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出將入相,國士無雙

于謙:出將入相,國士無雙

01

洪武三十一年,這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崩於南京,一個時代終於畫上句號。還發生了一件小事,在杭州錢塘縣,一個孩子出生了,他就是于謙。

大明王朝送走了一個開創者,卻迎來了一個拯救者。

于謙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官至三品,祖父也曾是工部主事。他父親可能是因為朱元璋的恐怖統治和政治高壓,抑或是其本身淡泊名利,總之沒有踏上仕途,但他父親也是學問深厚,正直仁義的人。

這樣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優渥的家庭環境給了于謙很好的教育條件和物質基礎,他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自然是飽讀詩書,經綸滿腹。更難得的是于謙從小立志高遠,並以文天祥為偶像,他還把這位偶像人物的畫像掛在自己的書齋,畫像邊他題詞:“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他可能不會料到,數十年後自己真有機會罹逢危難,在國家傾覆之際,力挽狂瀾,實現他此時的莊嚴承諾。

永樂十九年,二十三歲的于謙躊躇滿志,已是舉人的他正準備赴京趕考。在告別家人,遙望前路時,吟詩一首:

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

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

吟罷便踏上征途,從此開始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于謙:出將入相,國士無雙

02

在當年會試中,他一舉及第。不過由於他的考試文章對國家大政方針多有批評,對當朝皇帝的言行不當之處也毫不保留的指出,政治方向不正確,所以他的科舉名次比較靠後。

在注重考試成績的明代,他自然沒資格入翰林院(一甲前三名才行),也不能欽點庶吉士(二三甲的精英才行),於是他被下放到了地方當了一名監察御史。不過這份工作很對他耿介的脾氣,他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經常彈劾不法行為 ,辦事雷厲風行,政績不錯,所以很快就被調回中央任職。

宣德元年,蹩腳的陰謀家朱高煦,以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決心,終於把陰謀搞成了陽謀。于謙跟著明宣宗親往“巡視”,並很快平定了叛亂。為了讓這位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叔叔心服口服,明宣宗派出了于謙對其進行呵斥,以期打垮這位陰謀家的心理防線。

于謙沒有辜負皇帝的託付,面對這位王爺毫無懼色,他用洪亮的聲音,嚴正的邏輯,再配上兇狠的面部表情把這位仁兄好好的數落了一番。朱高煦面對這位活閻王,他渾身發抖,伏地戰慄,差點沒暈過去。

皇帝看在眼裡十分滿意,認為于謙是個可造之材,於是回京後就讓他巡按江西,掛職鍛鍊以歷練此人。兩年後,于謙圓滿完成地方工作回京述職。在中央幹了兩年就升任兵部右侍郎,官居三品,簡直就是坐上了官場直升機。

但是他在中央呆的時間不長,而是長期奔波在地方。在工作崗位上他經常親訪民情,為百姓切實解決了問題,史稱:“謙所至問民疾苦,百弊鹹飭”。這得到了上級領導內閣三楊的肯定,於是仕途一帆風順。

于謙:出將入相,國士無雙

03

在官場的驚濤駭浪中,不太可能一直波瀾不驚,不出一點問題的,比如於謙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倒不是于謙貪汙,而是他不貪汙,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更難得是他不僅嚴於律己,還嚴格要求他人,這個人就是王振。

王振是一個有點文化的太監,由於他陪當今天子讀書多年,與皇帝感情很好,深得信任。還因為當時皇帝小,所以他趁機獲得了巨大的權力。而有權力的王振個人素質很有一些問題,每當地方官進京述職時,他都要向地方官勒索一筆孝敬費,雁過拔毛,絕對不放過一個。

但是于謙堅持不給,畢竟王振不是他爹,憑什麼要自己孝敬這麼個死太監,更何況于謙也沒錢。於是不貪汙的于謙和貪汙的王振就結下了樑子,不久后王振隨便造了一個藉口把于謙關了起來,想要把他弄死在監獄裡。

王振沒有料到,上至王公,下至群臣都為于謙求情。王振看到這幅情景,思量再三,認為不能犯眾怒,於是只好把于謙放了。

經歷了這件事,有人勸于謙多少送一點,不要鬧得太僵。但是于謙不為所動,還作了一首詩來回答: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入京》

以此表明自己堅決不妥協的決心。此後他依舊清廉如故,兩袖清風。

于謙:出將入相,國士無雙

04

正統十三年,于謙終於結束了長達十九年的地方工作生活,回京擔任了兵部左侍郎。前方正有驚天鉅變正在等待著他。

于謙回京的第二年瓦剌就趁釁犯邊。有明一代,北方蒙古一直是國家的重要外患。而在正統年間,蒙古傑出的領袖也先重新統一了蒙古,實力大增。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他將刀鋒直指大明。得到這個消息,沒有金剛鑽卻想攬瓷器活的王振,極力慫恿英宗皇帝御駕親征,雖然于謙等人極力勸阻,但是年輕氣盛的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而且軍隊僅僅準備了三天就倉促出發了。

出征途中,愚蠢的王振帶領軍隊四處亂轉,搞得軍隊疲憊不堪,結果在長城外,大軍被綽羅斯·也先追上,疲憊的明軍被蒙古鐵騎一衝而散,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結果明軍光高級文官武將就損失五十多人,輜重糧草士兵更是損失無算,更嚴重的是皇帝居然被俘。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京師精銳盡喪於此,形勢已經不能再壞了。

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師,朝野震怖,人心惶惶。危難之際,于謙接替了前任的職務,成為了兵部尚書,也就是國防部長。但這種情況下升官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國家保不保得住都是一個問題,他這個官也可能是有今天沒明天。

但他沒有時間思考這些,他做出了三大決議:首先是力主抗戰,駁回了徐有貞的南遷建議,並說:“宋南渡之事可鑑也,妄言當斬”。其次,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重構領導核心。其三就是令各地軍隊經通州火速勤王以拱衛京師。

做完這三件事後,再具體戰術上,他下令實行軍事連坐法,即“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於是京師眾志成城,三軍用命,一舉擊潰了蒙古軍隊,終於保住了大本營,避免了明王朝提前兩百年成為南明。

于謙:出將入相,國士無雙

05

勝利後自然是大家都很高興,皇帝高興江山保住了,大臣高興加官進爵的時候到了。當朱祁鈺給於謙封賞時,于謙卻保持寵辱不驚的作風,不願接受任何東西,但在朱祁鈺的一再堅持下,于謙接受了一個少保的虛銜,對其他一概不收。而於少保這個稱呼就流傳了下來,供萬人傳頌。

似乎其一切都結束了,好像已經大團圓了,但並不是如此。因為外出“北巡”的英宗還沒有回來。但所幸,一年後他就“光榮”的外出歸來。但迎接他的不是群臣朝拜和重登大寶的慶典,而是囚禁生活。

他弟弟朱祁鈺也是很執著,一下子就給他哥哥囚禁了七年之久。可以想見英宗對這位好弟弟的咬牙切齒程度。不過他不是唯一一個不滿者,建議南逃的徐有貞事後被當做了狗熊看待,而於謙被當作了萬眾矚目的英雄,所以他恨上了于謙和朱祁鈺。

景泰八年,趁朱祁鈺病重的時候,蓄謀已久的徐有貞,帶領著一幫人進行了奪門之變,迎接英宗皇帝重新登基了。

當在英宗再次掌權後,徐有貞趁機說于謙想要另立藩王,並且理直氣壯地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加上英宗急切想要證明自己重登帝位的合法性,於是英宗下定決心將於謙幹掉。

不久,于謙下獄,接著就被押往崇文門,在這個他曾經保衛過的城池前被斬首棄市,死時天下鹹冤之。當錦衣衛按例抄家時,竟發現堂堂一品大員居然家無餘財,搞的連這些抄家的人都肅然起敬。

他的一生誠如他的那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八年後,英宗兒子明憲宗為他平反了,冤情終昭,公道終於是還給了于謙。那句話說的沒錯,正義雖然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英雄的光芒終究還是彰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