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錢”的瑞幸開始賺錢了

“不差錢”的瑞幸開始賺錢了

“不差錢”的瑞幸開始賺錢了

瑞幸是在做一門越賣越虧、越忙越窮的生意嗎?

11月13日晚,瑞幸發佈了2019年Q3季度財報,淨營收15.416億元,同比增長540.2%,當季月交易用戶930萬,同比增長近4倍。

同時,Q3季度淨虧損人民幣5.319億元。這也是連續四個季度裡虧損金額最小的一次,相比Q2季度淨虧損下降了22%。

對於這份財報,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頗為滿意。滿意的點則不在於“少虧錢”了,而是迎來了盈利增長。

財報另一則數據也顯示,瑞幸咖啡的線下咖啡店,在運營方面首次實現了12.5%的利潤,盈利1.86億元。

讓人困惑的是,一邊是瑞幸公司虧損,一邊是門店盈利,這種差異究竟出自哪?

答案在於營銷費用。財報顯示,瑞幸咖啡的營銷費用包含在公司總體的運營成本中,包括門店在新城開張,分拆小鹿茶成為獨立品牌等,不含門店收支層面計算。

長期以來,瑞幸一直被外界質疑補貼燒錢、無法盈利,如今,這家公司終於看到了曙光。

受財報“盈利”影響,13日晚美股開盤,股價高漲15%,最終報收21.46美元,截至美股11月15日收盤,瑞幸咖啡股價大漲25.44%,報收於27.02美元,創下上市以來最大單日漲幅,目前總市值約63.6億美元。

總的來說,瑞幸雖然越賣越虧,但絕不是越忙越窮。

2017年瑞幸咖啡上市時,CEO錢治亞曾表示,未來補貼還將持續3到5年時間,目前不考慮盈利。虧損符合我們的預期,通過補貼快速獲取客戶是我們的既定戰略。我們會持續補貼。

一句“目前不考慮盈利”將不少投資者吸引到了一條超長戰線上,只不過,持續的補貼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嗎?

仔細觀察瑞幸的結構運營就能發現,瑞幸實際上做了一整套系統性成本結構的創新。通過降低門店成本,獲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降低產品到手價格。

“不差錢”的瑞幸開始賺錢了

從上市至今年5月,瑞幸以閃電般的速度在全國開了超過2000家線下店,截止9月30日,這一數字已經達到3680家。預計2021年底,開店10000家。

而在中國深耕20年的星巴克目前中國門店數為4125家。

“瑞幸會成為下個星巴克嗎?”這也是外界提問的最多問題。

目前看來,瑞幸在收入上與星巴克差距仍然明顯。

10月31日,星巴克2019年Q4財報顯示,營收67.47億美元,運營利潤同比增長至10.83億美元,淨利潤為8.029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7.588億美元。

作為中國咖啡龍頭企業,星巴克的運營模式一直是國內企業爭相模仿的對象。

系統化選址。星巴克的最初策略就是在大城區進行擴張,大量的潛在客流對星巴克提供足夠的業務保障,後期也會因時制宜改變,前提也是建立系統化預測模型。

供貨商管理。星巴克實行的是全球採購與當地採購整合採購模式,一方面對重要原材料進行全球統一採購,另一方面則培養當地供應商以節約運輸、倉儲成本。

直營模式。所有分店都有星巴克總部統一管理、培訓,控制著服務品質標準。

第三空間。服務創新就不得不提到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在任何一家星巴克都可以看到寬大的座椅、桌子,某種程度上說星巴克賦予了咖啡店新的意義,星巴克不僅是一個喝咖啡、吃點心的休閒場所,還為消費者帶來一個放鬆心情、朋友小聚的空間。

瑞幸在借鑑星巴克運營模式的同時,還有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意思。前面也說過,瑞幸的結構成本創新實際上就是與星巴克的差異化競爭。

“不差錢”的瑞幸開始賺錢了

數據顯示,英美等國人均年咖啡消費量約600多杯,日韓也已超過200杯,而中國僅為個位數。也就是說中國每人每年也就喝一杯現磨咖啡(不包含速溶咖啡),這裡的潛在市場不言而喻,也難怪瑞幸有底氣敢打這麼久的補貼戰。

錢治亞發表的《瑞幸咖啡宣言》中有幾條專門針對星巴克。

好的咖啡其實不貴。這也是瑞幸的一句廣告語。因為咖啡成本只佔零售價的15%,所以瑞幸在物料上所使用的咖啡豆、牛奶都不低於星巴克的品質。瑞幸咖啡單杯物料成本約6元,相比星巴克高出1元,但在定價上瑞幸每杯定價24-25元左右,通過補貼,用戶只需要花十幾元就能買到一杯相當於星巴克超大杯的咖啡。薄利多銷,這就是瑞幸的長期戰略。

你喝的是咖啡,不是咖啡館。星巴克的“第三空間”雖然優勢明顯,但成本也不低,不是所有的商場都會低價招攬星巴克,這是一個成本。2018年財報顯示,星巴克原料、包裝材料及自營門店租賃等項支出歸納為100億美元,其中房租約佔自營收入的15%,也就是說一杯單價35塊錢的星巴克咖啡,房租就佔5.25元。

“不差錢”的瑞幸開始賺錢了

如果用星巴克的模式與之競爭,打造一個更高端的咖啡、更有格調的“第三空間”,瑞幸必不可能有現在的規模,要知道中國有90%的人還沒喝過星巴克。

瑞幸選址規律是20至50平的快取店,離用戶近,方便寫字樓的用戶群體。筆者在觀察附近幾家瑞幸之後看到,店裡最大的就是水吧,還有至多3~6張椅子。瑞幸帶給用戶的體驗就是,辦公室下單,下樓即取,不用等也不用排隊。

相比於星巴克動輒兩三百平的店,瑞幸店面節省下來的資金可以用來補貼用戶,長期運營。在這一點上,瑞幸用一種網絡化快節奏模式,正面直擊星巴克。

星巴克也和餓了麼合作推出“專星送”服務,2019年Q4季度,“專星送”佔總營業額的7%,雖然業績回暖,但不免讓人疑惑,說好的“第三空間”呢?

瑞幸咖啡擴張的另一個增長點就是數據化經營。

任何零售店都需要店長,選拔、培養、獎勵等模式,服務員的水平至關重要。星巴克的店長也有著一系列的職責,包括招聘、培訓、評估、懲戒、解僱、人員編制和計劃安排等。

瑞幸咖啡就沒有店長,其理念就是“訓練系統而不是訓練人”,不然瑞幸怎麼也做不到如此快擴張的同時,還能有條不紊的運行。如果你買過瑞幸咖啡就可以發現,客戶幾乎與店員沒有任何交流,並且瑞幸不收現金點單,基本都是在手機完成。

除了咖啡,瑞幸也在尋找新的增長點。

星巴克有“星冰樂”,瑞幸也有“小鹿茶”。

財報顯示,目前瑞幸非咖啡類產品已佔產品收入45%,而2018年這項比重為31%。

瑞幸一直在嘗試提供多品種商品,打開瑞幸APP可以看到產品被分為八個大類,大師咖啡、小鹿茶、瑞納冰、鮮榨果蔬汁、經典飲品、健康輕食、瑞幸堅果、幸運小食,除了吃的,還有一個“周邊”分類。

在全品類產品的攻勢下,投資者最關注的肯定是下一份財報的成績,特別是9月剛上線的小鹿茶情況,“不差錢”的瑞幸能再交一份讓CEO點頭、投資者滿意的答卷嗎?這一切都是今年年報需要回答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