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李隆基共同开创开元盛世的宰相们之一:姚崇

古代王朝是家天下,皇帝就是一家之长,哪怕是个昏君、暴君,也没有想把自己家折腾黄的,李隆基这么有抱负的人,当然更想搞得好一点。不过这么大的国家只靠皇帝一个人是玩不转的,他还必须找个得力的帮手,也就是宰相。放眼天下,哪个人能帮助自己呢?

那些和李隆基共同开创开元盛世的宰相们之一:姚崇

李隆基

李隆基很快在脑海中想到了一个人——姚崇。

我们今天看电影电视觉得某人戏演得多、演得好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人是个老戏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的话,姚崇毫无疑问要算是一个老相骨。他已经领了四个皇帝的工资了(含三次宰相工资),从业经验那是相当丰富。职业道德也没问题,武则天退位下台的时候,别人都弹冠相庆,只有他一人躲在角落里悄悄抹眼泪,很重感情。成绩更是突出,李旦继位之初,他和宋璟大力革除前朝弊政,令当时的朝政焕然一新,被人称为几有贞观、永徽之风。后来为了保住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又是他和宋璟向皇帝进言把太平公主外放出京,结果自己遭到了打击报复。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姚老相骨的综合素质测评简直堪称完美,正是李隆基此刻最需要的人。

但这个完美的人真要当上宰相,却还将面临意想不到的阻力。

开元元年十月的某一天,李隆基正如平常那样在办公室批阅文件,突然一封署名御史大夫赵彦昭的奏章映入他的眼帘,打开一看,其中竟然是弹劾姚崇的内容,具体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了,总之话说的不太好听就是了。李隆基看到之后,立刻陷入了沉思。

他意识到,弹劾姚崇的幕后主使必定是那个人,于是把奏章放在一边,不予理会。

然而没过几天他就遇上了一件更奇怪的事情。

铁哥们姜皎来宫里拜访他了,哥俩儿好几天没见,彼此都想的不行,两人热情拥抱,热火朝天,闲谈了几句之后,姜皎突然跟李隆基说。

“陛下,您不是一直想要一个得力的人去当河东总管吗?”

“是啊,怎么了?”李隆基奇怪地看着他。

姜皎摆出了一副兴奋的表情。

“我找到那个人了!”

“谁?”

“姚崇。”

说完之后,姜皎无比得意地看着皇帝,等待接受预料中的表扬,却突然发现这位铁哥们儿早已经变了脸色。

李隆基面露怒容,开口对姜皎厉声斥责。

“你这家伙,竟敢欺瞒君上?说!是不是张说叫你来的!?”

姜皎颤抖起来了,万没想到自己会被当场拆穿,回过神来的他这才发现,自己在这位英明天子面前就是一个透明人,什么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他吓得汗如雨下,扑通跪在地上,不停地叩头谢罪,坦白了张说和自己串通阻挠姚崇拜相的图谋。

李隆基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呵斥他退下。

姚崇拜相的最大阻力,不是别人,正是张说。

那些和李隆基共同开创开元盛世的宰相们之一:姚崇

张说和姚崇的关系向来是不和的,具体什么原因我还是不知道(没办法,不能瞎编呀),总之估计是有点瑜亮情节吧,两人都那么优秀,那么拉风,当然免不了互相不服气。不过不和归不和,张说对姚崇的能力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这老头政务水平一流,才干超过自己,听说皇帝对姚崇有意思,他十分惊慌,自己这首席宰相来的可不容易呀,要是让那老家伙来插一脚,早晚要取自己的位置而代之。于是张说心生一计,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去弹劾他,没想到却被皇帝无视。张说抓耳挠腮,又想出来一计,再鼓动皇帝的好哥们姜皎去使坏,明着看是想给姚崇推荐个好工作,事实上是把他排挤到河东,让他不能入朝拜相。

明察秋毫的李隆基对这一点是门儿清,没有人能瞒得了他,于是当场拆穿他们。

无论有什么人阻挠,无论遇上多么大的阻力,李隆基对姚崇的钟情都是不可改变的。他认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更别说小小的张说了。不过他并不想直接下达任命。

李隆基做事向来干练严密,滴水不漏,在正式任命之前,他还要对这个人做一番考察。这正是他身上难能可贵的地方。

十月十四日,李隆基带着随从离开长安,到临近的渭川打猎。这地方属于同州的辖区,而姚崇此时正担任同州刺史。

姚崇奉命来到了李隆基的马前。自打他被贬出京,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那场与太平公主的艰苦斗争已经结束了,至今想来却还像在眼前一样。君臣久别重逢,彼此都十分感慨。

李隆基笑眯眯地问道:

“你也会打猎吗?”

“不瞒陛下,我年轻时候不怎么读书,倒是以呼鹰逐兽为乐。现在虽然老了,打猎应该还不在话下。”

李隆基这话原本只是客套一下,没指望这老头真的能打,却没想到他听起来还是个行家里手,顿时喜出望外,产生了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立刻邀请他加入自己的打猎队伍。

姚崇拜谢过后,抄起弓箭,跨鞍上马,随李隆基飞奔到了猎场,动作十分干净利落。

他的水平果然不是盖的,虽然已经六十多岁,在猎场上还是驰骋如风,挥洒自如,要快即快,要慢即慢。左右开弓、箭无虚发,不一会就在马前挂满了射中的猎物。

本就仰慕他的李隆基当然更加高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姚老爷子身体倍儿棒,策马如飞,这说明他的精力是足够的,真要回去当了宰相,至少不会三天两头请病假。

官员当到一定级别,拼得就是身体啊。

打猎结束之后,君臣两人还是意犹未尽,又在一起继续聊着国家大事,姚崇老爷子精神饱满,仍然不知疲倦地侃侃而谈。李隆基听得入神,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你应当做我的宰相啊!”

有了皇帝这样的表态,姚崇入朝拜相就算板上钉钉了。我相信他也一定很愿意担起这个使命,一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他却只是若无其事的答应了一声,脸上完全没有露出欣喜的表情,更没有按照惯例拜谢皇恩。

李隆基奇怪了,忍不住问道。

“难道你不愿意当宰相?”

姚崇笑而不答。

李隆基再问,姚崇这才从容说道,自己并不是不愿意当宰相,而是心中还有一些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来听听吧。”

“我还有十条意见需要陛下考虑。如果陛下能做到,我就可以当宰相。如果做不到,我这个宰相就不能当。”

叫你当宰相你还卖起关子来了?李隆基更加好奇了,但还是答应了他。

在李隆基疑惑的目光下,姚崇捋着胡须,娓娓道出了自己的十条意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说”。

意见的内容比较长,我们就不列全文了,概括来说就是:为政先仁恕,不幸边功,宦官不预朝政,租赋外杜绝其他贡献,皇亲国戚不任台省官员,对大臣接之以礼,群臣皆得谏诤,绝道佛营造等等。

“十事要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意见,充分考虑到了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这甚至都不能用意见这样不起眼的小词儿来称呼,而要算一个一揽子的施政纲要,属于国家大政方针级别的那种。

由此也可以看到,姚崇对当宰相这件事肯定不是没有准备的,而是已经“蓄谋已久”了。三朝元老,果然是“老奸巨猾”呀。

对这样全面翔实又具有可行性,同时还大大利国利民的纲领,李隆基听后乐得都合不拢嘴了,又怎么会拒绝?他当场就无条件答应了姚崇的全部条件。

然后,两个人高高兴兴地,一同返回了长安。

那些和李隆基共同开创开元盛世的宰相们之一:姚崇

历经重重阻碍,姚崇终于回到长安,办理了入职手续,成为了宰相中的一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得到皇帝如此厚爱,他感恩戴德,发挥余热,很快投入到了紧张繁忙的工作当中。

姚崇的才能是非常全面的,虽然他的专业是文官,没有领兵打过仗,但年轻时也曾作为参军出征过契丹,所以执掌兵部不能说是外行领导内行,而是专家指导菜鸟。

到任不久,他就仔细研究了边防形势,对兵马布防,粮草储械情况了如指掌,甚至具体到某些哨所的位置都烂熟于心。每次上朝,他都是对答如流,只要他一发言,别人就基本只有当听众的份儿了。这也不是大家就愿意保持沉默,实在是姚崇说的太全面、太高明,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他们根本就插不上嘴。

你知道的人家知道,你不知道的人家也知道,那你还说个屁啊,老老实实拿着笔记本学习就完了。

李隆基对他也是相当满意。君臣两个志同道合、“琴瑟相和”,配合得非常好。

但是很快,中间就出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那一天,姚崇入朝奏事,请求按程序选拔一批郎吏(中下级官员),他用沉稳清晰的语调汇报了这项工作,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明确答复。

然而让他奇怪的一幕出现了,皇帝竟然一反之前礼遇大臣的态度,根本就没搭理他。从他汇报开始,直到汇报结束,李隆基都只是把双手叉在胸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房梁,一个字都没有说。

姚崇怕李隆基没听清楚,又赶紧重复了一遍。

李隆基仍然一言不发。

出现了这样意想不到的场面,姚崇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哪里说错了,吓得心里直发毛,只好找了个借口,赶紧告退。

这一切都被一旁侍立的高力士看在眼里。等姚崇退下之后,他十分不解地询问自己的主人:

“宰相过来奏事,陛下如果有意见,何不当面讲出来呢?这样一言不发,未免有点不太礼貌吧?”

李隆基不屑地瞥了高力士一眼:

“你懂什么?我让姚崇当宰相,是要他来和我讨论军国大事的。任用郎吏这样的小事,也用得着和我商量吗?”

只抓大事,不问小节。李隆基这话真是说得酷极了、帅极了、大气磅礴极了。他不愧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一个天生的皇帝。

而高力士也确实是个厚道人,宰相和皇帝闹了误会,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煽风点火、瞧热闹不嫌事儿大,而是惦记着帮忙化解,后来一次去政事堂传旨,就借着机会把皇帝的话转述给了姚崇。

老姚同志啊,以后有些小事儿自己看着办就行了,陛下信得过你。

姚崇听罢,这才如释重负,转忧为喜,从此乐呵呵地继续投入到了唐朝发展的国家大计之中。

不久之后,中央官职批量改了名字,中书省改为了紫微省,首席宰相中书令也改为了紫微令,而担任这一职务的人,正是姚崇。

这一天终于来了,张说的首席宰相位置被取代了。

那些和李隆基共同开创开元盛世的宰相们之一:姚崇

姚崇

这个永昌元年制科的状元,连二张都没有把他吓倒的大才子第一次感到了惊慌。为了阻止姚崇入朝取代自己,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做出了种种努力,却终究还是没有阻挡。他实在不确定这个人会用什么方式对待自己。

当然姚崇这人的品德操守是有底线的,总不至于下个黑手,整得你家破人亡,但无论如何,得罪这么一个能人都是不会好过的。

苦思冥想之后,在一个下班后的傍晚,张说悄悄来到了岐王李隆范的府上。此人是李隆基的四弟,也是跟皇帝关系最铁的弟弟。他十分爱好文学艺术,跟许多文艺界的名流大腕都有来往,杜甫有一首诗叫做《江南逢李龟年》,其中“岐王宅里寻常见”里的岐王指的就是他。

张说身为当时的大才子、一代文宗,跟李隆范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关系还算不错。皇帝不待见自己,偏爱姚崇,那就来走走岐王的门路吧,有他罩着,想来姚崇也不敢对自己怎么样。然而张说这人也实在是神经大条不细心,去就去吧,还偏要坐公车(密乘车入王家)。

这一去,就被人发现了。

某天早上,姚崇一如往常来到皇帝的便殿里奏事。结束之后,他一瘸一拐地落在了群臣后边。

李隆基见状,赶忙喊住了他,十分关切地问道:

“你的脚是怎么回事?病了吗?”

姚崇停下脚步,摆出一副忧愁的面孔,突然叹了口气。

“陛下,我并非是脚有病,而是心有病啊。”(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

听出姚崇话里有话,李隆基赶紧把左右屏退,非常严肃地问道。

“你有什么心病?”

姚崇这才缓缓答道:

“岐王是陛下心爱的弟弟,张说是当朝的宰相。但是我不久前却发现,张说曾秘密地乘车去岐王家里,我担心岐王被张说所误,所以心中很是担忧。”

听到姚崇这些话,李隆基的脸当时就沉下来了。

张说到岐王的家里到底做了什么?应该也没什么大事,无非就是求保护、求关照之类的,反正总不至于谋朝篡位,搞颠覆活动。但是宰相结交亲王,本身就是一件犯忌讳的事情,定性一个拉帮结派是跑不了的。李隆基或许对自己的弟弟和张说还比较放心,但这个口子是不可以开的,听姚崇这么一说,也感到不得不防,不然等真出了事情就晚了。

于是第二天,张说收到了自己的任职通知——相州刺史。

去往相州的路上,张说简直恨死了这个蔫儿坏的老头儿了。自己不过是去岐王家联络下感情,怎么就落了这么个下场。

但事实上,张说并没必要生气沮丧。因为相州只是他人生路上一个小小的驿站,他在这里并不会停留太久,在不久的将来,他还能够再次入朝拜相,一展平生所学,而到那时候,他将会成为一个仅次于姚崇、宋璟,在盛唐舞台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姚崇终于可以放手开展工作了,虽然他不像那些奸臣一样把整人害人当爱好,不搞斩尽杀绝,但权谋水平也是一流,只要你敢惹他,就足以打得你毫无还手之力。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首席宰相位子都是他应得的,因为在当时的朝廷里,他的才干真的无人能出其右。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李隆基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施政方式,他打破了集体宰相制的惯例,一段时间内通常只任用两个宰相,而且一个为主,一个为辅。这样的好处是宰相的权力变大了,行政效率提高了,对于收拾混乱局面很有帮助。尤其像姚崇这样有才干的人,更可以放开手脚工作。姚崇的副手叫做卢怀慎,出自河北名门范阳卢氏,本人为官清廉、性格宽厚低调,不贪功劳,不出风头,他知道自己能力不如姚崇,所以遇到大事都让姚崇做主,堪称他的最佳拍档。

十事要说,即将付诸实践。按照十事要说的大政纲要规划,姚崇做的第一件事是淘汰僧尼。

要说佛教这玩意儿吧,古代很多时候还是提倡的,毕竟就像咱历史课本上说的那样,宗教具有麻醉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作用,盖个寺庙让老百姓去烧香拜佛,总好过他们去官府闹事儿上访。

但是中宗以来,这佛寺却盖的有点多了,浪费大量钱财不说,还吸引了很多青壮年人口加入。这是因为那时当和尚是不用交税的,官府审查也不太严格,很多人找理发师傅剃个光头,就可以堂而皇之假冒和尚。

有过基层经验的姚崇对这种事儿十分了解,奏请皇帝批准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查运动,最后勒令还俗的假和尚、假尼姑,多达一万两千多人。

有地的回家种地,没地的出去打工,留个光头就想要免税资格,门儿都没有。

那些和李隆基共同开创开元盛世的宰相们之一:姚崇

姚崇做的第二件事是抑制贵戚。相对来说,这件事是他大政纲要里头最难办的,毕竟皇亲国戚不是和尚尼姑,人家本身是掌握国家权力的,跟皇帝沾亲带故,一有什么事儿就可以直接去告御状,哪怕你是宰相高官,都不敢轻易得罪。

但令姚崇没想到的是,他还没动手,有人就撞到枪口上来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撞上来的,还是两个天底下地位最尊贵的人。

某天朝会之上,姚崇在奏事的时候,突然被皇帝喊过去,表情神秘地递过来两封奏章。姚崇当时也没多想,往袖子里一揣就告退了。回去打开一看,方才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是这样啊。

因为其中牵涉到一个重量级人物——王仙童。此人是薛王李隆业(老五)的舅舅,向来做事暴虐,横行乡里,声名狼藉,因此被御史台弹劾。如果仅仅是御史台弹劾倒还好办,问题的关键在于,李隆业上书为他求情了。

这样看来,李隆基也是个甩锅高手,自己不愿意当坏人,要在弟弟面前维护一个好哥哥形象,就把黑锅送给了宰相。

对此时的姚崇来说,不处理王仙童,薛王会感激你,皇帝估计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要是处理了,就会得罪薛王,皇帝也未必会给你圆场。

让人佩服的是,姚崇经受住了考验,和卢怀慎一起查验之后,给出了处理意见:

“王仙童罪状明白清楚,御史台弹劾属实,必须依法治罪。”

有了宰相兜底,李隆基对弟弟也算有个交待了,于是迅速批示:批准。

李隆业身为李隆基的亲弟弟,处罚他的亲戚且驳回他的请求是很有示范效应的,从此之后,皇亲贵戚没人再敢犯法(由是贵戚束手)。

不久之后,李成义(老二)也在姚崇这里碰了一鼻子灰。还是在一次朝会之后,他拉着卢怀慎去找了皇帝,要求不要给申王府的录事升官。

姚崇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久前李隆基刚做了一件糊涂事,他擅自答应了申王一个请求——把他的王府录事升为参军。

申王也就是李成义,李旦的二儿子,皇帝的二哥,地位那是相当之高。他有一个手下叫闫楚,估计平时也很讨自己喜欢,于是就跟皇帝请求有空给他升官儿。说句不客气的话,李隆基这个皇位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李成义和老大李成器让出来的,要不然哪轮得到他这个老三呀。而且李成义为人也非常好,活了三十多年从来没有跟三弟要过什么,这样的事情还是头一次。最最无关紧要的是,从录事(从九品)升到参军(从七品),也就是乡长升到县长,芝麻绿豆大的官儿,真的是个小意思。

对这样微不足道的请求,李隆基也没法不答应,当场打了包票,说一定会给办妥。

但姚崇仍然拉着卢怀慎找皇帝说理去了。

陛下当初可说了啊,选拔官员,必须通过吏部才可以生效。既然您答应过我,那今天就最好别开这个口子。

李隆基听后,内心不免感到有些遗憾,但转念一想,还是心平气和地表示了认可。

这件事的示范效应就更大了,因为大家都看见了,连李成义这样地位尊贵的人都要不来一个王府参军这样的小官,那么反观自己,就更没必要去自讨没趣了。从此以后,朝廷之间的请托之风几乎杜绝。

李隆范、李隆业、李成义...李隆基的四个兄弟,就剩一个与世无争的李成器没有在姚崇这里吃过瘪了,宰相当到这个份儿上,堪称艺高人胆大。不惧权贵的姚崇,真的很了不起。

转天的早朝之后,李隆基单独召见了姚崇。

几番例行公事的交谈之后,他突然转移话题,关心起了姚崇的家庭问题,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话。

“听说你有几个儿子,他们品行如何?现任何职啊?”

细细品味起来,这句明知故问的话中其实暗藏杀机。按李隆基的猜测,东都选官刚刚结束,姚崇应该还不知道那里发生的事情。再者他做到这么高的位置也不容易,即使知道儿子们品行不端,在皇帝面前也会竭力给他们遮掩。

可是假如他真这样回答的话,他的人品和政治操守就非常值得怀疑了,那么这样,他是否可以继续担任首席宰相也将会成为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关乎着姚崇的政治生命。

然而姚崇的心机之深却远远超过了李隆基的想象。此前都是李隆基先行揣摩到别人的心思,现在他的心思却一下被姚崇猜到了。

姚崇稍加思索,应声答道:

“我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都在东都任职。他们俩的品行都不太好,行为也有不检点的地方。”

品行不太好?他居然会这样回答?李隆基双手撑住桌案,目不转睛盯住了姚崇。

在皇帝肃杀眼神的逼视下,姚崇继续从容说道:

“最近这段时间,魏知古在东都主持选官,据我猜测,他俩想必有事请托过他,只不过对这件事,我还没有来得及询问。”

这番回答更是大大出乎李隆基的预料,他惊奇地问道:

“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姚崇看了皇帝一眼,突然笑了起来。

“魏知古担任小吏的时候,我曾经提拔过他。我两个儿子不懂事,一定以为他会报答我,所以才敢去冒犯他。如今陛下突然问起我两个儿子的事,所以我就猜测,想必是魏知古那里遇到了什么事情。”

听完这一番话,李隆基对姚崇和魏知古的态度来了一个大转弯。他觉得姚崇这个人胸怀坦荡、正直无私,而魏知古反倒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了。于是当场表态,要罢免魏知古的官位。

姚崇坚决请求,千万不要罢免魏知古,我儿子确实有不对的地方,这事儿不能怪人家打报告。如果陛下罢免了他,天下人一定会认为陛下偏袒我,传出去太不好听。

李隆基沉吟良久之后,答应了姚崇。但是魏知古忘恩负义的形象已经在他脑海中牢牢定格,再也无法扭转了。不久之后,还是把魏知古改为了六部里排名最末尾的工部尚书(吏户礼兵刑工)。

我想,魏知古悻悻前去上任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心有不甘,又莫名其妙吧。

开元时代混官场,没事千万不要惹姚崇。

那些和李隆基共同开创开元盛世的宰相们之一:姚崇

姚崇

后来在经过那场阻力重重的人蝗大战中,姚崇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自此以后,唐朝又发生过好几次蝗灾,但是因为有了姚崇的灭蝗经验,以及建立起的一整套考核标准,竟也没有引起严重饥荒。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姚崇的灭蝗工作,当得起这一评价。

经过灭蝗工作,姚崇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被人们视若神明。不巧的是,工作结束不久,他的身体就垮了,竟然得了疟疾,一病不起。李隆基也被吓到了。因为就在几天以前,姚崇的老搭档卢怀慎已经去世了,要是姚崇再有个三长两短,一下走掉两个宰相,这朝堂不就空了吗?谁来帮我干活儿?

情急之下,李隆基做了两手准备。一面紧急把尚书左丞源乾曜调任宰相,让他分担姚崇的工作。一面对姚崇的身体健康高度重视,安排太医治疗,每天派使者探望。

源乾曜这个人我们之前提过,李隆基挑他当宰相主要是因为他长得像窦怀贞。这就意味着,他的水平还不足以与那些一流宰相相提并论。

事实如此,李隆基也确实不怎么信得过他。每当他入朝奏事,回答称旨的时候,李隆基就总是点着头说道:嗯,不错啊,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吧!

可每当他回答不称旨的时候,李隆基却也总是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摇着头责怪说:唉呀,你呀,怎么就不知道跟姚崇商量一下呢?

李隆基对姚崇的偏爱就是到了这种程度。到后来源乾曜也被搞得很被动,功劳全归别人,过错全落自己头上,夹在中间着实郁闷,于是向皇帝建议,干脆让姚崇搬到四方馆来住吧,这样自己就不用给他当挡箭牌了。

李隆基同意了。

当时姚崇住在什么地方呢?在长安城里的一处寺院,叫做罔极寺。这地方是他租的。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姚崇这堂堂首席宰相怎么也要租房子住呢,而且还租在一个寺院里,这也太寒碜了吧?

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在唐代的长安,首都房价也是非常昂贵的,即使地位如姚崇尊贵,仅靠俸禄也很难买得起像样的宅子。他不贪污,不受贿,不搞权钱交易,可不就只能租房子嘛?这并不是为了做秀,实在是因为囊中羞涩。

当然即使住房条件不好,姚崇也是不愿意占国家便宜的,对源乾曜改善居住条件的建议,他坚决推辞。说四方馆是接待四方来使的地方,馆内藏有大量文书档案,让我一个病人住这里不合适。

然而皇帝却坚决要求他搬过来。四方馆的设立本来就是为国家服务的,我让你搬过来,也是为了国家考虑。要不是礼法不允许,我都恨不得你住到宫里来呢,你就不要再推辞啦!

就这样,姚崇抱着病体,拖家带口来到了四方馆,继续在病榻上为朝廷服务。

李隆基对姚崇是如此倚重,看起来是一刻都离不开他了。但是,每到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但是”了。事实上,李隆基和姚崇的蜜月期快要结束了。据心理学家说,男女之间的热恋期也就三个多月,姚崇都已经给李隆基干了四年宰相了,这时候结束也不算早了。

在姚崇化解魏知古给自己打报告的时候,我们曾介绍过,他有两个品行不好的儿子,仗着老爹的权力,给人请托走后门,影响十分不好,姚崇也因此被皇帝提猜疑过一次。按说他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也该加强一下对儿子的管教吧,可是此后,这俩儿子仍然我行我素,广交宾客,大收贿赂,影响十分不好。

对这一点,很多大臣的评价都不高,李隆基当然也很有意见。提醒过一次还这样,他只能认为是姚崇不愿意管,不想管。

养不教,父之过,儿子为非作歹,你个当父亲的怎会没责任?

当然了,儿子是儿子,父亲是父亲,说白了这也只是一个次要因素,真正导致他下台的其实是另一件事。

紫微省(中书省)有个小官叫赵诲,当时的职务是主书,相当于为宰相管理公文的秘书,平日深受姚崇信任。后来,赵诲不幸犯了一个错误,情节非常恶劣——他收了胡人的贿赂,给人家办事。

丢人都丢到国际友人那里去了,严重影响朝廷和工作人员形象,当然得严肃处理。而按律大唐律法,犯了这种事也有明确规定——死刑。李隆基对此也是十分愤怒,干脆亲自当起了法官,严肃审理之后,给他定了死罪。

事情就是在这里起了变化。估计姚崇对这个秘书还比较喜欢,同时也认为自己在皇帝心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分量,得知以后,他到皇帝面前为赵诲求情,说年轻人一时糊涂,不懂事,请陛下再给他一次机会吧等等。正好这时,朝廷要按惯例赦免在押的罪犯。当着姚崇的面,李隆基倒也没说什么,大笔一挥就把这些人全部免除了死罪。

然而当姚崇看到下达的赦免罪犯诏令之后,心脏却猛然颤抖起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在极度的震惊和后怕之下,他提笔写下了一封奏表,向皇帝请求辞职。互相推辞几番过后,李隆基竟也批准了他的请求,免去首席宰相职务,改为开府仪同三司。

一切的一切就坏在那封诏令里。本来就是赦免死刑犯,那赦免就完了嘛。可谁知李隆基却别出心裁,竟然特意用朱砂笔在诏令上勾出了赵诲的名字,并在旁边写下了如下批示:

杖刑一百,流放岭南。

姚崇就是看到这些才害怕的,打狗也得看主人,打秘书也得看领导啊,为什么别人赦免就赦免,偏偏赵诲赦免之后还挨一顿修理?这摆明了就是对自己不满。

姚崇这才发现,自己的话说多了,事情做的越界了,这件事他本来就不该多嘴,不该插手。同时他也感到,自己在皇帝心目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人家也不需要跟你讲什么情面、情分。相反,他可能早就对自己不耐烦了。

姚崇是一个识趣儿的人,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贪恋权位,在政治进退问题上没有再犯错误,所以他能够急流勇退,保住了晚节。而在他辞职以后,因为角色的转变,皇帝对他的态度反而变好了。特许他五日一上朝,遇到军国大事也专门征求他的意见。后来还打算封他为太子少保,只是赶上他生病才没有接受。

李隆基这样明察秋毫的人,是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自己权威的。因为任用宰相的方式跟以前不同,一段时间内只任用两三个,他也因此确立了一个原则——专而不久。

一段时间内,我会给你绝对的权力,让你放手工作,但是对不起,你是不能干太久的。哪怕是姚崇,哪怕你做出再大的成绩都不行。因为首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手中的权力太大了。要是干上个十年八年,没准儿自己就被架空了。这正是这位英明天子绝对不能容忍的。

姚崇明明知道赵秘书犯了死罪,却仍然敢在自己面前为他求情,这已经表明他露出了专权的迹象,对这种苗头,必须要狠踩刹车,果断抛弃,绝不吝惜。

德才兼备、能力出众的姚崇就这样退下来了,但我们没必要为他感到遗憾。因为接替他职务的是另一个同样德才兼备、能力出众,而且在历史上始终与他并驾齐驱的人——宋璟。

这样看来,姚崇退居二线也不是件坏事,至少可以让大家都有个露脸的机会,开元盛世这么大的功劳,总不能让你一个人独占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