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两病”门诊保障撬动“治糖”新风暴

医保领域领先的新媒体平台

投稿邮箱:tougao@zgylbx.com

关注

在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前,国家医保局全面调整药品目录,新增了14个糖尿病用西药。医保基金也明确,未来每年将新投入近400亿资金用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保障。

这也是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对药品目录进行的首次全面调整。今年8月,国家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常规准入部分的药品名单。本次药品目录调整的常规准入部分,新增了36个慢性病用药,并“调出”了几种临床价值不高的药品,优化目录。用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的话说,通过“有进有出”,“提高了有限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为“救命救急”的好药腾出了更多空间。

11月14日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前,糖尿病等慢性病增加与患者年轻化带来的健康挑战已不容忽视。今年7月,我国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

30年)》等相关文件,提出将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其中,糖尿病防治被首次列入专项行动中,和糖尿病防治相关的专项行动就有3个。

据最新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目前全球Ⅱ型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亿,每年约有2200万新增病例。原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曾在《中国卫生经济》发表文章谈到,2014年中国糖尿病医疗费用总量为803.3亿元,占慢性病医疗费用的4.92%,其中,主要以“自付”形式为公众所认知的家庭卫生支出是273.03亿元,占糖尿病医疗费用的33.99%,门诊费用在糖尿病医疗费用中占比更是接近65%。

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两病”门诊保障撬动“治糖”新风暴

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治“糖”控“糖”

今年下半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和《关于完善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相继公布。两份文件都通过发挥医保价格的调节杠杆作用,降低病人个人的医疗负担。此轮调整,不仅仅针对糖尿病等慢病对医保目录进结构进行了优化,还将医保待遇从住院保障向门诊保障延伸,把糖尿病等费用高的门诊慢性病纳入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

记者注意到,新版《药品目录》常规准入部分共新增西药47个,糖尿病药物就占了近三成,达到14个,包含长效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和13个口服复方降糖药。

针对剩下的门诊费用问题,《关于完善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发挥多部门合力综合施策。《意见》明确保障对象为参加居民医保、需服药治疗的“两病”患者(职工医保仍然执行现有政策),其在医疗机构门诊发生的降血压、降血糖药品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同时《意见》将用药范围限定为国家基本医保用药目录范围内降血压和降血糖的药品,优先选用目录甲类药品、基本药物、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对于已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的“两病”患者,继续按现有政策执行,确保群众待遇水平不降低。

另一方面,在配套改革措施上,《意见》也采取了一套组合拳,以形成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间良好的协同效应。其中包括:完善支付标准,合理确定支付政策,对“两病”用药按通用名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标准并动态调整,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选药、引导患者合理用药;保障药品供应和使用,医疗机构要优先使用集中采购中选药品,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第三方配送机制,完善“两病”门诊用药长期处方制度;规范管理服务,将“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服务纳入协议管理,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和全科医师责任,加强“两病”患者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

可以看到,这次政策不仅是采取一项报销政策,不仅是对用药进行单独支付,还考虑到用药的成本、用药的规范、用药的供应以及用药的医保结算,并在分级诊疗和健康管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了综合配套的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认为,此次新政策的出台是“医保部门在三医协同方面做的又一次大胆的、积极的尝试”。

原标题: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撬动“治糖”新风暴

中国医疗保险官方微信 ID:zgylbxzz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