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傳說|陳天華之父替人打官司賺了一個老婆

陳天華是近代留日學生中有名的筆桿子。他寫出了《猛回頭》、《警世鐘》、《獅子吼》等宣傳革命的小冊子,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的震撼。

新化傳說|陳天華之父替人打官司賺了一個老婆

同盟會成立後,他被推為會章起草員,同盟會的著名文告——《革命方略》即出於他的手筆。

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創刊後,他擔任主筆撰述員,在第一期上就發表了《中國革命史論》、《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及《今日豈分省界之日耶》等論文和時評。

.................................................................

新化傳說|陳天華之父替人打官司賺了一個老婆

因此,孫中山稱他為“革命黨之大文豪”。然而,陳天華並非出身於富豪之家,他的文化素養從何而來呢?

陳天華出身於一個“家無石斗儲”“敝衣粗食終身”的貧寒家庭。他的父親陳寶卿(單名陳善,喜留長鬚,人稱“寶鬍子”)是個落魄書生,在本鄉私塾任教,擅寫訟狀,喜為他人打抱不平,由他寫狀訴訟者無不勝訴,故在當地頗有名氣。

據說,他的妻子羅氏也是替人打官司而得來的。

有一年,陳寶卿進縣城趕考,在街頭見到一箇中年人和女孩抱頭痛哭,逐問其故,原來當地一個惡霸搶走了他頗有姿色的妻子。陳寶卿見義勇為,為其寫狀訴訟,一次勝訴,夫妻得以團圓。老頭為感其恩,將女兒許配寶卿為妻。

新化傳說|陳天華之父替人打官司賺了一個老婆

此雖為傳聞,但陳天華的母親羅老夫人確係外鄉人,操洋溪、水車(羅姓聚居地)一帶口音,比陳寶卿小12歲。

陳天華五歲時隨父親讀書,後因其父致力於為人打官司,得罪了富豪,無人請他當塾師,以致家境貧寒。陳天華只好停了在私塾的學業,先給人家放牛,後來提籃小賣,一邊勞動,一邊自學。

放牛時,他把牛繩系在樹幹或石頭上,牛繩拉得很長,任牛兒吃草,他就在樹下看書。賣瓜子香菸時,他也常常看書,有時調皮的小孩拿走了他的東西還不知道。他常向別人借閱歷史書籍、傳奇小說等,愛不釋手。

21歲(1896年)時,他隨父親到新化縣城居住,開始也是提籃叫賣,以維持生計。後經族老陳雲帆先生賙濟,得入資江書院就讀,開始了兩年正規系統的書院學習,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底。

陳天華雖然家道貧寒,讀書卻非常刻苦。冬天,有錢人家子弟提著銅爐或烘籠(篾織木炭火爐)取暖,他家無錢置辦烤火手爐,便四處撿來雞鴨毛曬乾,置於篾簍中,兩腳伸入簍中取暖,自稱鴨絨爐。

夏天讀書酷熱難耐,蚊蟲叮咬,他就打兩桶水,把兩腳踏入水中,既涼快,又避蚊子,一舉兩得。陳天華天資聰穎,學業超群,過目不忘。

據現年93歲的陳松侯老人的父親集蓉公生前對他說,陳天華在新化縣城讀書放假時,搭他家的貨船回家。上船時,他一手拿著一本新書,另一手拿著兩根苦瓜,幾個辣椒和小包食鹽,上船後,專心專意地看書,直至看完,將書扔入河中。

吃飯時,他把放在飯鍋內蒸熟了的苦瓜和辣椒搗爛,加點鹽就吃。集蓉公就問:“顯宿,你為何這麼節省,吃菜為什麼不放油呢?”陳天華說:“沒有錢買油。”集蓉公又問:“你有錢買書,為何不買油?”陳天華一本正經地回答:“油不吃可以,書不看不行。”集蓉公打破沙鍋問到底:“你既然愛看書,為何又把一本新書丟到河裡呢?”陳天華笑著回答:“看一遍已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就行了,何必留著再看呢?我今天看的是《唐詩三百首》,看了就能背誦,何必留著書佔地方呢?”集蓉公不信:“你莫吹牛,未必你都能背?”於是,陳天華就流暢地背誦起來。此事雖有點誇張,陳天華博聞強記卻是可信的。

1898年,陳天華考入提倡新學的新化實學堂(即今新化一中的前身)。兩年後,他又得到族人幫助,入讀省城嶽麓書院,由此學業更有進步,文章經常名列前茅。

當時,維新運動從興起到蓬勃開展,新學廣泛流傳,陳天華博覽新學群書,嗜讀中西史志,曾有感於國家的興亡盛衰,以至涕泗縱橫,表現了一個有為之士的愛國熱情,他以筆做刀槍,投入了反清革命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