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催孩子越磨蹭?真正原因是這些,但很多家長都不清楚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心裡有一個既定觀念:孩子還小,沒有時間概念,所以必須要多督促,否則容易養成磨蹭的習慣。家長有這樣的想法當然沒有錯,但是很多寶媽疑惑:為啥越催促孩子,他們反而越磨蹭?

為什麼越催孩子越磨蹭?真正原因是這些,但很多家長都不清楚

最近,一位寶媽就講了自己催促孩子的事:早上,寶媽叫孩子起床上學,催促了兩聲後就去做早點了。過了十分鐘,早點都做好了,寶媽去屋裡一看,發現孩子剛剛醒,衣服還沒穿。媽媽頓時很生氣,一邊幫孩子穿衣服,一邊催促:“快點穿衣服,穿好衣服趕緊去洗漱。上學帶的東西都收拾好了嗎?別總是丟三落四。”

孩子在媽媽的催促聲中突然大哭了起來,嘴裡喊著“媽媽,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媽媽看著崩潰的孩子,突然醒悟:原來是自己把緊張焦慮的情緒以‘催促’的形式傳染給了孩子,這種緊迫感破壞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為什麼越催孩子越磨蹭?真正原因是這些,但很多家長都不清楚

​現實生活中,很多爸媽都有催促孩子的情況,但常常越催促,孩子越磨蹭,這其中的原因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別急,看完馬克吐溫的超限效應,你會恍然大悟。

馬克·吐溫曾提出過一個超限效應,指由於刺激過多、過強引起的逆反心理。也就是說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會產生越高漲的反抗心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家長覺得“越催促孩子越磨蹭”的原因。

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節奏,一味用成人的標準要求他們,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所以他們也會越磨蹭。那麼,家長們該如何對待孩子的磨蹭行為呢?

為什麼越催孩子越磨蹭?真正原因是這些,但很多家長都不清楚

一、 尊重孩子的“磨蹭”,將催促變為溝通

家長們催促孩子時,像個機關槍式的不斷向其灌輸行動指令,孩子就會產生煩躁情緒和逆反心理。其實,家長的這種方式是將自己的焦慮感轉嫁到了孩子身上,不僅不能改變孩子磨蹭的習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如果家長換種方式,把“快點起床”換成“媽媽做好的早餐要涼了,你要不要快點起床來吃。”就會好很多。溫和的溝通比緊迫地催促更能讓孩子接受。

為什麼越催孩子越磨蹭?真正原因是這些,但很多家長都不清楚

二、 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

不少父母催促孩子無果後會幫他們做事,比如:快速地幫孩子穿衣服、收拾東西等。父母的幫助雖然幫孩子節省了時間,但並不利於長遠發展,孩子會越來越依賴父母,久而久之會變得更加懶散。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自己只需在一旁稍加引導就好,這樣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磨蹭,不能拿成人的標準要求他們,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