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何解:祛湿清热、健脾醒胃、理气行滞,但忌大汗、滋补

湿热病是外感湿热邪气致病,所以祛湿清热是治疗的基本大法。因为湿邪易于困阻脾胃,阻滞气机,所以在治疗中还要配合健脾醒胃,理气行滞法。

祛湿清热

由于湿热邪气易于弥漫三焦,所以在治疗时还必须兼顾三焦。三焦湿热证候的具体治法可以概括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辛温宣透,芳香化湿

本法简称辛宣芳化法,适用于上焦湿热证候,是指用辛温芳香,轻扬宣透之品,化湿透热以宣肺气,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汗出,则湿邪可渐从小汗而解,湿祛则热不独存,也随汗出而散。

湿热病何解:祛湿清热、健脾醒胃、理气行滞,但忌大汗、滋补

(2)辛温开郁,苦温燥湿

本法简称辛开苦降法,适用于中焦湿重于热的证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温与苦温药物相配,辛开苦降,燥湿化浊,调理脾胃,使之恢复升降平衡。

(3)苦寒清热燥湿

本法适用于中焦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的证候,是指选用苦寒之品,以达到清热燥湿的目的。但使用苦寒药应当审慎,必须属热重于湿者才可使用,如果属湿热并重者,应当辛温、苦温与苦寒同用,以辛开苦降,清热与燥湿并施。如果湿邪重者,苦寒药应当忌用,防其冰伏湿邪,反而使病势难解。

(4)淡渗利湿

本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证候,是指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从小便而驱。如果是下焦热重于湿者,可以在淡渗利湿之中选加苦寒泄热,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

(5)兼顾三焦

因为湿热易于弥漫三焦,临床上除了针对病变中心部位进行治疗外,还必须兼顾三焦,也就是说,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这也正是临床处方中辛宣芳化、辛开苦降与淡渗利湿药物常常并用的原因所在。

湿热病何解:祛湿清热、健脾醒胃、理气行滞,但忌大汗、滋补

健脾益气,醒胃消导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在湿热病中,湿热邪气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运化功能障碍,所以治疗时应当在祛湿清热之中配入健脾益气之品,醒胃消导之品。

理气行滞,开通肺气

湿邪重浊黏滞,易于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水道不通而湿不能去,所以治疗中必须配入理气行滞药物以宣畅气机,使气行则水湿也随之而行。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开通则水道通畅而湿热邪气有出路,所以治疗湿热病常配入开通肺气之品。此外,辛宣芳化药物轻扬宣透,也有开通肺气之功。

1、忌大汗

湿热邪气侵袭上焦,郁阻肌腠,宜用辛宣芳化之品宣透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小汗而邪从汗解,但大辛大温药物却属忌用。

这是因为,湿性黏滞,难以速除,必取微汗,才能缓缓去之,虽欲取大汗而不可得,不惟湿不能去,其温窜之性反而易于助热动湿,鼓动湿邪内闭心包,上蒙清窍,而致神昏、耳聋、目瞑。

2、忌大下

湿热邪气郁阻胃肠而致腑气不通,忌纯用大寒峻下之品。这是因为,湿邪黏滞,非一攻可下,用之不惟湿不能去,反而容易损伤脾阳,导致下利不止。

湿热病何解:祛湿清热、健脾醒胃、理气行滞,但忌大汗、滋补

3、忌滋补

湿热病中,往往出现午后身热、口渴等症状,这是湿邪所致,并非阴虚使然,如果误诊为阴虚而妄投生滋补之品,则易于滋腻助湿,反使其病胶着难解。

4、忌温补

湿为阴邪,易于遏伤阳气。在湿热病过程中,由于湿阻气机,阳气不通,往往出现面色淡黄或苍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等症状,这是湿阻气机,并非虚寒。

如果误诊为阳气虚而轻率地使用甘温补气之品,则易于壅滞脾胃而助长湿热,反会使湿热郁蒸而加重病情。

5、饮食起居宜忌

湿热病过程中及其恢复期,脾胃呆滞,饮食应当以清淡稀软为宜,甜、黏、油腻、冷、硬等难于消化之物应当忌食,防其损伤脾胃而助长湿热或引起食复。

湿热病初愈的患者,机体功能尚未复原,起居也应当谨慎,要注意慎劳作,避寒保暖,既不可过劳,又不可触冒风寒,以防劳复、感冒复。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状的具体用药,且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具体症状还应辨证为主。

②图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③有任何不明白之处,请在私信及评论区留言,我将竭尽所能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