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國的“稻田養魚”究竟怎麼樣?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稻田養魚”綜合種養模式,並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其中的“養魚”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包括魚類,蝦類(主要是龍蝦),蟹類等多種水產養殖動物,是一種種養結合的綜合生產經營方式。相對於傳統的池塘養魚,稻田養魚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生態性(可持續性)

顧名思義,稻田養魚是利用稻田的水溝為養殖魚蝦蟹類提供棲息環境,魚類等養殖動物可以清除稻田裡的有害昆蟲,也可以清除掉部分脫落的植物碎屑和有機質殘體。同時,養殖動物還將其轉化為糞便和代謝產物,進一步肥沃水質,有利於提高水稻產量。因此,稻田養魚很好地利用了生態學原理,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提高了產品品質和營養健康水平,實現了養殖生態系統內部的良性循環,是一種綠色無汙染、天然可持續的種養模式。

火遍全國的“稻田養魚”究竟怎麼樣?

二、綜合性

稻田養魚不僅包括養水養魚,還包括水稻的種植,兩種生產模式的結合誕生了許多模式,以下是常見的幾種,總體來說經濟效益還算說得過去。

一是稻魚模式。以丘陵山區為主,養殖的品種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鱅魚、烏鱧等,主要採用溝式、溝凼式和寬溝式田間工程養殖。稻魚結合上主要有一季稻+魚,雙季稻+魚和再生稻+魚等模式。一般畝產稻穀500公斤左右,魚50-100公斤,畝純收益1500元左右。

二是稻蝦模式。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區域,利用水源充足、水質條件較好、地勢低窪的一季稻田養蝦。採用稻漁共生和稻漁連作兩種模式。一般在3-4月投放苗種或8-9月投放親蝦,水稻在4月底6月初移栽。畝產稻穀600公斤左右,小龍蝦100公斤左右,畝純收益3000元左右。

三是稻鰍模式。

主要養殖品種為大鱗副鰍和臺灣泥鰍,集中在祁東縣、綏寧縣、零陵區、郴州市等地。一般畝產稻穀500公斤左右,泥鰍120公斤左右,畝純收益3000元左右。

四是稻鱉(龜)模式。多為稻鱉共生模式,主要分佈在益陽、常德和懷化等地。水稻間距採用寬窄行稀疏種植,寬行可達普通水稻的3倍。稻、鱉均採用有機生產標準。一般畝產稻穀500公斤左右,鱉80公斤左右,畝純收益4000元左右。此外,還有蓮魚、稻蟹、稻蛙等種養模式。

三、經濟性

所謂經濟性就是指魚蝦蟹、稻田以及稻田裡的各種昆蟲、動物之間構成微型食物鏈,通過消除不利於種養對象生長的有害因素,從而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

火遍全國的“稻田養魚”究竟怎麼樣?

通過上面幾種模式可以看出,搭配不同的養殖對象其收益相差是巨大的,從單純的稻魚模式的畝收益1500元到稻鱉模式的畝收益4000元左右,我們可以看出,純利潤中大部分的比例來自於養殖的水產動物而不是水稻,水稻自身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微乎其微。也就是說,在這些模式種,水稻的產量最高,總產值卻很低,絕大部分的經濟利益都來自於稻田養魚模式的“附加值”。因此,在經濟構成上,稻田並不是主體,只是為魚蝦蟹提供一個“特殊”的養殖環境。

火遍全國的“稻田養魚”究竟怎麼樣?

那麼,通過稻田養魚真的可以發家致富嗎?

在這裡,我的觀點是:就單純的經濟效益而言,這種模式還是不容樂觀。

就目前我所瞭解到的情況來說,“稻田養魚”也好,“魚菜共生”也好,雖然都遵循了生態學原理,做到了綠色健康可持續,但對於普通農戶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經濟效益,至於採取哪一種養殖模式他們並不在意。

事實上,就經濟效益而言,稻田養魚相較於傳統的池塘養魚並不佔優勢,甚至還要落後一截。因為後者可以不用考慮稻田的生態負荷,最大限度實現水產品的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生產的產品價值更高。

那麼,稻田養魚既然無利可圖,還要繼續堅持嗎?

任何一種模式都是有利有弊的,既然經濟效益不佳,我們還可以利用稻田養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賺錢:比如通過與第三產業結合,以稻田養魚為宣傳點,開發當地的旅遊業,讓遊客體驗稻田抓魚等娛樂項目,大力發展休閒漁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走高端休閒娛樂路線。當然,這需要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的大力扶持,還要考慮當地市政部門的區域發展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