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銀杏下,這家開發商用一種“關懷”震撼貴陽人

烏桕銀杏下,這家開發商用一種“關懷”震撼貴陽人

​No.

01

在現代城市規劃裡,存在一種聲音:

“所有城市道路必須設置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將把更多的路權給自行車、行人和公共交通”。

說的就是“城市慢行系統”,從“人”的角度來講,這樣的規劃是出於一種人文關懷

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漫步老城區,人車混行摩肩擦踵的時候,塵埃撲面而來、褲腿沾滿泥水的時候,才會發覺新區的城市規劃多麼舒服。

烏桕銀杏下,這家開發商用一種“關懷”震撼貴陽人

貴陽市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總體規劃

我常想,我們的城市裡,如此密集的水泥森林是否會因為設計者的思量而透進更多的清風和陽光。

城市自豪不應該只來自於適合拍照的摩天大樓,一棟棟新建的住宅才是一座城市的主要載體,我們需要來自建築的溫情。

No.

02

想起自己在廈門生活的日子,初春的四月沒有一天出過門。原因很簡單,密集而躁動的雨近乎下滿了30天。

回到貴陽後,發現這樣的天氣有過之無不及。有個數據顯示:貴陽一年有200天以上時間都在下雨。



陰雨綿綿、天氣陰霾,地面溼漉漉的,落腳都不方便,人自然是沒有出門的慾望。

索性200天都在家裡待著發黴?自然不行。

再讀到關於廈門、深圳一些沿海城市的新聞,很多地方下了地鐵,乘著扶梯浮出地面,就可以沿著風雨連廊換乘或者回家。

烏桕銀杏下,這家開發商用一種“關懷”震撼貴陽人

貴陽市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總體規劃

這樣無縫連接的風雨連廊逐漸成為了一線城市規劃裡的常態,而我每逢雨天只能穿著睡衣去車庫走走。

事實上這並不是孤單的行為,陰雨天的停車場裡,散步的、遛娃的、遛狗的鄰居,千奇百怪。

甚至還見過一位大爺踏著他的單車,一邊轉圈,一邊唱著生平最愛的戲曲,得益於車庫混響效果很好,如痴如醉。

誰又不知道車庫是危險的呢,無數視野的盲區,還有積攢的汽車尾氣。

與其說我們需要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不如說我們需要一個完美的生活方式。

No.

03

回到建築本身,具體到住宅,貴陽可以做到風雨連廊連接項目棟樓及其架空層會所的實屬難見。

風雨連廊,從技術上聽起來沒什麼難度,其實花費是不少的。

決定做不做是一回事,如果做了投入不夠,呈現出來的效果一般,後期維護不利,適得其反,不如捨棄。

一旦搭建了這樣的社區慢行系統,這個住宅自然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全天候的活力小區,不受氣候、時間的干擾和影響。

烏桕銀杏下,這家開發商用一種“關懷”震撼貴陽人

雲著風雨連廊(示意圖)

慢行系統的初衷便是為了增強建築之間的連通性,帶來穩定的人流。而運用到住宅之中,更是喚醒了社區的生命活力。

要知道,一線城市很多精緻、高端的項目正是這樣的格局,項目自身體量並不大,但是一定會配置風雨連廊。

就像勞斯萊斯的雨傘,不管它是用於避暑遮雨,還是用於防止外界在主人下車間歇被拍照,不管你認為它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這就是標配。

大多數人可能對其體驗度不高,沒有機會罷了,但這確實是高端住宅的標配啊。

No.

04

以前的古建築,遠方的寺廟、山頂的樓閣、江南的亭臺,它們都有連廊的設計、和屋簷相接。這不僅僅是建築物的延伸,而是功能的完整表達。

烏桕銀杏下,這家開發商用一種“關懷”震撼貴陽人

雲著風雨連廊(示意圖)

雲著佔據中央的便是風雨連廊,長度500多米,連廊又由迴廊和連廊兩部分構成,讓園區的景觀和會所以一種更舒服的狀態存在。

連廊的主要材料採用深咖色的鋁板質感醇厚,沉穩大氣。而連廊的裡面有樹有草,連廊兩邊則是8個庭院,它們以不同的植物為主題:

烏桕庭、黃連木庭、紅楓庭、桂花庭、銀杏庭、玉蘭庭、梧桐庭、櫻桃庭。

每個季節每個月份都會專屬的美景,其他人四月忙著跑去畢節看十里杜鵑,十月忙著跑去花溪看黃金大道。

而作為雲著的女業主,只需要略施粉黛,沿著中庭的風雨連廊便可以看盡早鶯暖樹、秋色連波。



朋友圈九宮格美照的打卡地點出現最多的,怕也是自家樓下了。

走出會所便是連廊,連廊上便可以欣賞潺潺流水和銀杏飄黃。走出連廊便是會所,會所裡便可以喝茶小憩和享用私宴。

烏桕銀杏下,這家開發商用一種“關懷”震撼貴陽人

雲著風雨連廊(示意圖)

一位外地高端項目業主這樣感嘆到:

搬了新家,才知道生活可以這樣子,下雨天不用撐傘,驕陽下不用躲避,各種愛好活動都被調動起來,每天可以做的事情突然多了起來,生活滿滿當當。

No.

05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風雨連廊成為了雲著的第三客廳。除了避暑和遮雨,生活的豐富度堪比一座高端購物中心。

這種完整生活場景搭建的底層邏輯還是源自於項目方對品質的把控。

就像前文一直闡述的城市規劃和生活習慣,這種理念再往前溯源可以看到新加坡或者香港。

以雲著為開端,假使貴陽的住宅項目都開始研究“生活”、學會“關懷”,我們的貴陽是否也有機會被稱為“花園城市”呢?


-End-

本微信公眾號正文及答覆等全部內容僅為公眾號運營者對相關問題的個人分析,旨在傳達觀點,交流意見,不作為指導、引導您進行相關投資、買賣的依據或風險擔保。文中數據僅供參考,請以實際瞭解為準。

“樓市有風險,買賣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