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公元1449年6月,在北京紫禁城裡人心惶惶,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瓦剌軍隊趁機揮師北京,滿朝文武商量往哪裡逃跑,有人說往蜀地,有人說往南京,後宮嬪妃哭聲一片,許多人甚至都做好了逃跑的準備,所有人都認為大明氣數已經沒有了。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歷史正圖于謙

文武百官在盼望早朝快些結束,希望能帶著家眷趕快逃跑,北京城裡店鋪早就把有錢的物品轉移了出去,這與三百年屈辱的宋朝何其相似,甚至於更加危險嚴重,誰也沒有想到剛剛立國不到百年的大明王朝會遇到這樣的亡國危機。這樣子的危機卻有一人站了出來,將傾的大廈挽救了回來這個人就是于謙。那他是怎麼樣挽救了明朝的呢?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于謙的戰前動員

一、瓦剌和大明朝的實力對比

(1)瓦剌是草原的王者,大明將元朝的殘餘部隊,驅趕至大漠草原,而經過廝殺與變遷分列成了兩股勢力,東蒙古韃靼和西蒙古瓦剌,並且東,西蒙古為了獲得草原共主的地位,互相激烈的爭鬥,但是大都相比較起來都是平衡的,在歷史的長河裡,北方的遊牧民族團結一致出現了共主,就算是英雄無敵,每戰必勝的霍去病也不過是將其驅至漠北。而此時遊牧民族分裂,恰巧是給明朝一個解決邊患的機會。因為瓦刺是臣服明朝的,所以明成祖朱棣派遣大軍北伐韃靼。原本雙方的天平不偏不倚,但是明帝國加入之後天平就發生了變化,韃靼開始走下坡路。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瓦剌來襲

宣德九年,瓦刺抓住機會在韃靼衰弱的時候,統一了蒙古草原。當時的蒙古大漢脫脫不花雖然有草原共主的名義,可是實際權力掌握在瓦剌部落的也先父子手裡。也先掌權之後自稱"天聖大可汗",建立了強大的瓦刺帝國。原本蒙古分裂的東,西蒙古行成了統一,建立起瓦刺帝國,經常侵襲大明邊境。

正統十四年,瓦刺派兩千人貢馬,然後謊稱三千人,想要騙取明朝的賞賜,可是明朝不吃你這一套,將使者趕了回去,但是還是支付了點賞賜,而瓦剌藉著這個由頭開始佔領邊境的地區的城堡了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于謙供奉圖

(2)大明帝國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明英宗年幼皇帝權利由張太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皇帝的權利得不到使用,這樣子導致了皇帝對宦官,以至於宦官的王振崛起。張太后病逝後,明英宗聽信王振的讒言,將"三楊"貶的貶殺的殺,以至於宦官王振獨攬大權。後來王振削減對瓦刺的賞賜,以至於瓦刺覺得得不到重視被輕視,開始南下侵略。王振為了流芳百世居然不斷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于謙想象圖

當時的大明朝國力強盛,北伐可以說是輕而易舉,再加上王振本來就只是想有個由頭讓自己流芳百世,所以儘管有大臣建議不能北伐,可是明英宗還是答應了北伐。

從兩方的實力對比可以看出,瓦剌一步一步強大有了與明朝掰手腕的勢力,而大明朝雖然強盛可是宦官專權,內部腐敗,也是為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必敗的禍根。明英宗被俘虜大家士氣渙散。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于謙銅人像

二、土木堡之變是勢力的轉折點,明朝由優變劣,影響十分巨大,如下

1:最高統治者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以及駙馬、侍郎、內閣成員等五十多名隨行文官武將戰死;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幾乎全軍覆沒,文武百官基本上全軍覆沒,大明的朝廷遭遇近乎死亡的打擊

2:明朝大三營被滅:三大營是朱棣留下來的尖刀利刃,對付遊牧民族是天生的剋制。

3:京城門戶大開,北方危在旦夕。自北宋滅亡之後,北方就一直被遊牧民族控制。為什麼北宋會滅亡?為什麼南宋一直捱打?很簡單,那就是燕雲十六州不在中原王朝的手裡掌握。燕雲十六州自古就是兵家重地,歷朝歷代丟失了燕雲十六州,那就要被打。而此時北方岌岌可危,要不是于謙挺身而出,明朝和瓦刺就真有可能劃江而治了。

4:瓦刺士氣大漲:明朝二十萬精銳傷殘過半,這大大助長了瓦刺軍隊的士氣。明軍的盔甲兵器幾乎盡為胡人,而且瓦刺還俘虜了二十多萬匹騾馬,自古胡人得中國利未有如此之盛。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北京保衛戰漫畫圖

三、土木堡之變後,大多都是南遷逃跑之說,而這個時候于謙站了出來主戰,提出了利弊。於是于謙上臺制定幾條政策;

1:確定皇帝以安定民心:于謙請求皇太后讓郕王稱帝,然後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為了避免瓦刺用明英宗的生命來要挾大明朝,于謙提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這一系列措施都是為了安定民心,也是確保全國上下一心抗敵,大敵當前不能自亂陣腳。

2:整肅將軍:為了提高軍隊戰鬥力,于謙嚴懲了一批貪生怕死的將軍,並且重用一批將軍,最典型的就是石亨。土木堡之變,石亨單騎逃回,朝廷直接將其打入監獄。但是于謙認為石亨還是有能力的,所以將其任命為京師總兵官,讓其統一指揮京師步兵部隊,以至於石亨戰功顯著

3:火速重組火器部隊:原本三大營覆滅之後, 于謙改為10個團營,並且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訓練,重新拉起了一支火器部隊。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歷史上不同的于謙像

4:掌握指揮權:明朝的兵部尚書是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的,但是明代宗下令讓于謙提督各營軍馬,並且授予了于謙先斬後奏之權,為的就是把指揮權統一交給於謙,避免各方互相掣肘。

5:後勤準備:土木堡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後勤保障沒做好,所以于謙很重視後勤保障。他急忙調遣兩京、河南的備操軍、沿海的備倭軍,江北的運糧官軍、浙江軍隊來京,隨後派遣一些官員前往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募兵,為的就是保障兵源重組,避免因為兵力不夠而失敗。而且於謙命令工部趕製兵器,並且把南京的庫存調往北京,隨後收集土木堡之變時明軍潰敗丟棄的武器,並且加以修繕

四、也先進攻

也先進攻前,石亨建議收兵入城,然後死守北京城。但是于謙認為如果主動放棄外圍,那麼瓦刺會更囂張,所以于謙把大軍列在城門之外,死守北京九門。于謙還格外下令:大軍開戰之後,立刻關閉九門,擅自放入城者斬!將軍不顧軍隊者,斬!軍隊不顧將軍者,斬!作戰不力者,後隊斬前隊!

他讓明朝續命兩百年,于謙:“我就在這裡,有本事你過來打死我”

北京保衛戰守軍發佈圖

也先進攻的時候以為明軍仍舊是不堪一擊,結果誤入了埋伏圈,神機營火器齊發,也先部隊大敗而歸。在這一站中,神機大顯神威,打退了瓦刺軍的進攻。隨著時間的推移,瓦刺軍隊勝利的希望越來越弱,而大明朝的增援部隊陸續趕到,瓦刺也不得不退。此戰以明朝勝利而告終,于謙力挽狂瀾使大明朝轉危為安。

五、戰爭影響

大明朝憑藉著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以及超大的體量打贏了也先,這一場戰爭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對明朝、也先來說影響十分巨大,具體如下:

1:也先釋放明英宗,重新與明朝通商,並且俯首稱臣。之後也先勢力大損,之後地位一落千丈,慢慢步入衰竭。

2:明英宗回朝,石亨等人迎立為帝,策劃了奪門之變。之後明英宗將於謙殺害,以至於瓦刺大舉攻明。

這兩件事影響十分大,也先勢力大損、明朝軍政出現斷層,明朝和瓦刺都開始走下坡路。

于謙是明朝的續命石,沒有他大明朝可能也會像宋朝一般受盡屈辱,被劃江而治。

文獻參考:《明史紀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