假借字所致。

後人用此典故,亦有借“刀”之本義、假借義兼用以營造雙關修辭者。如《晉書·閻纘傳》:“一朝不朝,其間容刀。”意謂為臣一日不上朝,便有小人借隙得進讒言,君臣間必生猜忌。此處之“刀”既有間隙、生分意,又寓藏身之兇險義於其中,屬典型的“雙關”修辭法。其後用此典又有發揮者,徑言“一朝不朝,其間容戈”(黃庭堅《豫章集·東坡真贊》)。典故之義,一如詞義,亦有“擴大”“縮小” “轉移”等演化途徑之別耳。

○《管》第一冊《毛詩正義》之三三《有女同車》(p105):“顏如舜華”、“顏如舜英”;《傳》:“舜、木槿也 ”。

——所引《傳》文標點不妥。正確標點作“舜,木槿也”或“舜:木槿也”。理由如前已述。

○《管》第一冊《毛詩正義》之三三《有女同車》(p105):《說》又謂“視爾如莜”,毛雲“莜”即芘芣……信如所說,莜“指慚色”,則沈約……

——該段文字中的三個“莜”(yóu,莜麥;又音tiáo,農具,即蓧。《玉篇》:莜,“草田器也”),皆“荍”(qiáo,《詩經·陳風·東門之枌》:“視爾如荍,貽我握椒。”傳:“荍,芘芣也”)字之誤。二者形聲義皆不同,因形近致誤也。

2012年7月10 -15日,記於杭州

2019年8月17日,校於貴陽烏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