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去年我帶的班上有一個學生,籃球打得非常好,是學校籃球隊的隊員,每天課餘時間就去打球。就是不愛學習,用他的話說,看見書就頭疼。

是不是有的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

天生就是與生俱來的意思。有無學習能力是不是與生俱來的呢?

下面依據生物學原理從先天遺傳與後天教育兩個方面來分析孩子喜歡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的根源。

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01 孩子在起跑線上輸掉的是什麼?

現在流行一句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有沒有仔細想過,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是什麼呢?

現象一:現在許多小孩都是從幼兒園才開始學拼音,認數字,應該是同一起跑線了。可是等到孩子上中學,成績差距卻非常明顯。

還有,許多孩子在小學時都是同樣的優秀,門門功課都在95分以上。可是到了中學,有的孩子卻慢慢不優秀了,而有的孩子仍然優秀。

從這個現象,我們是不是可以反過來看,提前起跑的效果或許並沒有那麼顯著。提前起跑也許只不過是家長單方面的焦慮而已。

現象二:網上經常曝出某某名人的孩子,從小就參加了各種培訓:鋼琴、游泳、繪畫、英語、編程等等。於是得出結論:他們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把普通人的孩子遠遠甩在了後面。

可是,這些孩子上了中學後真的比其他孩子優秀嗎?或者這些孩子成年後,如果不依靠父母的人脈、資源等,他們真的比同齡人成就更高嗎?

所以,提前教育如果只是教給孩子知識、技能,似乎並不能幫助孩子以後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那麼,決定孩子學習成績差異的究竟是什麼呢?這是不是說明不同的孩子天生就存在學習能力的差異呢?

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02 父母早期的教育才是導致孩子學習能力差異的根源

生物學原理揭示:生物的所有特徵都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英國著名心理學、遺傳學家羅伯特·普羅明(Robert Plomin)在《Blueprint》(藍圖)一書中說:性格特徵的根源,不在於父母在你童年時期如何對待你,而是取決於我們從父母身上繼承來的基因。成績差異60%是由基因影響的,環境影響佔次要部分。

普羅明的結論有些抽象和想象的成分,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現象與他的結論矛盾。比如,一對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一個從小就放羊,不讀書,另一個從小給予良好的教育,最後的結果將會絕然不同。但普羅明堅持認為那是影響了基因表達的產物。表面上是環境影響,也可能是受到基因影響而產生的”。普羅明將其稱為“後天培養的先天特性(nature of nurture)”。

由於現在的基因學研究才剛剛開始,還非常淺陋,沒有辦法從基因水平上證明普羅明的結論是對還是錯。普羅明的調查顯示的誤差範圍也非常大。因此,普羅明的結論只能當作一種假說。

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反對普羅明的理論的,如美國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Oliver James)就認為“堅持用基因科學視角研究問題是沒有希望的”。

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二、研究表明過去五萬年以來,人類大腦發育的基因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在最近幾個世紀,人類在認知潛能的作用下,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例如,人類發明了技術設備,建立了規範合作與競爭的機構,建立了文字符號體系和用於推理的數學符號體系等。人類卓越的學習能力使新生兒能夠適應他們所來到的世界。(《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ing potential of human beings》Elsbeth Stern)

作為一名生物老師,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基因是人類生命最底層的一個編碼系統,只是為人類學習提供了一個基礎平臺。並且基因是一個開源的系統,本身也是可以進化的。只要人類不斷地開發,基因能夠承載人類無窮的學習能力。

所以,即使基因有一些差異,導致學習能力的差異。但是,學習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環境刺激來進化發展的,而後天的進化與發展往往會超越先天基因的制約。

孩子剛出生時,是一張白紙。除了先天智力障礙兒童和天才兒童,其他孩子的智力相差並不大,即使有一點智力的差異,也不足以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出現很大差距。也即,對於正常孩子來說,學習能力的基因差異並不顯著。

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父母早期的教育。孩子成績差距懸殊的根源在於父母對孩子早期的教育的差異。

許多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常犯的錯誤就是:父母總是認為,教給孩子什麼,孩子就一定會什麼。

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父母送孩子去學鋼琴,孩子長大後也並沒有成為鋼琴家;父母送孩子去畫畫,孩子長大後也沒有成為畫家;父母給孩子報學前班,學識字、學英語,孩子長大後,成績也並沒有那麼好。

孩子學鋼琴也好,學美術也好,絕大多數不過學了一點皮毛。等到過了十級後,往往又沒繼續學了。其實,過十級也才剛達到入門的水平而已。所以,這種父母跟風的培訓,最多隻是提升一點孩子的藝術欣賞能力,對孩子的知識獲取能力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提升。

可見這種技能培訓教育並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文化知識的學習。

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本質取決於孩子的學習慾望。

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03 除了具有先天智力障礙外,所有孩子天生都是讀書的料

一、學習的本質是探索世界的慾望,所有人生來就有

根據生物學原理:生命通過感受內外環境的刺激,對環境的變化做出規律性的應答。這是生命先天就有的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這種對環境的應答能力就是最本源的學習能力。

對於人類來說,生命進化出意識後,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可以主動去感知和探索外界各種環境變化。並對這些變化加以分析和判斷,再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作出相應的反應,最後把該次反應又作為自己的知識經驗儲備到大腦中。

每一個孩子在生命誕生之初就保留有對世界的探索慾望。

人類的知識就是來源於人類對所處環境的探索與思考。因此,學習知識是人類的一種先天慾望。學習“欲”是天生存在於人的基因中的。

父母的教育就是激發孩子的這種天生本能,然後加以引導,把這種對世界的探索慾望引導到學習上來,促使孩子向世界的本源縱深探索,而不只停留在表面的好奇。

如果孩子具有了探索世界本源的慾望,就會自己主動去尋找解釋:這個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而這也正是課本知識的源頭。

如果父母不注重孩子的學習慾望的引導,只關注孩子的知識學習本身。這是本末倒置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對於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沒有學習的慾望,知識是學不進去的。強迫孩子學習也只是機械的學習,對學習本身沒有任何的幫助。為什麼一個簡單的知識,老師講了多遍孩子還不會?為什麼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補課,孩子的成績依然沒有好轉?因為孩子沒有學習的慾望。老師的講課、機構的培訓都只是授人以魚,或者授人以漁。但孩子不接受,就不起任何作用。“魚”與“漁”必須在孩子心中有“欲”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效應。

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04 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慾望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教無定法”,也即具體的教育手段,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我遺傳特徵,需要父母採用不同的引導策略。

“貴在得法”,是指要尋找適應孩子的教育策略。只要這種策略能促進孩子內心的學習慾望就是有效的方法。

但這並不是說,教育就是雜亂的、碰運氣的。

“教學有法”,教育有自身內在的規律。所有具體的教育手段必須在教育規律的框架內實施。跳出了教育規律的框架去講教育,就不再是教育。

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一、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這是所有良好教育的前提。

父母應該放下長輩的姿態,讓孩子願意親近父母,孩子才願意聽父母的話。如果父母對孩子是疏遠的,只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工具。那麼,孩子就不會接受父母的教育。

讓孩子親近父母的基礎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我國的傳統教育理念是,過多強調孩子服從父母,學生服從老師。從生命的成長規律來看,這種教育思想是錯誤的。尊重的本質是平等,父母在人格上要把孩子當作同齡人看待。在與孩子交流時,要把自己退回到孩子的程度去思考與理解。

孩子在與父母平等交流的情況才會認同父母的觀點。

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二、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多引導孩子觀察與思考

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未來簡史》中給出了一個學習成績的公式:知識的獲取=體驗×敏感度。

許多父母認為培養孩子的興趣就是培養孩子唱歌跳舞、彈琴畫畫等;實際上這是很狹隘的看法。唱歌跳舞、彈琴畫畫作為一種體驗,只能增強孩子唱歌跳舞、彈琴畫畫的知識敏感度,並不能增強文化知識的敏感度。或者說,這些技能學習只是促進了人的學習能力的很小的一部分。

真正引人入勝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是觀察大自然,並對自然現象進行思考。這樣才能把人的思維導向深入,越來越善於思考,從而主動探索知識。

孩子們在小時候都對大自然有強烈的好奇,例如:幾乎所有孩子小時候都問過這個問題:天上的星星為什麼不掉下來呢?地下面還住了有人嗎?等等。這正是學習慾望的開端。當然也有許多科學家小時候善於觀察和思考的例子。

當孩子有好奇的慾望時,如果父母沒有好好加以引導,沒有和孩子一起想象。對孩子的問題敷衍回答或者阻止孩子問奇奇怪怪的問題,這樣就讓孩子喪失了探究的慾望。

當然,如果孩子沒有探究的慾望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觀察思考。

現在很多學生只知道背書、做題,而缺少了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能力,這是現在教育中存在的極大弊端。

實際上,課本上的知識就是來源於生活中和世界上的各種問題。

例如,這學期高二生物講必修三《穩態與環境》,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為什麼冬天冷的時候會起雞皮疙瘩?為什麼打疫苗能夠預防疾病呢?為什麼樹都是向上長呢?為什麼越大的動物數量越少?等。

有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嗎?

三、教育孩子正確的知識觀

知識不是用來考試的,考試只是檢測知識的手段。知識可以用來換取財富,但是用知識換取財富並不是學習知識的目的。現在很多父母的超前教育本質上不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只是在訓練孩子的一種技能,而目的卻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在社會上得到更多的資源。這樣會讓孩子的思維陷在一個狹隘的空間裡。

知識是用來解釋世界,進而探索世界的。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又會發現新的知識。財富不過是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後,帶來更豐富的物質的結果。追求知識帶來的結果而忽略知識本身的意義,必然導致對知識學習的膚淺,因為當人滿足於結果時就不會探索知識本身。

只有從知識本源上調動孩子的學習慾望的教育才是真正高層次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