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憶:當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豬,社員對我們也開始刮目相看

上一章:

前幾年,反映知青生活的電視劇《北風那個吹》、《知青》,先後在幾個地方衛視熱播。看看屏幕上那群年輕人插隊後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不由得又撩撥起自己對當年那段知青生活的記憶。

插隊時,縣裡按人數發給了安家費,下撥了每戶可以蓋三間房的木料。第二年春天,我們在村子南邊的一片開闊地選了塊房基地,與生產隊幾經協商,終於獲得批准,可以在那裡蓋房子了,並且還有一塊自留地,可以種菜。

我插隊的那個村子是東北農安縣下轄的一個小村子,那裡蓋房子很有特點,既不用磚瓦,也不用土坯,而是採用“乾打壘”的方式,先踩房框後上梁,從奠基到建完要歷時兩年。踩房框大都選擇秋高氣爽的季節。經過一秋一冬的風霜雨雪,來年再經一春的晾曬,直到夏天雨季來臨之前再上樑、棚頂和抹牆。這種房子的優點是就地取材,經濟適用,還冬暖夏涼。

知青回憶:當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豬,社員對我們也開始刮目相看

我是我們集體戶蓋房是等不了兩年的。我記得踩房框是選在夏天雨季剛過的那兩天,天特別晴。在農村,蓋房子是大事,遠親近鄰只要能伸上手就都來幫忙。知青蓋房子,村裡差不多所有的社員都來了。他們扛著木杆、工具趕到房場,先由有經驗的社員規劃丈量、吊好線,然後大家再動手挖溝、打地基、埋樁、綁杆子、上土、夯牆。

埋樁和綁杆是技術活,質量好壞直接關係到房子的山牆是否周正,這些活我們這些知青是不會幹的,只能打下手。蓋房子沒有省力氣的活,全都是力氣活,所以伸手的也都是年輕的壯勞力。大家分成兩組,輪番作業。牆越夯越高,活兒越幹越累,可是大家的情緒卻始終高漲。我們輪流給大家鼓勁,倒水喝,現場一片歡聲笑語。也就用了一天半,集體戶新居的房框就完成了。

入秋後,戶裡的男生就忙開了,張羅著算木料、買材料,請人編房薄。等這些事都就緒,就開始清理房場,請木匠破木料、做門窗。待萬事俱備,選個好日子,準備好鞭炮、酒飯,就請人開工上樑、棚頂、抹牆、抹房蓋兒了。

看著蓋好的週週正正、亮亮堂堂的新房子,真好像做夢一樣。誰都沒想到,在父母身邊還是孩子的我們,居然也能辦成這麼大的事。就連社員對我們也都刮目相看了,集體戶形象得到了整體升位。生產隊把男生的工分由7分提高到了10分,女生也由5分提到6.5分。

知青回憶:當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豬,社員對我們也開始刮目相看

插隊的生活的確很艱苦,一年幹下來,除了分到家的口糧,到手的現錢微乎其微。有的生產隊還要吃返銷糧。家家的油鹽醬醋和必要的零花錢幾乎都出在餵養的豬和雞、鴨、鵝上。

記得是1969年春節過後,戶裡男生就開始議論養豬的事。幾經策劃,達成共識,認為我們要養就養一個半大的,喂幾個月就可以殺的豬。至於買豬的錢,就出在蓋房用的木料上。

於是,他們只要一有空就圍著木料垛又量又算。好ー番折騰,終於算出了蓋房用木料的最少極限,即做房柁、梁、標子和椽子的圓木都破開用,把省下來的木料賣掉後買豬。

大概是四月份,我們賣了木料,換回了一頭七十多斤的花豬。餵了三個多月,豬就長到一百多斤了。看著漸漸長肥的豬,大家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殺豬那天,集體戶像過年一樣,全體歇工,歡天喜地地裡外忙活著,想著就要吃到嘴的肉,個個喜笑顏開,歌聲不斷。

我們當中比較大的同學,也是我們的戶長,比較會過日子。他決定,當天只吃頭蹄下水,再煮幾塊方肉,其餘的要賣掉一半,用來再買豬,另一半要全部煉油。於是,集體戶不到兩年就殺了3頭豬。儘管沒吃著多少肉,但找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用葷油做的萊,還能帶點肉星兒,使我們正在成長的身體不至於太缺少必要的營養。

知青回憶:當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豬,社員對我們也開始刮目相看

最有意思的是,我們還養過兩頭小豬崽兒。那是1970年秋天,隊里老母豬下了10個小豬崽,全隊五六十名社員抓鬮,我們戶居然抓到了兩個。看著這兩個歡實可愛、長著白毛的小傢伙,大家既高興又心疼。

那時,我們集體戶裡只剩七個人,我在大隊學校當民辦教師,五名男生和另一名女生就輪流做飯、餵豬。男生餵豬的時候吹口哨,小豬從小就習慣了這種特殊的聲音,對民間慣用的“嘮、嘮”的喚豬聲充耳不聞。男生不願意剁豬食,就對它倆進行散養。早晨喂完,兩個聰明調皮的小傢伙就跑出去了。晚上,只要男生站在院子裡一打口哨,它們就會一溜煙地跑回來,小肚子吃得滾圓。

秋天,莊稼收割撂地,隊裡要求都圈好家畜、家禽,防止它們到地裡糟蹋糧食。結果,這兩個小豬跑慣了,我們想盡了辦法,怎麼也圈不住。用繩子拴,它們咬斷了繩子;加固了院門,它們又把門拱破。最後實在沒辦法,男生乾脆把門拔掉,砌了一道牆……自此以後,我們進出就只能從牆上跳來跑去。

沒想到,只兩天,小豬也學會了,跟著我們從牆上跳。沒辦法,只好再加高了牆,最後,連我們跳都費勁了,總算是把小豬給圈住了。可是,沒幾天,它們就又跑出去了。原來,小豬學會了利用助跑。只見小傢伙先與門牆拉開距離,再放開四蹄,加快速度,越跑越快,及至牆下,縱身一躍,就跳了出去。

連社員都說:“難怪集體戶這幫小青年聰明,看人家養的豬都腦瓜兒好使。”整個秋天,直到莊稼上場,我們都很少餵豬。那兩個小傢伙自己養活自己,吃得毛管兒發亮,肚子滾瓜溜圓。

(感謝投稿同學:九麗,這篇稿子因字數較多,故分上、下兩章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