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行現狀:有古玩的變不了現,有錢的找不到古玩

民間收藏不斷升溫,各地的古玩市場生意紅紅火火,規模也越來越大。

然而,筆者在走訪中卻發現,儘管古玩市場上各類古董應有盡有,

但卻有相當多的收藏投資者認為,現在能淘到的好東西真是越來越少了。

擁有20多年瓷器收藏經歷的成都藏家張先生告訴筆者,

國內民間收藏市場能迅速發展起來,關鍵在於以前的古玩市場上好東西太多,價格便宜。

“就拿我收藏的瓷器來說,十年前物美價廉的 "清三代"瓷器精品,如今已屈指可數。

”張先生坦言,和十幾年前相比,古玩的數量的確在大量減少,尤其是珍貴的物件幾乎是 “可遇而不可求”。

在一個 "缺藏品"的年代,比先前任何時候都更考驗收藏投資者的知識水平和市場洞察力,

所以要想在如今的古玩市場上 "撿漏"基本上已成為傳奇,其難度不亞於登天。”

張先生說,上週他在南宮古玩市場上轉了一圈,

發現假貨、仿品佔到了市場90%以上,

剩下不到10%的東西基本上都是 “大路貨”,

而那些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古玩,張先生給出了不到2%的數字。

“近年來,古玩市場上的好東西越來越少,市場吸引力不斷下降,部分古玩商為了生存,已改行不賣古玩,而是賣起了工藝品。”張先生說,

大量現代工藝品充斥古玩市場,不少古玩市場已名不副實了。

古玩行現狀:有古玩的變不了現,有錢的找不到古玩

然而筆者在現場看到,在這個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許多戶商家的古玩市場裡,

如今有超過90%的商家都是經營工藝品和仿製品為主,真正經營古玩的商家還不到10%。

一位從事工藝品的商家告訴筆者,改行經營現代工藝品也是不得已。

“現在大家都知道古玩市場上的假貨多,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不改行恐怕早就關門歇業了。

古玩行現狀:有古玩的變不了現,有錢的找不到古玩

古玩藝術品市場火爆“寶貝”都送拍賣

山西資深收藏家李先生表示,民間收藏剛剛興起的十多年時間,人們淘寶的去處想到的首先是古玩市場。

不過隨著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快速發展,藝術品拍賣市場搶佔了傳統古玩市場很大的風頭,傳統古玩市場就逐漸被邊緣化了。

“近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火爆,直接推高了古玩藝術品的價格,

由於相同藝術品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往往比古玩市場上成交價高出很多,

古玩商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都喜歡把好東西拿去送拍,這樣就導致了古玩市場上的珍品物件越來越少。”李先生說,

由於現在古玩市場上贗品氾濫,加之真正意義上的古玩越來越少,很多收藏投資者一說到收藏,第一個想法就是去拍賣會上買東西。

而這恰恰造成了古玩市場的惡性循環,

所以現在不要說 “撿漏”,要想在古玩市場上找到一件真正好的老東西都越來越難了。

古玩行現狀:有古玩的變不了現,有錢的找不到古玩

李先生告訴筆者,古玩市場上好東西越來越少,實際上這並不會影響到古玩市場的發展。

首先,現在的古玩市場發展得越來越複雜化,

從原先的單純古董,向 “古董+文玩”發展,

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藝術品商店進入古玩市場,使得古玩市場的容量更大,規模更大。

其次,古玩市場向來不是純粹賣真東西的平臺,歷來都是真假混雜。

古玩藝術品的價值本身就有高低之分,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需求,

像剛入行的收藏投資者,則正需要通過古玩市場來練眼力。

“當然話又說回來,真正玩古玩的人,其實都認為古玩的魅力就在於 "玩",玩的就是眼力,只有當古玩有了真假才有了魅力。

否則就像一件件工業產品,明碼標價,那就沒什麼人來玩了。

所以古玩市場才有了 "淘寶"的概念,有真有假,有懂有不懂的。”李先生如是說。

總結一句話,在交易市場上,普貨越來越多,精品越來越少。

古玩行現狀:有古玩的變不了現,有錢的找不到古玩

有心的朋友可以發現,小編特意加了一個前綴,在交易市場上。

惜售。

好貨不是沒有,是不賣,賣也是天價。

想必大家都知道奇貨可居的典故。

收藏不同於商品的核心本質之一,在於不是有錢就能擁有。

現狀確實是這樣的,如果你有逛市場的經歷,會發現商家把好東西都存在保險櫃,別說賣了,看到都不讓看。

行情不好捂著不出,行情好等等在賣!

所以為何好貨越來越難買,精品也越來越貴。

古玩行現狀:有古玩的變不了現,有錢的找不到古玩

只進不出。

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

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

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

收藏群裡中也有這麼一群人,一旦好東西收入囊中,基本上也等於退出了流通。

而紙幣圈子更是如此,很多精品好貨基本上處於退出市場流通的狀態。 收藏意識的增加。

現在的老百姓收藏意識越來越強,

十幾年前在一線農村還能撿漏幾十塊買到車工裸幣,

如今一線地皮都快被翻的絕跡了,不懂收藏的人都學會了編故事,你覺得還能撿漏麼?

不吃藥就算萬幸。

同時圈外人對紙幣的價值評估體系遠高於市場價值評估體系。

然而普貨越來越便宜,精品越來越貴。

資金可以限制我們收藏的高度,但無法限制我們收藏的水平。

好貨越來越難找,但如果連識別好貨的能力都沒有,又何談其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