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夢——省高院在幫扶村深入開展“六大扶貧行動”見聞

晴天一碧,萬里無雲。省法院幫扶臨夏縣的兩鎮8村坐落於青山綠水之間。漫步在一條條寬闊整潔的鄉道上,往來不息的車流,盡顯脫貧後小山村的生機和繁榮。

2017年以來,省法院幹警切實將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定期不定期到幫扶村開展黨建扶貧、教育扶貧、法治扶貧、技能扶貧、消費扶貧和精神扶貧“六大扶貧行動”,托起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夢。

兩年來,工作在扶貧一線的八個幫扶工作組,切實把貧困群眾的點點滴滴掛在心上,幫著群眾想、做給群眾看、帶領群眾幹,引導群眾打破“等、靠、要”思想,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不斷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幫助當地群眾徹底甩掉物質和精神貧困的“帽子”。

圍場村

孩子有學上 家庭有希望

托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梦——省高院在帮扶村深入开展“六大扶贫行动”见闻

8.4萬元不多,但是卻可以資助56個孩子上學,力量雖弱,但卻是一份愛的傳遞。10月8日,省法院在臨夏縣刁祁鎮楊莊村舉行“助力脫貧·天平圓夢”——2019年“天平助學金”捐助儀式,56名大、中專學生和高中學生拿到了省法院給予的補助。

“我和老公都沒有念下書,所以想著只要孩子能好好學,就一定要供著讓他們上學。”11月5日,刁祁鎮圍場村村民陳鳳英在和記者聊起孩子受省法院“天平助學金”資助上學的事時這樣說。

陳鳳英和丈夫有3個孩子,大女兒今年大四即將面臨畢業,二女兒剛剛考進了臨夏州的高中,小兒子還在讀初中。由於一直在家照顧癱瘓了6年剛剛去世的老公公,陳鳳英不能外出務工,而兩年前丈夫重病手術後更是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今年二女兒考上了臨夏州的高中,家裡人都高興得很,可是兩個孩子的學費也讓我們發愁不已。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快開學的時候村裡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工作人員來通知我們去領取助學金……真的是不知該怎麼感謝好。最後,上高中的二女兒獲得了1000元的助學金,大女兒獲得了3000元的助學金,可是解了我們家的燃眉之急。”

給陳鳳英家帶去好消息的是圍場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省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鄭治帥,在他的工作日誌裡,村裡每個家庭孩子的就學情況如同記賬一般記錄得清清楚楚。

“省法院在圍場村通過開展‘控輟保學’宣傳教育、實施捐資助學等教育扶貧措施,就是為了保證適齡學生依法接受義務教育,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從而斬斷窮根。這不,陳鳳英的小兒子目前已經上初二了,等他上高中的時候就又能受‘天平助學金’的幫助了。”鄭治帥告訴記者。

圍場村的56個孩子接受“天平助學金”的資助,只是省法院近兩年來教育扶貧的一個縮影。從2018年開始,省法院共資助臨夏縣兩鎮8村大、中專學生和高中生131名,發放助學金31.3萬元。2019年,為擴大教育扶貧的覆蓋面,省法院及時調整資助政策,把兩鎮8村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高中學生全部納入資助範圍,確定需要幫扶的學生共293人,助學金規模為48.8萬元。

省法院的“天平助學金”解決了所幫扶貧困村每一名在校大、中專和高中學生及其家庭的後顧之憂及實際困難,讓他們不因貧困而失學、輟學,讓每一位受助學子的夢想如願成真。

“開展‘天平助學金’捐助活動是省法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先扶智’扶貧思想,是實施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提升貧困村和貧困家庭的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教育扶貧,幫助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進一步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消滅‘一代窮世代窮’的現象。”省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張萍這樣說。

楊莊村

矛盾全化解 鄰里更和諧

托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梦——省高院在帮扶村深入开展“六大扶贫行动”见闻

11月的刁祁鎮楊莊村已是寒風陣陣,冷冷飄起的細雨,讓早已穿上禦寒棉衣的村民瑟瑟不已。

“何書記,忙著沒?不忙的話到我屋喝個茶唄。”遠處駛來的三輪車上,駕車的馬老漢看見路旁行走的何銀,便趕忙停下來熱情地打起了招呼。

馬老漢是楊莊村的村民,何銀是省法院駐楊莊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省法院立案一庭副庭長,二人的相熟緣分緣於馬老漢兩個兒子之間的一起相鄰矛盾糾紛。

今年夏天的一天,馬老漢來到村委會,見到何銀就說“:何書記,我那兩個娃娃打架了,我傷心啊,還丟人的很。”何銀趕緊詢問起了事情的原委。原來,馬老漢有兩個兒子,老大結婚後自立為戶,老二作為弟弟與父母同住,也已成家立業。雙方宅基地毗鄰,老大屋後有一分多耕地,雙方就此耕地的權屬長期爭執並多次大打出手,鄰里皆知。對此紛爭,村委會多次調處均未成功。

何銀首先向村委會成員瞭解了紛爭的起因,後多次到雙方家中走訪,釋法析理,並與他們的父母談心聊天。經過數次協調,雙方就紛爭土地達成協議,並承諾以後再不發生矛盾糾紛。矛盾糾紛的成功調處,使倆兄弟沒有了後顧之憂,致富更有勁了。第二天,他們均外出務工了。

何銀成功化解了孩子間的矛盾糾紛後,馬老漢每次見到何銀都是滿眼感激,一個勁地想邀何銀到家裡吃頓飯以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

楊莊村是一個貧困村,少數民族比例達到了92%,村民法律意識都比較淡薄,這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一道藩籬。因此,省法院扶貧幹部利用自身懂法的優勢開展“法治扶貧”就顯得尤為重要。

何銀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以來,帶領工作隊多次在村民知情大會上講法治黨課,向村民宣傳法律知識,利用法官懂法的優勢調解10多起村民矛盾糾紛,為村民外出打工解決了後顧之憂,營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圍。

馬大與馬二(均為化名)也是親兄弟,哥哥自立為戶後,弟弟馬二便與父母同住。今年5月的一天,他們的母親,一個耄耋老人到村委會來找何銀。

原來弟弟認為其能力有限,無力贍養兩位老人,希望哥哥能夠支付贍養費。對此,何銀仍然先向村委會成員瞭解兩家的矛盾起因,得知矛盾也是常年積怨後,多次走訪兄弟兩家,擺事實,講法律,談責任,終於雙方達成了協議,兩位老人分開由兄弟二人各自贍養。

現在,二兄弟的老母親一見何銀就說:“何書記,不管有啥事,只要你在我就安心了。”

今年以來,省法院在幫扶村先後開展了“法潤脫貧”“法潤鄉村”法律諮詢、宣傳活動三場次“,送法進村、模擬開庭”、普法情景劇節目演出五場次,深受基層群眾的歡迎,為進一步提升群眾的法治意識,營造農村良好的法治氛圍作出了積極貢獻。

今年7月,何銀被評為臨夏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脫貧攻堅戰任重道遠。”何銀說,真正讓困難群眾切實享受到近在身邊的公共法律服務,把法治理念灌輸到老鄉心中,讓法治春風盪漾在田間地頭,只要勇挑重擔,不怕苦、不怕累,與貧困群眾一道齊心協力,眾志成城,脫貧攻堅任務就一定能夠如期完成。

多麻村

巧手裁新衣 婦女更嬌美

托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梦——省高院在帮扶村深入开展“六大扶贫行动”见闻

“在家門口就業有活幹,掙錢顧家兩不誤。”11月4日,在刁祁鎮多麻村的“扶貧車間”服裝加工生產線上,婦女們話語中充滿了幸福感,巧手翻飛間,一件件民族服裝便“新鮮出爐”,打包銷往海外。

多麻村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界,海拔從3000多米到2000多米,落差較大。長期以來由於村裡缺乏產業,全村269戶群眾中有180戶建檔立卡戶,貧困發生率一度達到66.91%,屬於深度貧困村。

如何實現貧困群眾脫貧“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掉隊”的目標,來完成整村脫貧工作任務呢?

“我們與村‘兩委’班子一道研究發現,貧困戶缺資金,更缺的是致富點子和門路。”省法院審監一庭副庭長周山暉是多麻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在他看來,壯大村集體經濟,以村集體經濟產業為龍頭來輻射、帶動全村農戶讓貧困戶足不出戶,穩定增收,才是一條能夠讓群眾徹底擺脫貧困的可行且有效的路子。

就這樣,工作隊與包村的臨夏縣政協領導商談後,由臨夏縣政協負責牽針引線引進外省企業家在多麻村投資建廠,村裡負責發動群眾、員工招募和提供建廠場所,臨夏縣扶貧辦通過東西協作項目無償提供縫紉設備作為村合作社集體財產投資入股,在大傢伙的齊心協力之下,在今年5月,一座佔地約460平方米的“多麻村扶貧車間”服裝加工廠拔地而起。投入裁剪、縫紉、燙熨設備42臺,主要從事民族鞋帽、長袍、配飾等民族服飾的加工生產。這間服裝加工廠的投運,使得包括朱婷婷在內的45名多麻村及附近楊莊、多支巴等村的婦女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夢想。

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王月兒是刁祁鎮多麻村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讓她無法外出務工,自從到服裝加工廠上班,王月兒覺得自己從一個大字不識的家庭婦女,變成了一個可以按時按點上下班的產業工人,不僅學會了認字寫字,甚至還學會了簡單的電腦操作,對於這份工作她覺得自豪極了“。我現在已經可以給孩子的作業簽字了,孩子開心,我也開心。”她靦腆地笑著說。

“咱們這個扶貧車間實行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經過幾個月的試運營,每月每名員工都能獲得1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穩定收入,初步實現了以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工作目標。目前車間裡的訂單主要是來自福建省廈門市,也有國外的訂單哦。這不,這一批6000件民族服裝的訂單就來自中東地區。”周山暉笑著說道:“咱們這個扶貧車間還讓農村留守婦女及年輕女子既能就近工作、照顧家庭,又提高了家庭地位,可謂是促進了社會、家庭的和睦和諧發展。雖然在扶貧車間的前期各項籌備、建設推進工作中大家都非常辛苦,但一進入車間,看到大家臉上洋溢的笑容,我們辛苦一點又算得了什麼呢?”

老虎山村

勞動有幹勁 日子更紅火

托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梦——省高院在帮扶村深入开展“六大扶贫行动”见闻

初冬的老虎山村一反農閒的靜逸,到處都洋溢著熱熱鬧鬧的忙碌景象 。在老虎山村村委會的院子裡,村民正忙著往車上裝今年收上來的黃芪;院子外,農婦不停地篩撿著正在晾曬等待打包的黃芪。53歲的郭尕全和64歲的郭忠智在一邊談論著目前黃芪的市場收購價,一邊算著今年村上黃芪的總收成,不由得相互看著笑了起來。

郭尕全是尹集鎮老虎山村的黨支部書記,而郭忠智則是老虎山村黃芪合作社種植、銷售負責人。

老虎山村地處臨夏縣尹集鎮南部平均海拔2250米左右的高山地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僅1.1畝,主要是山旱地。曾經的老虎山村人常年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15個社584戶268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達438戶1960人。兩年來,省法院通過一系列精準扶貧舉措,老虎山村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產生了可喜變化。

省法院駐村幫扶工作隊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黨建+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村黨支部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帶頭,積極引導當地群眾進行農業種植產業結構調整,流轉土地101畝用於集中種植黃芪,以引領示範的形式改善農業種植結構,共吸納參與農戶 63 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 48 戶。同時,省法院還積極協調籌措資金30餘萬元,動員群眾開展啤特果經濟林種植,共選定土地260餘畝,吸納參與農戶 74 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 61 戶。在省法院和縣上的幫扶下,村民從原來只種玉米、油菜、小麥等“靠天吃飯”,到現在開始栽種啤特果、黃芪等,傳統種植思想的巨大變化,讓村民口袋裡的“真金白銀”明顯增加,村裡鄉親的歡聲笑語也多了起來。

“截至2018年底,老虎山村全村累計脫貧301戶1392 人 ,未脫貧138戶580 人 ,貧 困 發 生 率 為23.94%。經過2019年大家的努力,今年全村計劃預脫貧134戶559人,力爭將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以下,從而實現整村脫貧的目標。”省法院辦公室機要科科長呂繼榮是老虎山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他告訴記者:“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徹底解決老虎山村的貧困問題,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如期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2018年10月,我獲得了一個能記一輩子的榮譽證書——2018 年度脫貧光榮戶。”說 起脫貧致富 ,郭忠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起了自己的致富經:“以前搞養殖,感覺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就沒掙下幾個錢。2018 年通過駐村幫扶工作隊,我利用縣上的產業扶持資金擴大了 養殖規模,使得育肥豬數量增加到了40 頭,當年就出欄了25 頭,每頭毛收入2500餘元。今年已經出欄了15頭,每頭的純收入能達到1500元左右,前幾天圈裡的母豬又下了11頭小豬仔。今年3月,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動員下,我又入股了合作社成了種植、銷售負責人之一,目前預估每畝純收入能達1000元左右。村裡的啤特果經濟林我也入了股……我家以前住的土坯房也變成了擁有獨立衛生間、水暖炕、硬化地面的新房子……這樣越過越紅火的日子,能不讓我感謝駐村幫扶工作隊,能不讓我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嗎?”說到這裡,郭忠智的聲音頓時提高了幾分。

初冬暖陽之下,格外乾淨整潔的大院子裡郭忠智的老伴正摘著下午要炒的小白菜,聽見郭忠智突然提高的聲音後,不由得抿起嘴角笑了。院子裡,郭忠智忙裡偷閒侍弄的菊花、一品紅等花花草草,則靜靜地美麗綻放著。

新發村、大溝村

家園更美麗 笑容更甜蜜

托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梦——省高院在帮扶村深入开展“六大扶贫行动”见闻

在臨夏縣尹集鎮新發村有一支平均年齡將近70歲的老黨員合唱團,每逢集慶節點,老黨員們都會拿出自家的樂器來到人員聚集的廣場、村頭,為當地的老百姓送上一曲曲膾炙人口的經典紅歌。

“一謝共產黨,翻身把你想,以前我們做牛馬,現在人人把家當;二謝共產黨,以前忍飢又捱餓,現在溫飽奔小康……”這首老黨員們自己作詞編曲的《十謝共產黨》是每次演出的壓軸曲目,它承載了老黨員們對黨的夙願、追求與情懷,用一種簡單而快樂的形式釋放著正能量,贏得了當地群眾的青睞。

“每次演出這首歌,不光我們臺上的演員興奮,臺下的老百姓也很興奮,有的人聽的次數多了,會跟著我們一起唱。”81歲的老黨員、老支書裴殿魁這樣介紹說。

“精神扶貧”是省法院在幫扶村開展的“六大扶貧行動”之一,目的是激發貧困群眾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的內生動力,營造“脫貧光榮”的良好氛圍,培育良好的鄉風民風。

據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省法院賠償辦幹部楊軍介紹,今年初,工作隊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調,大多數村民脫貧致富精神動力不足。為此,駐村工作隊深入挖掘當地文化特色,幫助村裡成立了以老黨員為主的太子山文藝隊,積極向省法院爭取2000 元啟動資金,向甘肅雷奇律師事務所爭取5000元購置了演出服裝、器材,協調有關公司捐贈了專業戶外音箱、麥克風,為文藝隊“搭臺唱戲”。

“文藝隊目前共有隊員18人,平均年齡將近70歲,我們結合身邊人、身邊事,以快板書、小調、樂器演奏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惠農富農政策。”擔任文藝隊隊長的裴殿魁如是說。

今年7月1日,文藝隊正式組建成立並進行了首場演出,《十謝共產黨》《社會主義好》等精彩節目贏得了廣大村民的共鳴和讚許。此後又連續演出了3場,每場都吸引200多名群眾觀看。

“通過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裡賭博、酗酒的明顯減少了,鄰里關係和諧了。”楊軍笑著說,通過開展“精神扶貧”行動,工作隊的目標是讓老百姓“生活富起來、精神樂起來、環境美起來”。

在刁祁鎮大溝村一些村民家的大門上,懸掛著一塊“美麗庭院示範戶”的牌子,落款為“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這是省法院駐村工作隊開展“精神扶貧”的又一舉措。

駐大溝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省法院刑一庭幹部王海鋒介紹,大溝村目前已選樹了 10 戶示範戶,這些示範戶都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思想覺悟高,環保意識強,具有較強的示範性和帶動性。

在“美麗庭院示範戶”的引領下,大溝村村容村貌乾淨整潔,通村道路寬敞乾淨,農戶庭院鳥語花香,綠樹掩映下的整個村莊“家在林中,人在畫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幅美麗的“大溝山居圖”。

卡家灘村、大灘村

腰包鼓起來 山鄉奔小康

托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梦——省高院在帮扶村深入开展“六大扶贫行动”见闻

“我年齡大了沒辦法外出務工,現在政策好,靠我一個人就在家門口乾幹農活,一年的收入近萬元,年底還可以拿到分紅,這日子真的是越過越紅火,越過越舒心啊!”今年70歲的尹集鎮卡家灘村婦女朱濤安喜氣洋洋地說。

在談到生活的變化時,這位普通農村婦女難掩興奮之情,她向記者講述了今年9月28日發生在卡家灘村的一幕幕。當天,在村委會舉行的卡家灘村農民專業合作社高原夏菜分紅大會上,包括她在內的村民共領取了土地入股分紅10.3萬元、種菜務工工資20餘萬元。

尹集鎮卡家灘村、大灘村為相鄰村,地處太子山山麓,平均海拔達到了2100米,長期以來,村民靠天吃飯,生活貧困,兩村也成為了當地的深度貧困村。精準扶貧開展後,按照省法院的統一部署,由蘭州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和甘肅省林區中級法院對大灘村、卡家灘村進行幫扶。駐村幫扶工作隊根據當地地形地貌和氣候特點的實際情況,在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和尹集鎮黨委、鎮政府一起決定在兩村發展特色產業,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具體而言,就是“山坡栽種啤特果樹、川裡種植高原夏菜”的產業扶貧之路。憑藉土地肥沃無汙染、日照充足水源充沛的特點,兩村一同打造了尹集鎮高原夏菜種植基地,按照“黨建+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黨建扶貧”發展模式,引進專業的農業公司,大力發展高原夏菜產業,促進脫貧攻堅。

據瞭解,今年,高原夏菜種植基地引導兩村的184戶農戶入股土地530餘畝,主要種植長壽仁豌豆、荷蘭豆等適宜高原氣候的高經濟價值蔬菜,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以及吸納務工的方式帶動農戶增收。土地入股的農戶,每年可獲得最低500元/畝的保底分紅;吸納150名土地流轉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基地務工,月工資收入2000餘元。

村民朱濤安家的3畝多土地進行了入股,她又在種植基地務工了4個多月,參與了施肥、鋤草、收菜等各個種植環節,留守在家裡的老兩口今年純收入達到了1萬多元,是他們以前收入的三四倍。

為扶持發展高原夏菜產業,方便村民務工,林區中院還為高原夏菜基地投資10.8萬元購買了一輛運輸蔬菜貨櫃車和一架噴灑農藥的無人機。

“高原夏菜種植基地的蔬菜因品質好,目前已遠銷廣東、福建等地,成為當地村民增收的新亮點、新起點。”蘭鐵中院幹警、駐大灘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趙華民說,今年蔬菜種植成功了,明年還將繼續擴大種植達到上千畝的規模,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村級產業,帶動當地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在建設高原夏菜種植基地的同時,兩村還確定了在山坡集中連片栽植啤特果、發展林果產業的發展規劃。今年,駐村幫扶工作隊積極作為,加強與鐵路中院、林區中院的彙報聯繫,法院幹警協同鎮村幹部奮戰半月,共栽植啤特果405畝16500餘株,投資62.5萬元,帶動2個村138戶群眾持續增收。

據趙華民介紹,栽植的啤特果掛果後將由村產業扶持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收益向農戶直接進行分紅,按照最低市場價每株可年收入50元計算,畝均年收入達1650元。

“啤特果產業將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綠色銀行’,為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奠定基礎。”趙華民信心滿滿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