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绽放“五彩”魅力

黄骅:绽放“五彩”魅力

河北海盐博物馆滩嗮场景

黄骅:绽放“五彩”魅力

赵吉东摄·海边日出(蓝色文化)

红色英雄文化

黄骅是一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英雄的精神在这片沃土扎了根,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设发展时期,从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到跨越世纪的新时代,贯穿于城市变迁的各个历史阶段,留下了黄骅烈士牺牲地纪念馆、赵博生故居等一大批革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涌现出诸如黄骅、赵博生、张之江等代表性人物,塑造了黄骅所独有的城市文化形象,构成了黄骅文化的底色和根基----黄骅红色英雄文化。

近年来,黄骅以“把握红色本底,传承红色基因”为基调,充分考虑境域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贯穿文化灵魂,形成了以“黄骅烈士牺牲地遗址--赵博生故居--黄骅烈士陵园”为主体的红色革命游,为黄骅留住了红色记忆。

蓝色海洋文化

黄骅是大海与黄河共同孕育的滨海城市,是历史上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汇之地,依托其海岸线长和地处渤海湾腹地的区位优势,汇集了立体、多样和独特的海洋资源。境内分布着6条古贝壳堤,与美国圣路易斯安那州古贝壳堤和南美苏里南古贝壳堤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贝壳堤,是渤海湾西岸成陆过程中的产物和直接证据,其与妈祖庙、南排河海港滩涂等为主体的海洋生态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市文化资源版图的亮色——蓝色海洋文化。境内20条河流汇集九处入海,饵料丰富,有鱼、虾、蟹、贝、藻五大类上百种海产品,有龙头凤尾、象征“飞龙在天”的桅羽儿,有以“一平二鲙三鳎目”为代表的海鲜……依托丰富的海洋产业生态资源,形成了以“古贝壳堤—海港滩涂”为主体的蓝色海洋游。

绿色大洼文化

以枣林、湿地等大洼生态资源,以芦苇、碱地、大洼、为题材和背景的“大洼文学”流派,构成了渤海湾独有的绿色大洼文化,成为黄骅文化最具标志性的组成部分。

全国首家植物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聚馆古贡枣园即为典型的绿色文化代表,依托“大洼文化”这一宝贵的农村人文资源,引入历史文化主题,把“看风景”和“听故事”融入一体,形成独特的黄骅乡村旅游元素。以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东聚馆和小堤柳、旅游示范村东常庄为引领,立足当地临海盐碱地特有的“红荆条”、“冬枣林”、“芦苇荡”等自然生态资源,唱响了“以耕读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新型农民为本”的“生态乡村游四部曲”,形成了以“聚馆古贡枣园—旧城—小堤柳—东常庄”为主体的乡村生态游。

褐色历史文化

黄骅是一座历史厚重而深远城市,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黄骅境内古遗址聚落丰富,现有古遗址197处,其中古村落遗址171处,古墓13处,古建筑1处,古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遗迹6处,其他2处。境内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一个个被发现、挖掘、填埋到被保护,重建天日的遗迹,见证历史的发展,从而来还原历史的真相,填饱黄骅这片盐碱地上历史的空缺,同时也丰富了黄骅的“褐色”旅游文化的发展。以秦汉文化、唐宋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引领,逐步打造形成了以“郛堤城—旧城—海丰镇—武帝台”为主线的褐色历史文化游。

白色海盐文化

黄骅是中国盐业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渔盐之利雄天下”而著称,素以生产粒坚味醇、色白质好的长芦盐而驰名中外。其产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初期,迄今已逾3000年。

黄骅长芦盐业贡献突出,原盐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唐宋、金元时期的制盐遗址,特别是以海丰镇盐业遗址为代表的柳河沿岸发现了成片的盐灶遗址,与文献记载相吻合,这些闪耀着熠熠光辉的人类遗产为黄骅这座城市铺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白色海盐文化。

坐落于黄骅的河北海盐博物馆是河北省首家海盐主题博物馆,曾获得中国文博界“奥斯卡”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唯一的最佳创意大奖,被称为全国展览水平最高的“天工开物”盐业主题博物馆。黄骅以白色文化为主基调借助古今盐业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以“河北海盐博物馆—海丰镇唐代盐业遗址—长芦黄骅盐区”为主线的盐业历史文化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