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集團:把握全球供應鏈重組釋放的“中國機會”

馮氏集團:把握全球供應鏈重組釋放的“中國機會”

宋笛/文2019年6月,馮氏集團在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的利豐廣場設立了中國總裁辦公室。

此前數十年,馮氏集團的辦公樓從香港進入珠三角,再進入廣西、湖南等內陸省份——這也是中國開放版圖遷移的進程,而現在,這家擁有113年曆史的港資企業又返身在上海搭建起來這一在地化交流的樞紐。

這是一個信號。

馮裕津是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之子,在2019年就任這一新成立的中國總裁辦公室總裁。

這是另一個信號。

馮氏集團是一家全球供應鏈管理跨國集團,在全球50多國家,80多地區有超過1萬家供應商的龐大網絡,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個龐大的全球供應鏈管理集團已經強烈的意識到改變正在來臨。

冯氏集团:把握全球供应链重组释放的“中国机会”

馮氏集團主席 馮國經

“大變天”,11月6日,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會場馮國經用了這樣一個詞來形容世界供應鏈即將迎來的轉變。

轉變的因素來自多方面:技術革命的推動、世界貿易形勢的轉變、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以及最重要的——中國產業的自然升級,在這些動力的推動下世界貿易的供應鏈體系正在重塑,其可能的結果之一是:中國從供應鏈最後一道工序的提供者變成供應鏈的“玩家”。

在這個過程中,巨量的中國企業將會進行一次地緣或供應鏈意義上的遷移選擇:“向外走”或者“向上走”。前者意味著將生產的最後一步挪到越南、孟加拉、印度;後者則意味著利用科技向高附加值的領域攀升。

“馮氏集團可以幫助將來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推動下一步的發展,他們面臨的兩個選擇,我們都可以提供幫助”,馮國經表示。

中國市場是馮氏集團全球供應鏈管理業務的基礎,其全球採購有一半來源於中國本土,同時來自中國消費市場的佔比也在逐漸擴大,馮國經預測三年後,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利潤可能會在集團佔到40%。

“我們正在引領行業的大變天”,馮國經說道。

尋找百億投資

不久前,利豐首席營運總監朱為眾曾經到過一次青島,他發現他最喜歡的一款韓國商品沒有了。

為什麼?因為韓國工廠搬走了。

這是一個壞消息嗎?不是,朱為眾又發現,不僅韓國工廠走了,中國紡織業中,有一千家企業也在海外近100個國家投資了100多個億。

他們是誰?不知道,馮氏集團正在和政府嘗試把他們找出來。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工廠已經逐漸向海外轉移,但中國生產製造業離開中國並不意味著放棄中國,中國產業的轉移是戰略性,而不是放棄性的”,朱為眾說道。

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張家敏先生髮現了另一個與服裝、紡織業有關的趨勢,儘管在下游成衣的製造產業正在逐步向越南、印尼等區域轉移,可是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最高端的部分依然掌握在中國,而且份額比較大。

張家敏介紹,以紡紗為例,現在印尼跟越南的紡紗工廠,只負責成衣製作的最前和最後的一個部分,但中間的製造部分還是中國企業設在這些國家的工廠集中在做,中國在這些國家的製造市場份額是越來越高。

這意味著,儘管成品服裝會越來越少貼有“中國製造”的標籤——按照“實質性改變標準”,商品生產的最後一步在哪完成即為原產地,但是衣服的面料、用於生產的機械可能都是來自於中國。

朱為眾和張家敏察覺的跡象是一輪廣闊變革的一角,這場變革正發生在全球供應鏈的版圖中。

“目前,全球供應鏈有什麼變化呢?很簡單,就是專門要尋找新的原產地”,馮國經表示。

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樣的,國際貿易形勢變化的因素是外因,但更多的原因還是來自中國本身的產業升級,新的技術革命與市場需求。

張家敏察覺到,這一趨勢出現已經有十年的時間,與內地土地、人力成本的上漲有關,同時也與技術推動下客戶需求的變動有關,客戶正在要求越來越快,這意味著靠近市場的生產基地會具有更大的優勢。

留住工廠的二樓

一座典型的工廠是這樣的,在工廠的一樓是密集的工人和源源不斷的流水線;工廠的二樓就是為整個生產服務的一些經濟活動,包括拿訂單、理解客戶的需求、設計產品、把產品找工廠、訂購原材料、監控工廠、包裝、運輸、保險、然後整個出口到海關、以及整個工廠的融資等等。

在新一輪的供應鏈轉移、整合開啟後,馮氏集團正在做的事情即為幫助中國工廠的一樓走出去,並將工廠的二樓留在中國。

“在整個產業鏈的轉移過程中,馮氏集團可以用訂單賦能,我們正在跟中國商業部門和中國服裝進出口商會進行合作,幫助大批的企業走出去,因為我們客戶訂單支持他們到南非去,支持他們到埃塞俄比亞去,用這樣的方式,幫助中國的企業升級、轉型和遷移”, 張家敏說道。

中國的地位會不會在這個過程中被取代呢?

“我們的答案是絕對不可能。我剛才說的每一個國家加起來,他們的產能完全不能跟中國的產能匹敵。第二,不只是產能,能力上其實也是很不同的,”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錢慧敏表示。

張家敏看來,這種轉移可以讓中國的產業升級,並將更好的工作留在中國,讓中國製造變成中國管理。

在這一巨大的變遷面前,馮氏集團可以憑藉的不僅僅是其在全球範圍內巨大的供應商網絡和對供應鏈的理解能力,同時還有其技術能力。

“我們在引領供應鏈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致力於建設全數字化的全球供應鏈”,馮國經表示。

在過去的三年當中,馮氏集團進行了一輪數字化的轉型,並嘗試用這一數字化能力賦能整個供應鏈管理,即從製造到零售全鏈條提升。

“數字化技術已經不是一個差異化,而是一個必須要做的,就是因為我們在數字化改革中捷足先登,所以現在才能獨領風騷。在別人還未察覺供應鏈行業的發展大趨勢時,我們便開始在這個領域投資,在別人謹慎觀望時我們就大做了;儘管回報現在才看到,有的是有形的,一些公司跑來和我們說,我現在不需要你原有服務,但所有設計希望由你們來做,這是有形的回報,無形的是什麼?它增加和我們供應商之間的聯繫”,朱為眾表示。

新的三年

“三年一計劃”是馮氏集團的一個特徵,每過三年時間,馮氏集團就會制定一個新的戰略。

“我們每個業務部門都要看三年以後全世界的情況。原來我們定義的目標是怎麼樣?今天怎麼能跑到這個目標?”馮國經表示。

馮氏集團的上一個三年計劃以“速度”、“創新”、“數碼化”為關鍵詞,其制定時間是2017年,這意味著在2020年馮氏集團將會迎來一個新的三年計劃。

中國市場在全球供應鏈重塑中釋放的機會將會是馮氏集團下一個三年的重點。

朱為眾感覺到,最近一段時間來找馮氏集團的客戶比過去幾年找的還要多。前幾個月的一次中國供應商大會舉辦前,朱為眾認為宏觀形勢有變動,中國供應商應該對此類大會興趣不足,出乎意料的是,報名來參加供應商大會的人數遠遠超過朱為眾的想象。

“會後他們告訴我,馮氏集團提供給他們的新價值,馮氏集團遍佈全球的供應鏈網絡就是中國製造商的GPS,所以下面的三年我們是非常興奮的”,朱為眾說道。

馮氏集團判斷,接下來的三年要麼做一個顛覆者,要麼被顛覆,而其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有序的把中國生產製造、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全國。

“下面一個三年,我們再見面的時候,我會很高興的告訴你,我們已經把全球的供應鏈佈局完畢”, 朱為眾說道。

營商環境的改善和大灣區建設等一系列開放的政策為新一輪的三年計劃奠定基礎,而快速的轉型將會是馮氏集團牢牢抓住“中國機會”的關鍵。

“在中國運作,是一個很好的環境,因為中國的環境變化非常快。如果企業跟不上變化的速度,就不能生存。我們在中國學到的就是怎麼樣將我們的企業文化變得更快,這是很重要的一課,”馮國經表示。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H8H9NIUW】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