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本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愛國忠臣,最後卻慘遭枉死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明 于謙

很多人可能只記得相聲演員于謙,卻忘了在幾百年前,還有一位偉大的男人,也叫于謙。他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書,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那首如雷貫耳的《石灰吟》正是他的傑作。

于謙:本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愛國忠臣,最後卻慘遭枉死

家世顯赫,胸懷大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謙出生於杭州府錢塘縣太平裡(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祠堂巷)。祖居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程莊鎮於莊村)。太祖於伯漢先居山西后遷至蘇州,高祖於夔仕元為官。于謙的曾祖父於九思任杭州路大總管,遂遷居杭州錢塘縣太平裡,故史載於謙為浙江錢塘人。祖父於文明洪武年間任工部主事,父親於彥昭隱居家鄉錢塘不仕。

于謙少年時期即刻苦讀書,志向高遠。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于謙:本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愛國忠臣,最後卻慘遭枉死

英宗被俘,于謙保衛京師

正統十四年 (1449年)七月,瓦剌進犯,明英宗御駕親征。時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結果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66名大臣戰死,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慌張了起來,這時于謙站了出來。

他此時力主抗戰,也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于謙:本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愛國忠臣,最後卻慘遭枉死

力排眾議,輔佐代宗

由於英宗被俘,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但卻不知道怎麼辦,于謙為了防止瓦剌擁主自立,毀掉大明基業,力排眾議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於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為代宗。之後于謙盡心輔佐代宗,對於他的意見,明代宗全都認真地接納了。

于謙:本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愛國忠臣,最後卻慘遭枉死

接回英宗,奪門之變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此時太上皇英宗被留在瓦剌已經一年。敵方見明朝沒有什麼事端,想要講和,使者接連前來,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議派使者前往迎接,明代宗不高興地說:“朕本來不想登大位,當時是被推上來的。”于謙從容地說:“帝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有更改,只是從情理上應該趕快把他接回來罷了。萬一他真有什麼陰謀,我就有話說了。”明代宗看看他便改變了面色說:“聽你的、聽你的。”先後派遣了李實、楊善前往。終於把上皇接了回來,這都是于謙的功勞。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明英宗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於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

于謙:本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愛國忠臣,最後卻慘遭枉死

愛國忠臣,慘遭枉死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立決。

在行刑路上,百姓深知于謙是個好官,紛紛磕頭申冤;行刑的劊子手因為親手殺了忠臣,行刑之後竟然揮刀自盡;錦衣衛事後抄他的家時都落淚了,因為于謙官居如此高職卻家徒四壁。

《明史》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于謙:本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愛國忠臣,最後卻慘遭枉死

結語:願更多的人都能在西湖遊玩的時候,去祭拜于謙,希望更多的人瞭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瞭解這位匡扶天下的英雄于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