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後,洛陽就成了天下的中心,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比的。

可是在東漢末年,曹操在派人迎回漢獻帝之後,就算是順勢佔領了洛陽也並沒有繼續定都在洛陽,而是強制性地將東漢國都從洛陽遷移到了許昌。可許昌在當時只是一個看上去很小的許縣?

那麼,曹操為什麼會放棄東漢定都一百多年的國都洛陽,而選擇相比於洛陽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彈丸之地的許縣呢?

一、曹操為什麼放棄洛陽?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洛陽確實是建都最好的選擇之一,畢竟那裡的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都不是其他地方可以相比的。

1,

就算是董卓西討之時,放了一把火洛陽給燒了,也並不能動搖洛陽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單單是一個名分上的問題,就足以讓它充滿了誘惑力。此外,洛陽作為司隸地區的中心,天下最強大的一批士族還是在那邊發展,究其原因只是因為那是他們的根,有歸屬感。

而士族就是那個時候最有錢的一批人,只要他們還在,洛陽要不了多久就能恢復繁華,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洛陽一直是最繁華的城市的原因。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但正是誘惑力太大了,所以曹操就算是想繼續在洛陽定都,也不敢。因為如此一來,他就將成為天下諸侯的焦點,給其他所有諸侯視為共同之敵。

洛陽代表了正統,大家都想當皇帝,都想佔據這個龍盤之敵的名分,但是大家都沒有機會,而你卻明目張膽地得到了,這不是自己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的位置嗎?曹操那麼聰明,可幹不出這種傻事。

2,

佔據洛陽雖然能夠給己方的實力帶來不小的提升,但是卻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因為它畢竟被董卓一把火燒了嘛,就算是能夠恢復繁華,那也不知道要多久,短時間內並不能帶來多大的實質性好處。同時這麼大一塊蛋糕,你自己吃了,也難免會惹人嫉妒,首當其衝的就是一種對洛陽虎視眈眈且距離不遠的袁紹。

3,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當時曹操的實力還遠不如袁紹,如果依然以洛陽為都城,和許昌相比,洛陽無疑更靠近袁紹的實力範圍。事實上,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和田豐等人早在曹操迎接天子之前,就曾建議袁紹先接回天下,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袁紹認為頭頂上有一個天子壓著自己不舒服,所以放棄。

可當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之時,袁紹就後悔了,他手下的謀士也曾建議袁紹襲擊許都奪回天子,只是許都位於曹操一方的腹地,不便出擊,所以袁紹只得再次放棄。

試想一下,如果漢獻帝當時還在洛陽的話,袁紹很可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進攻洛陽奪回漢獻帝。而當時的曹操,勢力還不是很強大,如果直接和袁紹正面對上,實力差距還會更大於官渡之戰時,幾乎是必敗無疑,所以曹操選擇許昌也是為了避開袁紹的鋒芒。

4,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洛陽地處平原,且在當時是一個四戰之地,虎狼環伺,四方都有強敵,四面八方都是前敵:往西不遠,過了潼關,就是李傕、郭汜控制的關中。往北過了黃河,就是河內以及袁紹以及張楊的地盤。往南不遠還有張繡盤踞在宛城。

並且大家都對洛陽抱有幻想,想據為己有。所以誰要是先佔據了洛陽,必然會被眾人群起而攻之。

如果曹操繼續選擇在洛陽定都,就算他已經佔據了洛陽,但是這些人之中若是有膽大的,偷襲洛陽劫走獻帝,曹操豈不是功虧一簣?尤其是河內,與洛陽僅有一河之隔。

就算是勢力最弱小的張楊,真要偷襲洛陽,也足以被曹操帶來大禍。更別說袁紹等人,尤其是袁紹,幾年後袁紹拿下河內,以他的實力,他要過河給洛陽製造麻煩並不難。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當然不會把新都定在洛陽。

5,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洛陽本就是漢獻帝和一眾漢室重臣的老巢,在那裡漢室根基深厚、更得民心。漢獻帝本人自然是希望留在洛陽,這樣他自身的權益也更能得到保障。甚至於河內太守張楊等人也希望獻帝回洛陽,甚至修建了宮室。

可這對於曹操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他可並沒有真正把天子當成天子,而是當成自己一統天下的工具,如果把漢獻帝留在洛陽,給了他底氣,曹操就更不會控制漢獻帝了,說不定漢獻帝還會反咬他一口。君不見就算是在許昌漢獻帝也曾密謀想殺曹操嗎?如果是在他根基實力充足的洛陽,有一眾士族相助,說不定漢獻帝還真能興復漢室。

所以,曹操更不可能把漢獻帝留在洛陽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曹操的先見之明,讓人不得不佩服。

二、曹操為什麼選擇許昌?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畢竟許昌在當時只是一個小縣城,如果不是曹操以他為都城,估計其他諸侯聽都不會正面聽到這個地方的名字。那麼曹操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呢?

1,

首先還是跟洛陽有關,雖然曹操不能繼續選擇洛陽作為自己的都城,但是也不願意真的全部放棄洛陽地方的好處。

畢竟當時漢室還是正統,而洛陽在天下士人和忠於漢室的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崇高。如果曹操真的將都城定在完全遠離洛陽的他自己的大本營兗州,必定會受到天子讀書人的口誅筆伐。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兩者兼得。選擇了許昌這個靠近兗州也離洛陽不遠的地方。既不會遭到天下人的多少非議,不至於陷於輿論的漩渦之中,還能沾沾洛陽的好處。

從地圖可以看到,許昌的位子,就在洛陽和兗州中間,而且還稍偏向洛陽,以此作為新的都城,天下士人和忠於漢室之人可以接受,曹操也可以接受。所以當時就連很多漢臣多贊同這個建議。

《三國志·武帝紀》:

太祖遂至洛陽,韂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

2,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許昌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皇帝當然要掌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才能放心。

許昌雖然是一個小縣城,但卻是位於曹操控制區內最中間的位置。曹操是兗州牧,兗州是曹操最早的根據地,位於今山東省中西部。

曹操之前擊破了汝南和潁川的黃巾軍,呂布也被他趕去了徐州,這個地方几乎是毫無威脅的地方。就算是有人來攻,無論是河北的袁紹、徐州的劉備(呂布)、荊州的劉表、淮南的袁術、南陽的張繡等人,想要偷襲許縣,都有足夠的緩衝空間,能夠為曹操爭取到足夠的時間與實力應對。

3,

許昌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而:它不僅位於河南省腹地、豫東一帶,曹操的大本營兗州正好可以當許昌的保護傘。而且許昌三面環山,西北有嵩山山脈,西部有石人山、白雲山、伏牛山等山脈阻隔,南部有大別山、博山等山脈橫亙,只有東部是開闊的平原。

曹操選此形勝之地作為新的都城和他爭霸的根基,完全不在乎此地原本的名氣,只在乎其實用性,讓世人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戰略眼光。

4,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郡縣幾乎都飽受戰亂。而位於河南省腹地、豫東一帶的許昌卻有幸少經戰亂,人口和資源都保留的較為完整,以這裡為根據地,能在短時間內給曹操一方帶來最大的好處。

再加上許縣附近本就土地肥沃,灌溉也方便。曹操就曾採納羽林監棗祗在許都附近試行屯田之計。棗祗通過募民屯田,得到大量糧食,足夠的許都糧食供應。而洛陽卻是在經歷大火之後成了焦土,想要恢復生機可沒有那麼快,前期估計都是賠本生意,好看不好吃,正應了曹操的“雞肋”之言。

5,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最後一點,就是許昌的戰略因素。曹操定都在這裡,可不單單是為了完全和眼前的好處考慮,更是為了他一統天下的野望。

許昌雖算不上城高河闊,但也算得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且城池這些東西是可以後期修建的。然後許昌四方沒有強敵,在當時全國的大棋盤下,許縣處在中間位置,更方便出擊,是一處進可攻退可守的寶地。

另外許縣本身位於潁水(今潁河)東岸,而潁河南下匯入淮河。這一條不知道多少人羨慕的運輸線,有了這條熟路,不僅是許縣就很容易得到周邊物資的供應,許縣也很容易給軍隊進行物資補給。

三、曹操選擇正確與否?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從事情的發展就能看出。

曹操在定許昌為都之後,以漢獻帝之名壓制天下之後,以正統之師四處討伐。其他諸侯不服也沒有辦法,想打入許昌搶走漢獻帝也做不到。

當時曹操先是收了徐州、淮南、宛城,又向西攻下長安,使得許都在曹操控制區的位置更加偏中,安全係數大大提高。即使有人想偷襲許都,也非易事。實力最強的元帥在再三思考之下,都不敢付諸於行動。

再比如江東小霸王孫策,就曾有“陰襲許”的計劃。先不說孫策不久後就被刺身亡,假如孫策真有機會領兵北上偷襲許都,我們試想一下他能不能成功?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

孫策北伐,首先要攻下重鎮合肥(他弟弟孫權後來就是在這裡吃了大虧),然後再渡淮河,然後攻下大郡汝南,才可以北上襲許。而以曹操的實力,再加上如此足夠的戰略空間和時間,應對孫策根本不是難事。孫策孤軍深入,戰線過長,其後勤也難以跟得上,很有可能被曹操圍而殲之。

可見曹操定都於許,是經過仔細考慮的最優選擇,完全跳不出一絲瑕疵。連後人都曾評價過許都的戰略位置是:“河南是天下之中,許都又是河南之中,北界黃河,西控虎牢關,南通江淮,實天下形勝之地。”可見曹操的戰略眼光之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