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最近聽到一個熱門的新詞兒——“融梗”, 是關於小說、影視創作的,與“抄襲”一樣,這個詞也是站在“原創”對立面的一個貶義詞,但是,比抄襲的爭議大,內容更難界定。這使我聯想到中國畫領域也有類似的問題,

有些中國畫也會讓讀者有“融梗式”的似曾相識的感覺,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中國畫中的“臨”與“摹”

臨摹是中國畫學習中一個常用的途徑,“臨”與“摹”其實是兩個概念。“臨”是指照著原作畫,“摹”則是拓在原作上描下與原作一模一樣的稿子後再勾線,所以“摹”比“臨”更接近原作樣貌。

最著名的 “摹本”就是宋代宮廷畫家摹的唐代名畫,比如《搗練圖》等。摹本除了可以學習技法,還有一個備份的功能。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天水摹張萱搗練圖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久負盛名,臨摹者甚眾。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沈周仿的版本與原作相比,有很多明顯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山的形狀、樹的造型與位置等等,所以,這肯定是一個“臨”本。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臨本的仿真度雖然沒有摹本那麼高,但是也比較容易辨認。

像《搗練圖》與《沈周臨富春山居圖》這樣臨摹的畫,並不是出於以假亂真、混淆視聽的目的,這種似曾相識感能夠很快找到源頭。

二、隱晦的借鑑之法

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技術語言有作品結構、人物設定、情節模式等等,如果從這些角度去模仿、借鑑,往往就會變得很隱晦,所以誕生了“融梗”這個詞。中國畫的技術語言有構圖、造型、色彩、筆墨等等,如果只是從某一個角度去模仿,就像“融梗”一樣,也會變得隱晦起來。

咱們以歷史上兩個名畫家——仇英與張大千為例,深入談一談在中國畫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1、仇英的《桃花源圖卷》與文徵明的《桃源問津圖》

《桃花源圖卷》與《桃源問津圖》的題材一樣,都取自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畫中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恍若仙境的隱居勝地。

這個題材也是歷代中國畫家們經常表現的內容。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離塵隱逸是中國古代文人們的理想,仇英是一個民間畫工,本來與文人沒什麼交集,他的創作之所以會受文人審美的影響,與文徵明將他帶入文人畫圈子裡有很大關係,我們來仔細看一看他們倆的這兩張畫。

是不是很不一樣,又有些似曾相識?

《桃花源圖卷》與文徵明的《桃源問津圖》在構圖方面非常相似。

何謂構圖呢?

簡單地說,構圖就是安排人、物等在畫面上的位置。這兩張畫一張重彩、一張黑白,一張工筆畫、一張寫意畫,看起來差異很大,之所以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就是因為構圖相似。

接下來,就以圖解的方式說明一下這兩張畫的構圖究竟相似在什麼地方。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兩張畫的開卷部分皆是以兩棵高大的松樹為前景,以連綿的群山為遠景,蜿蜒的河水與兩岸桃花沿著山腳延展開來,盡頭便是即將進入洞口的漁夫。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漁夫穿過群山下的山洞,走進桃花源內,兩張畫所畫的山洞出口皆是由松樹掩映著的桃花。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在兩張畫中,漁夫首先見到的田園風光皆是有遠山、有農田、有湖水,雖然佈局略有不同,但是差別不大。阡陌縱橫的田地左側是被一組大樹遮擋的小山,山頂都有一個涼亭。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兩張畫中,漁夫遇到眾人的位置相同,近景這一組人兩旁都有兩組高大的樹,遠景則都是山腳下被樹林遮擋,隱藏著的民房。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這裡是桃花源的深處,人們知道來了個外人,紛紛前去探望,兩張畫中都有大樹環繞的兩層高小樓,門口都有大人、有小孩、有狗、有雞,兩棵松樹下都有小橋,遠景也都有群山、河水與村莊。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兩張畫的收尾處,山腳下群樹圍繞著擠滿人的房子,左側高大的樹木以及山石將桃花源與外界隔開,左上角一個人走在逶迤陡峭的崖壁上。一掛瀑布飛流而下,加強了這裡險絕的氣勢,成為與外界相隔的一道天然屏障,與桃花源內沖淡平和的地勢截然不同。

所以說,兩張畫似曾相識的感覺主要來源於構圖。

沈周、唐寅去世以後,文徵明就是吳門畫派的領袖,他比仇英年長很多,二人雖非師徒,關係卻十分親近,仇英在藝術上深受文徵明影響,仇英現存有十幾幅作品上都有文徵明的題字。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 仇英 明

然而,通過文徵明落款的年份可知,《桃源問津圖》是在仇英去世兩年以後畫的,這樣一來,兩張畫之間關係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很難界定。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此類借鑑方式是會引起爭議的,不過,古人在這方面不甚在意。

2、張大千與敦煌壁畫

張大千曾在敦煌潛心臨摹壁畫,敦煌壁畫對他後期畫風的影響甚大,接下來就以仕女畫為例,來看看張大千是怎樣借鑑敦煌壁畫的。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從造型的角度來看,敦煌壁畫中的菩薩造型飽滿,雍容典雅。

張大千早期的仕女畫造型受明清時風影響,娟秀文弱,晚期的仕女畫造型明顯受敦煌壁畫影響,有健康明麗、雍容華貴的氣韻。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從色彩的角度來看,敦煌壁畫中有大量紅色與綠色、紅色與藍色並置的色彩關係,對比強烈。顏料用的是天然礦物顏料,硃砂、石綠、石青等等,飽滿鮮豔,歷經千年而不褪色。

張大千早期仕女畫主要是水墨畫,以黑白為主色。臨摹敦煌壁畫以後,張大千仕女畫風格大變,開始出現敦煌式的紅綠色並置、紅藍色並置的強對比模式。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張大千還有些仕女畫的色彩借鑑關係更隱晦,如上圖所示,這個仕女著色並不多,但是依然可以看得出來與敦煌壁畫的色彩有關係。

只不過,就原創性而言,像這樣的借鑑基本沒什麼爭議,不會有人去質疑張大千在抄襲敦煌壁畫。

對於藝術家而言,成長有一個過程,在最終形成自己成熟的面貌之前,通常都會花很長時間先學習別人的方法,古代中國畫家們一般會在自己模仿別人的作品上題字,說明是仿的哪一位。張大千不僅自己學敦煌壁畫,也大力倡導工筆重彩畫法在水墨畫當道的中國畫壇中復興。

中國畫的傳承本就是要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前進,如何將現代社會的審美習慣與傳統文脈融合,創作出新的面貌,正是當代中國畫家們要解決的問題。

抄襲?融梗?原創?看仇英與張大千創作中隱晦的借鑑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