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名含義不確定的城市曾經最有希望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哈爾濱別名冰城、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是我國最北邊的一個省城,那是個遙遠的地方,再往北走不遠就到俄羅斯了。這個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曾經在金收國元年(1115年)作為上京建都,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為陪都。元、明時,哈爾濱又成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領地和奴爾幹都司的轄地。明末清初時期,女真人曾用此城遺存的建築材料在原地修築了阿勒楚喀要塞。就是這麼一個遙遠的地方,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在一九九七年的金秋九月從桂林來到了這個號稱冰城的北漠之地。

一、真實含義不確定的地名

按總部要求我們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作人員在北京總部集中,接受任務後就乘火車連夜出發趕赴哈爾濱。

我對哈爾濱的深刻印象來源於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這部電視劇以藝術形式真實再現了哈爾濱人民在日據時期進行艱苦卓絕鬥爭的情景,演員王剛就憑這部劇而一炮走紅,直到現在他還在收穫紅利。

哈爾濱這個名字雖然叫起來很響亮,但至今我也不知道它的確切意思。查資料才知道這是以女真(後以其發祥地滿洲而改稱滿族)語音“阿勒錦”“哈喇賓”“哈喇賓忒”轉音作為地名,其真實含義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以“阿勒錦”轉音為哈爾濱被普遍認可。1874年江蘇書局出版的校刊本《金史·本紀·卷二》有:“軍還,穆宗親迓於阿勒錦(靄建)村”的記述,元朝蒙古人脫脫編修的《金史》中稱阿勒錦為靄建,而滿語“阿勒錦”是對女真語“靄建”的切音拼讀。在《哈爾濱考》中認為:女真語阿勒錦有名譽、榮譽、聲望、聲譽等含義。哈爾濱中央大街有一個叫阿勒錦村的小店就是根據此說取名的。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

女真為滿族的先名,女真文分大字和小字兩種,現在傳下來的很少。對女真語地名的漢譯分音譯和意譯兩種,“阿勒錦”是音譯。最早記載哈爾濱這個名字的時間是1097年1月。因隔世久遠,轉譯的變化也很大,起初轉為“哈拉賓”,直至1899年在官印的《黑龍江輿地圖》上才改譯成“哈爾濱”。

一個地名含義不確定的城市曾經最有希望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在松花江畔

目前據有關資料統計,經有關專家考據,哈爾濱的語音除上述的“名譽”等含義外,至少還有八種說法:

一“天鵝”說。這一說法是哈爾濱的原始語音是“galouwen”,即“哈爾溫”,本意是“天鵝”之意。女真語中天鵝一詞是摹聲詞,天鵝叫起來是“嘎魯-嘎魯”即“kaloun-kalou”,而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廣闊溼地與河流兩側,正是天鵝遷徙時的必經之地。古代中原音韻中沒有北方少數民族常發的“嘎”音,所以在地名中出現的“嘎”“喀”等音,基本都寫成“哈”“合”或“阿”,“爾”則更是具有特色的北方少數民族發音。許多女真語言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都認定其為目前哈爾濱地名由來的通說。

二滿語“打魚泡”或“曬漁網”之說。這一說法是1898年出自一個俄國採礦工程師之口,1922年《哈爾濱指南》和1929年《濱江塵囂錄》都沿用了此說。   

三蒙語“平地”說。這是1913年的《吉林地誌》中提出的,從發音角度跟蒙語相碰得出的結論。   

四是俄語的“大墳墓”之說。見於1928年俄文版《商工指南》一書,說明俄國人一開始就有永久佔有此地之意。   

五是人名說。這純粹是一種猜測,《東省鐵路沿革史》中認為這個詞可能是從前某個強大的統治者名字。但到底是誰的名字,似乎無從考證。 

六是滿語的“鎖骨”說。這是完全的音譯,因滿語“哈拉吧”是鎖骨之意,由此推論。   

七根據滿語“哈勒費延”的譯音在滿語中是“扁”的意思,引申為“狹長”,有扁島之意。

八是通古斯語“渡口”與“船渡場”說。俄國人認為哈爾濱一詞源於通古斯語,含義為船隻停泊之地。

古語云:名不正,則言不順。一省之城的首善之區居然是一個連名字的真實含義都不清楚的地方,如何能堂堂正正的屹立在天地之間?真的希望有關“磚家”們能給哈爾濱有一個確切的意思,不要再去七扯八拉的推論或者猜測了。

我們在上火車時遇到一個小插曲,有一個哭哭啼啼的年輕女子十分不情願的被一箇中年婦女拖上了車,以致車開了還吵著要下去,而中年婦女一直在不停的勸說。剛開始上車時因為車廂裡太嘈雜聽不甚清她在訴說什麼,安靜後才知道是為了感情的事,我當時就覺得東北大妞性格直率、感情豐富,居然到了車上在大庭廣眾之下還要不管不顧的哭鬧。

二、差一點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哈爾濱雖然早在兩萬兩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但形成城市的時間很晚,因此是一座從未有過城牆的城市。清朝中後期,隨著清統治者實施“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大量漢、滿百姓才移居哈爾濱地區,至19世紀末,哈爾濱出現了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清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1896-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才形成了近代城市的雛形,這當然不用建城牆了。

一個地名含義不確定的城市曾經最有希望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哈爾濱的花園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的城市之一,共產國際通過中東鐵路到哈爾濱幫助中共建黨,於1923年在哈爾濱成立了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併成立滿洲臨時省委。早期的中共領導人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張國燾等人從這裡出境到蘇聯,1928年中共在莫斯科召開“六大”,近百名參會代表中的大多數人,包括周恩來和鄧穎超也是通過哈爾濱到達莫斯科的。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區後,先後湧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抗日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現在這裡留下了中共哈爾濱國際交通局舊址、李大釗和周恩來的居住舊址、劉少奇召集工人代表會議舊址,還有尚志大街,靖宇大街、一曼街等,這些革命遺址已經成了重溫紅色歷史的教育基地。

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獲得解放,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也是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唯一沒有被國民黨佔領過的大城市。這裡背靠蘇聯,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和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所在地,成了解放戰爭的重要戰略後方。隨著解放戰爭不斷取得勝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號召,得到了全國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從1948年秋開始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雲集哈爾濱商討國是,雖然後來由於解放戰爭的迅速勝利,新政協會議最終在北平召開,但新政協在哈爾濱的籌備活動為在北平召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在共和國成立前夕,哈爾濱曾經一度最有希望成為新中國的首都,當時哈爾濱的有利條件是背靠蘇聯,有利於獲得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哈爾濱是東北著名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建有中東鐵路的樞紐車站,擁有較發達、齊全的工業系統和與發展工業相配套的其他行業,但最終還是讓位給了北平。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是定都哈爾濱也只能是臨時性的權宜之計,就像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都瑞金、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聖地延安一樣。由於哈爾濱地處中國最北面,偏隅一方,政治、經濟輻射不便,氣候嚴寒,尤其是離遠南方,不符合建都的條件。也許哈爾濱在解放戰爭中前期都是最理想的建都城市,但在1949年取得全國政權之後哈爾濱終究不是建都之地。

哈爾濱雖然失去了建都的機會,但在新中國成立後成了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在“一五”時期,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中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