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奪門之變”後,救回皇上的名臣于謙卻被殺,為啥比岳飛還冤

1457年2月16日,民族英雄、力挽狂瀾使明朝不至於遭受宋朝“靖康之變”的著名大臣于謙,在“奪門之變”成功後被明英宗朱祁鎮殺害,成為史上最大的冤案,有史學家認為,于謙死得比岳飛還冤。

當時發生了什麼?這還要從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的“土木堡之變”和後來的“奪門之變”談起。

明朝“奪門之變”後,救回皇上的名臣于謙卻被殺,為啥比岳飛還冤

朱祁鎮畫像

“土木堡事變”朱祁鎮被俘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趾高氣揚地率十幾萬大軍御駕親征,不顧群臣勸阻,北伐瓦剌。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在土木堡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而大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英宗朱祁鎮被俘。其弟郕王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是為明代宗,仍立英宗朱祁鎮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史稱“土木堡事變”。

明朝“奪門之變”後,救回皇上的名臣于謙卻被殺,為啥比岳飛還冤

朱祁鈺畫像

後來,兵部侍郎于謙成功抗敵,並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朱祁鎮已經無用,於是同意讓朱祁鎮回燕京。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他貪戀帝位與否這並無關是非,不過他廢除了明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朱祁鈺把朱祁鎮迎接回京師,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並以錦衣衛對朱祁鎮加以軟禁,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

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

景泰七年(1456年),在對抗瓦剌時立下大功的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朱祁鎮登基。在拉攏身邊人商討後,與宦官曹吉祥、都督張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太常卿許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行事。

正月十六晚,徐有貞換上朝服,懷著緊張而忐忑的心情離開了家,臨行前對妻女交待說:“我要去辦一件大事,辦成了是國家之福,辦不成我徐家就是滅頂之災。你們自己要有心理準備。 ”

出門後,徐有貞又順路邀請了楊善和王驥作為同黨。楊善和王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報答太上皇。王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不但自己親自披甲上馬,還將兒子和孫子都帶在了身邊。三方人馬會齊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後,又等到了張鞁率領的大隊京營兵,一齊向皇城進發。而石亨掌管皇城鑰匙,所以能夠通行無阻。順利地到達了南宮。然而,南宮宮門堅固異常,怎麼也打不開。石亨派人用巨木懸於繩上,數十人一齊舉木撞門。門沒有撞開,門右邊的牆反倒先被震坍了一大洞。眾人便從牆的破洞中一擁而入。

明朝“奪門之變”後,救回皇上的名臣于謙卻被殺,為啥比岳飛還冤

影視劇中英宗朱祁鎮形象

朱祁鎮這時候還沒睡覺,正秉燭讀書,突然看見一大堆人闖了進來,還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不禁驚慌失措。誰料眾人一齊俯伏稱萬歲。朱祁鎮這才問:“莫非你們請我復位麼?這事須要審慎。 ”

一行人來到東華門,守門的士兵上前阻攔。朱祁鎮站了出來,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門的士兵頓時傻了眼,不敢阻攔。於是,眾人兵不血刃地進入了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天門而去,並迅速將朱祁鎮扶上了奉天殿寶座。殿上的武士們揮金瓜要打徐有貞等人,被朱祁鎮喝止。徐有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萬歲”。石亨敲響鐘鼓,召集群臣到來。

這時天色已經微亮,眾臣因為朱祁鈺事先說明今天要臨朝,都已經早早等在午門外,準備朝見。聽到鐘鼓齊鳴後,眾人按順序走入奉天門。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帝朱祁鈺了,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鎮。群臣面面相覷,一時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太上皇復辟了! ”朱祁鎮對百官宣佈道:“景泰皇帝 (指朱祁鈺)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 ”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參拜。朱祁鎮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朱祁鎮重新坐上皇位時,朱祁鈺正在乾清宮西暖閣梳洗,準備臨朝,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片刻後,宦官興安回奏說是太上皇復位,朱祁鈺連說:“好,好,好。 ”然後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朝牆壁睡下。

二月十九日,朱祁鈺去世,時年三十,以親王禮葬於西山,諡曰戾,葬金山,毀其所建壽陵。其妃嬪也都被賜死殉葬。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也稱“南宮復辟”。

明朝“奪門之變”後,救回皇上的名臣于謙卻被殺,為啥比岳飛還冤

于謙畫像

迎回英宗的功臣于謙為啥反被殺害

“奪門之變”後,成功抗擊瓦剌人迎接回英宗的于謙卻被殺害。

英宗成功復辟後,石亨、徐有貞等人將於謙和當時的大學士王文抓捕入獄,然後又誣陷於謙等人想更換太子,擁立襄王世子為皇帝。于謙並沒有多加辯白,認為這是石亨等人的陰謀,爭辯也是沒有益處的。

定案以後,石享、徐有貞等人請示是否要處死於謙。英宗一開始尚還在猶豫,擔心殺害有功之臣而被非議,徐有貞堅定說:“不殺死於謙,復位之事便師出無名。”於是英宗才下定決心,將於謙治罪抄家,並流放其家人。

從這段記載來看,對殺于謙,石亨、徐有貞等人是處心積慮,英宗是不忍心,但因為要使奪門復位之事具有合法性,就必須殺掉于謙,於是痛下殺手。

明朝“奪門之變”後,救回皇上的名臣于謙卻被殺,為啥比岳飛還冤

影視劇中刑場上的于謙

其實于謙之死有著多方面原因。

一是于謙本人脾氣過於剛硬,得罪了眾多朝中大臣。例如在土木堡之變時,于謙怒斥主張南遷的徐有貞,令其顏面掃地,仕途幾乎為之終止,徐有貞對於謙懷有仇恨之心。

又如石亨為了回報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對自己的提攜之恩,在景泰帝朱祁鈺面前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但于謙並不領情,反而在景泰帝面前指責石亨“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兩人關係由此鬧僵。

于謙之所以得罪朝臣,也和景泰帝對他的絕對信任有關。

景泰帝用人時,一定要私下徵詢于謙的意見,而於謙以一顆秉公為國之心,不避私人恩怨,具實相告。皇帝以于謙的意見作為選官用官的重要標準,就導致那些沒有選上的官員對於謙充滿怨恨,其他大臣也嫉妒于謙的地位和威望。

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于謙之死歸根到底是為了維護整個皇朝政治秩序和社會信仰,而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自宋代以來,理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為人們普遍認同的一種社會倫理秩序,上至國家,下至家庭個人,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嚴格的規範,在皇位繼承上,便表現為嫡長子繼承製。

土木堡之變時,國家危在旦夕,立英宗2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帝雖然符合禮法,卻不利於解決當前遇到的政治軍事問題,於是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理論,支持庶次子朱祁鈺登基,讓明朝度過危機。

等到危機過去,整個社會恢復安定運行之時,人們就會重新考慮正統性的問題,也會尋求機會維護正統性。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景泰帝易儲群臣會反對、英宗復辟基本沒有受到阻撓的原因,因為朝臣們都希望能夠重建之前固有的秩序。因此,作為秩序的破壞者和挑戰者的于謙必須死。

于謙本人在奪門之變時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徐有貞、石亨奪門之變謀劃時,有人跑來告訴于謙,于謙當時手握重兵,想要摧毀他們的密謀易如反掌,但于謙卻選擇聽之任之。等到英宗復辟後,他又從容上朝,甘心聽候處置。

在景泰帝重病而又無後的情況下,于謙知道讓英宗復位是當時最好的一種選擇,英宗作為宣宗的法定繼承人,由他繼承皇位有其合法性,又能夠減少一些有野心的臣子企圖利用皇位掀起鬥爭從而為自己謀利的想法,有利於國家社稷的穩定。

作為秩序的挑戰者,于謙知道重新恢復固有的秩序,必然會帶來對自己的口誅筆伐,甚至有性命之憂。但為了這個國家社稷,于謙情願做一個殉道者,這才是于謙必死而又從容赴死的原因。

岳飛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冤死,而於謙是被皇上和當權者“意淫”致死,因此有史學家認為民族英雄于謙死得太冤枉。

明朝“奪門之變”後,救回皇上的名臣于謙卻被殺,為啥比岳飛還冤

于謙墓

八年後,于謙被平反。在北京建有朝堂。

于謙和岳飛這對“西湖雙忠”,皆是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為信念的華夏社稷之臣,他們真正忠心的從不是某家某姓皇帝,而是整個華夏文明和億兆蒼生。也正因如此,方值得我輩後人,永世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