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產業鏈產融結合將成趨勢

□本報記者 馬爽

11月18日由北京市蛋品加工銷售行業協會主辦,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特別支持的首屆中國雞蛋產業大會暨第四屆中國蛋品流通大會在山東青島召開。業內人士表示,雞蛋產業鏈具有價格波動大、蛋雞生產週期長、雞蛋存儲時間短等特性,這使產業鏈企業面臨採購成本上升、庫存銷售利潤下滑、資金週轉不暢等風險,企業有風險管理的訴求,但目前企業仍以傳統模式應對為主,未來融入期貨應用,加強產融結合是必然趨勢。

期貨助企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浙江熱聯中邦總經理勞洪波介紹,我國雞蛋產業鏈包括上游的玉米和豆粕等飼料生產、蛋雞孵化、蛋雞養殖、雞蛋流通以及下游的蛋品加工等環節,每個環節由於各自競爭形勢和在產業鏈中市場力量的強弱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收益水平。

“期貨可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不確定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企業管理價格風險的重要工具。”勞洪波指出,與現貨相比,期貨具有保證金交易、標準化合約、流動性好、參與者範圍廣等特點,可以在企業採購未來原料或者銷售未來產成品時提供價格指導,企業也可以藉助期貨工具開展基差定價、浮動定價等多種定價模式。

在勞洪波看來,2012年以後,隨著期現結合廣泛推廣和風險管理理念提升,中國期貨市場進入發展中的“產業時代”,產業企業參與度越來越高。“企業可以通過期貨市場優化採購和銷售管理、控制價格風險、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管理庫存、鎖定生產利潤。”他說。

“雞蛋貿易商和下游加工商都有節前備貨的習慣,而雞蛋又不耐存儲,可逢著蛋價跌至年內低點,通過雞蛋期貨進行買入套期保值操作,提前建立虛擬庫存,鎖定採購成本。如果雞蛋貿易商節前囤貨而未及時售完,擔心節後價格下跌,可以對雞蛋期貨進行賣出套期保值操作,提前鎖定銷售利潤。”勞洪波舉例說。

解決雞蛋養殖戶後顧之憂

近年來,“保險+期貨”成為期貨服務實體經濟的典型模式之一。首創京都期貨有限公司機構業務總部總經理李永生以首創京都期貨開展的項目為例,對“保險+期貨”模式進行了介紹。

首創京都期貨通過專業扶貧方式在河南蘭考縣開展了雞蛋“保險+期貨”創新試點,支持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和“精準扶貧”工作。2019年上半年保障了176.4噸雞蛋,共進行了兩筆賠付,合計賠付約13萬元,相當於提升雞蛋銷售價格364元/噸。此外,項目還引入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蘭考支行,由於有了雞蛋價格保險,銀行對此次“保險+期貨”的試點單位蘭考春暉專業養殖合作社批量授信200萬元。

李永生認為,“保險+期貨”解決了雞蛋養殖戶和生產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後顧之憂,而獲得信貸機構授信也進一步體現了“保險+期貨”的保障意義。

在開展“保險+期貨”項目的過程中,李永生髮現,廣大雞蛋養殖戶和生產企業對期貨工具的瞭解不夠深入,目前雞蛋產業鏈產融結合還面臨一些問題,包括期貨及場外期權的保價服務有待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產業不夠完整、貿易與交易的價格分析維度不充分、配套服務不夠深入等。

勞洪波也表示,實體企業對期貨工具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因此在參與期貨市場時需要做好準備工作。一是制度設計,企業參與期貨市場不是隨心所欲的投機性參與,而是有明確目的的參與;二是明確流程,參與期貨市場需要一套完整的研究、決策和執行流程,才能保證達到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目的;三是合適的人才,這是保障企業達到參與期貨市場目的的重要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