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引言:

中国人认识人参至少有3000多年,但把它尊为百草之王的历史却并不太长。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甲骨文中"参"

明代之前,中国人参的主产地是山西上党,产量和影响都远大于东北人参和朝鲜半岛的高丽参。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收载方剂112个,其中用到人参的有21个,应该算是常用药。有名的"白虎人参汤"、"桂枝人参汤"等,主治伤寒或温病,功效远没有后来的那么神奇。

1959年,前苏联专家布列贺曼在他的专著《人参》中,对古今有关人参本草考证的文献做了系统地整理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金元以前的古代人参植物(上党人参)的基源应是桔梗科,而现代人参(东北人参、高丽参和西洋参)属于五加科植物。

这个结论受到了部分中国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古代上党是一地产二参,既有桔梗科人参,也有五加科人参。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明代中期后,产自东北的人参(辽参),垄断了中国人参消费,这一方面是由于上党地区产出枯竭,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东北人参的功效要好于上党人参,竞争的结果使上党人参退出了市场。

人参贸易是东北女真仅次于战争劫掠的第二大财源,在满清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奴酋擅貂参之利,富强已非一日。" 东北女真没有男耕女织的传统和技能,正是靠着人参貂皮等特产,支撑着他们开疆拓土。

满清入主中原后,人参作为龙兴之地的特产,登上百草之王的尊位,成为权贵追逐的奢侈品。清代是中国唯一实行人参专卖的朝代,人参是皇室最主要的小金库。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人参产量大大增加,走进了寻常家庭。我国是人参产出大国,占世界产量60%以上(全部产自东北),也是最大的消费国,但人参全行业的收益只有韩国参业的十分之一。

本文概要回顾一下东北人参(以下简称人参)的传奇之路。

宋真宗年间,以国家名义编纂了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册府元龟》,里面记载了唐玄宗天宝七年( 748年),东北的土著部族黑水靺鞨向大唐进贡人参,这是东北人参进入中原上层社会比较可靠的最早记录。

能作为贡品,推测它被认识开发的时间应该要远早于此。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林中的人参

此后一直到明代后期的近千年,人参在中原地区的知名度并不高,期间尽管发迹于东北的鲜卑、完颜女真曾建立过中原政权,但人参并没有因此被内地推崇,大量使用的还是产自太行的上党人参。

明代中期以后,人参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女真部落用人参等和明朝互市换取铁器、布匹和粮食。

努尔哈赤能够统一女真各部,除了具备盖世英才,他所在部落掌握了人参资源和贸易也是重要的原因。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努尔哈赤,文献中称奴酋

为保障本族人采参的特权,女真人经常杀害犯境采参的汉人、朝鲜人或者借机内犯明朝领地,引发很多边疆摩擦。

而大明的辽东方略,在很长时间内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控制人参贸易,目的在于遏制女真强大,减少白银外流。

万历37年(1609年),明朝辽东长官熊廷弼下令关闭边境市场,此举造成东北人参大量积压,腐烂万余斤。巨大的损失逼迫建州女真人创造了人参"蒸晒法"。

"初国人刨采人参,未谙其法,渍之以水。上(努尔哈赤)教以制法,令熟而干之,可经久不急售。"这种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明崇祯以后,满清在军事逐渐占据上风,通过战争劫掠才超过了人参贸易,成了第一大财源。

满清定鼎北京后,对东北实施禁封,人参产地基本都划归皇庄和王庄,人参的采收和供应被皇家垄断,人参几乎成了满清宗室和贵族的专享。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人参汤

清代人参采收和分配交易体制,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在入关前实行八旗分山制,每旗有特定的参场,采收归己;入关后直至康熙22年(1683年),实行官参制,由官员监督刨丁采收,全部上交内务府;之后对民间有所松动,户部发放"参票",相当于许可证,允许民间商人购买不够贡参标准的等外品(称余参)。

清朝的参政是一套复杂严格的制度,贯穿清代全程,虽然也有演化,但宗旨始终就是最大限度把人参掌握在皇家手中,尤其是好的人参。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清嘉庆年间,由于人参需求量大增,山参不敷进贡,或许是吉林官参局把关不严,在贡参中发现掺杂了人工栽培的人参(秧参),那时的观念秧参是劣等参,贡参中出现秧参是重罪,酿成清代有名的嘉庆秧参案。

结果是吉林将军秀林被赐死,官参局大批官员被降级治罪,为了几十斤人参就把封疆大吏处死,足见清廷对人参的重视。

人参是实实在在的皇室财源。品质好的人参大都上缴到了内务府,除供皇室宗亲专享以及赏赐外,大部分用来出售。

官参售卖最初只在京城,后开辟南京、扬州、济宁、临清四处,随又扩展到两淮和粤海关。这主要考虑"江南富甲天下 , 为销售贵重商品之理想场所。"

在康雍乾三代,官参每年大约为皇室带来几十万两白银的收入,最多达到100万多两,这是很惊人的数字,同期国家财政收入也不过几千万两,人参是清朝皇帝最大的小金库。

人参在清代雍乾时期,登上了本草之王的尊位,至少在价格上是当之无愧的。

《清实录》记载,"雍正九年(1731年),除留足 997斤4两5钱人参外 , 其余 3600斤参 、361 斤 1两泡丁(只有皮的空心参) 、33斤3两渣末 、234斤 1两芦须 。。。,交皇商售卖。。。",整理人参掉下来的渣末每斤居然也能卖20两白银。

到了乾隆时期,人参资源逐渐减少,价格更是高不可攀。民间售卖的、不符合贡参标准的"余参",每两都要20至30两白银,这大致相当于一个七品县令半年的工资(名义收入),而更高等级的商售官参只有大户豪门才能买得起,一棵山参价值千两并不稀奇。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人参之所以被如此膜拜,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确有功效,现代科学证明人参中有效成分有上百种,人参皂甙类和人参多糖类的确对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有明显改善作用。

满汉贵胄和大户豪门都是"劳心之人",人参补益气血抗疲劳,可能比较适合这个特殊人群。

其次是清代江南地区"温补"文化的兴盛。元明之后南方普遍流行补药,上至富贵人家,下至贫困百姓,都对补药的疗效深信不疑,有没有病,都用各种补药来补身。到了清代更是把人参视为神药。

"更有用参附则喜。。。,服参附而死,则委之命。"不管对不对症,用人参就安心,哪怕服用人参也没救活,那也是怪自己的命。这种理念改变了民众对人参的认识,刺激了人参的畸形消费。

第三归功于中国独有的人参文化,这和满清统治者的推动有很大关系。人参生长时间长,外形似人形,在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下,颇具想象空间。

东北人参取代太行山脉的上党人参,为满清崛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文人就据此编出了"龙脉东移"的理论,随之人参娃娃等神话在清初流传开来。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满清作为统治阶层,他们的人参崇拜必然影响社会潮流,人参逐渐具备了定魂魄、除邪气的神奇功效,甚至到了逆回还阳、起死回生的程度。

现代人参主要有四大产区:中国(全部集中在东北)、朝鲜、韩国和北美(出产西洋参),野生人参早已踪迹难寻,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产区出产的人参都是人工种植的。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人参出产国,产出量和出口量均超全球的 60%。

中国人参在90年代之前80%出自吉林,近十几年来黑龙江人参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人参第一大基地。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人参价格变动情况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2017年中国人参产量分布

2017年,东三省鲜参产量大约1万吨。出口量为2873.79吨(干品)。但遗憾的是,作为"东北三宝"之首的人参并没有得到与其产能份额和产品价值相对等的市场价值。我国人参的出口量是韩国高丽参的 4至5倍,出口创汇额却只有韩国的 1/10。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首先是我国人参的产业集中度太低。

2000年后参价上涨,刺激种植端的十万参农大幅扩大种植面积,人参的栽培少则3,4年,多则6,7年,市场风险巨大,参农只能把收获的鲜参尽快卖出,造成竞相压价。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人参交易市场

在人参加工端,中国有近千家加工企业,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众多厂家生产工艺缺乏统一标准,即使是同类产品,其色泽、质地差距很大,导致东北人参产品整体形象不佳。

其次从日韩经验看,人参绝大多数都是以保健品、食品形式进入市场的。而我国到2012年才批准人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被允许进入食品领域。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参鸡汤

而国人长期以来将人参当作一种药品、奢侈品,如何改变中国消费者的观念,这是人参真正回归"食药同源",产业做强的关键。

第三是营销的差距。说起来愧对祖先,清代造就的人参崇拜,远早于英国戴比尔斯的钻石营销,可以说是现代营销的典范。

适当提高人参栽培、加工的产业集中度;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打造龙头品牌;强化产品标准,培育消费文化;延伸产品链条,大力开发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东北人参的营销,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也很难。

从生产环节看,韩国并不处在人参的最佳产区,土地还紧张,只能大量用农地栽种人参,造成用肥用药频繁,对人参生长的扰动很大,鲜参品质应该不如东北参。

从消费环节看,华人是人参消费的主力,华裔历来有"地道药材"的观念,中国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为人参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绝好时机。韩国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只要下决心也一定能干好。这既是弘扬传统文化,也是一项有无限前景的大生意。

结语:

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之一,的确非常神奇。它不仅对生长地区有严苛的要求,就连种过人参的地,30年都不会再长人参。

人参虽不能起死回生,但它有可靠的保健医疗效用。

它只长在东北,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利用好它,这是我们的责任。

东北人参,草本之王的传奇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