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若只如初见9281


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只不过到辅佐康熙的时候被康熙拿下,这被皇帝抓了是不是就代表他叛变了?答案当然不是,鳌拜被治罪其实就跟多尔衮一样,擅权专政。



满清入关前两个皇帝都是小小年纪就坐上了帝位,第一个皇帝顺治在6岁就坐上了皇位,顺治能坐上皇位,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争夺皇位的幸运儿,本来小福临是没啥机会坐上皇位的,这起源于他的老爸皇太极毫无征兆的死了,白天还在处理政务,夜里突然猝死,当时皇太极才52岁,由于生前没留下遗嘱,也没交待谁来继承皇位,于是围绕着皇位该由谁继承起了一番争执。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时年35岁,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32岁,八旗各有拥护他们的人,所以这两个可以说势均力敌,而鳌拜和索尼、谭泰等八人是两黄旗的,都是忠于皇太极的人,自然都站在豪格这边,八人还在豪格府中立誓拥立豪格,“愿死生一处”,鳌拜手握重兵,是这场皇位争夺战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会场上,两方争执不下时,鳌拜等人按剑而起,跟多尔衮说必须立皇太极的儿子,除非他们死了,最后双方在剑拔弩张中各自妥协,改而推举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小福临继承皇位,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摄政王。


鳌拜因为忠于皇太极,所以在多尔衮掌权的时候一直被打压,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而自己也是军功赫赫,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长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因为在立皇帝这件事上跟多尔衮对着干,在多尔衮掌权后也没有阿附他,所以受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击。

顺治小小年纪当了皇帝,在满清历史上开启了一个幼童继承皇位的先例,由于幼童继位,使得“摄政王”可以名正言顺的存在,也成了皇权实际控制者,不过清朝在灭亡时也是幼童继位,摄政王当权,真的是“以摄政始,以摄政终”,想想也挺有意思,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满清打败李自成进入关内,入主中原后多尔衮逐步排挤了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独掌大权,随后又污陷害死了豪格,最终独揽皇权,一切排场礼仪和皇帝等同,将自己的命令直接称为“下旨”。


多尔衮对鳌拜进行过三次大的打击,鳌拜在那时候是有功没得赏,还几次革职论死,最后一次论死是在顺治七年,后改免死罚赎、降爵,这年十一月多尔衮因为狩猎摔伤医治无效而死,顺治得以亲政,鳌拜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了顺治的心腹重臣,鳌拜对顺治能够重用他也是感激涕零,尽心尽力的辅佐顺治,随侍顺治身边,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顺治因为心爱的董鄂妃病死而伤心欲绝,在董鄂妃死后几个月也跟着去了,临死前指定曾经出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又指定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


鳌拜虽然排在辅政四大臣最后一位,却最终得以专权,有几个原因,一是索尼年老多病,不想多管事,二是排第二位的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原本是多尔衮的人,在顺治要清算多尔衮的时候,苏克萨哈就跑出来告发多尔衮,因此得到顺治重用,但也让人鄙视,三是排第三的遏必隆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没啥主见,四是索尼、遏必隆和鳌拜都是两黄旗的人,关系密切,加上鳌拜军功高、资格老,最后得以擅权自重,走上专权的道路。

其实鳌拜和多尔衮一样,都没有叛变的心理,只不过人在得到权力后很少人会舍得撒手,多尔衮生前权力比鳌拜大的多,顺治在他生前无可奈何,在他死后才将他清算,掘墓毁尸,用棍子打、鞭子抽,砍掉脑袋、暴尸示众,直到乾隆时期才平反,而鳌拜比多尔衮好多了,鳌拜虽然没有叛变之心,却也是有欺君之罪,把小皇帝不放在眼里,在康熙要保护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时,鳌拜却矫旨把他们三个人都处死。


后来康熙亲政,苏克萨哈主动提出解除辅臣之任,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如果苏克萨哈解任,鳌拜也只能跟着解任,鳌拜就罗织了苏克萨哈各种罪名将他处死,并诛其族,康熙虽然亲政却还是无力保全,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康熙的皇权,在后来鳌拜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朝廷内外遍植党羽,这对皇帝当然是大忌,在康熙眼里觉得鳌拜再不除,自己就成为傀儡了,所以就设了局除掉鳌拜。

康熙年纪虽小,在孝庄皇太后的教导下深知“隐忍”的重要性,不动声色麻痹鳌拜,招了些小孩子到宫里练摔跤,鳌拜以为康熙好玩,还开心的很,等这些人练的差不多了,康熙就招鳌拜入宫,鳌拜丝毫没防备,好汉架不住人多,就这样被擒拿了。


后来鳌拜被定了30条罪状,本来是要处斩的,只不过鳌拜在康熙来看他时,脱下上衣给康熙看身上的疤痕,康熙念在他过去劳苦功高,又对皇太极和顺治忠心耿耿,对他进行宽大处理,免死禁锢,不过康熙也主要是看在鳌拜没有篡弑之迹的份上,才有此安排,所以说鳌拜叛变是不切实际,然而骄横跋扈结党营私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在哪个朝代都是死罪,鳌拜能够保留一条性命,也算是康熙的仁慈了!


挚滗画畫紅尘


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 鳌拜,毫无疑问,是清朝战功赫赫的一位将军。被称为是“满洲第一勇士”,并且凭借着真正的战功封公爵。

可以说,鳌拜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励志小说。

但是,鳌拜真的叛变了吗?

没有,鳌拜一直对清朝忠心耿耿啊!

  • 鳌拜作为真正的三朝元老,并且,康熙的父亲福临,能够上位当皇帝,靠的,也全是鳌拜拼死效忠皇太极的子孙。

而且,多尔衮在战功赫赫,具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没有篡位称帝,就是因为,鳌拜全心全意地联合了一批臣子,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作对。

最终,才导致了多尔衮的妥协,并且扶立福临上位,成为了历史上的顺治帝。

  • 鳌拜,也因为得罪了多尔衮,在多尔衮扶立福临,掌权以后,遭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压。

据记载,鳌拜在当时清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曾经先后三次取得大胜,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多尔衮却先后三次给鳌拜找茬,甚至多次想置鳌拜于死地。

多亏鳌拜命大,再加上确实战功赫赫,一直熬到了多尔衮去世。

  • 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帝亲政,毫无疑问,鳌拜因为他的忠心耿耿,得到得到了顺治的敬重,加官进爵,位高权重。

并且,在顺治帝驾崩以后,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一的索尼,也是四朝元老,位高权重,但是年纪已经很大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只是名义上的老大。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属下,一直是追随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虽然立即告发多尔衮,得到了顺治帝的信任,但是,毫无疑问,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对他都是仇视的。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三的遏必隆,虽然也是出生名门,但是没有真正拿的出手的战绩,而且,他和鳌拜都是出身镶黄旗,毫无疑问是以战功赫赫的鳌拜为首,凡事都是听鳌拜的,只是一个传声筒。

  • 这就造成了,顺治帝虽然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但是,真正能够当家做主的,就是鳌拜,也就造成了鳌拜擅权的事实。

所以,在康熙亲政以后,鳌拜就成了康熙需要铲除的对象。

并且,鳌拜终于忍不住,对他深恨的多尔衮的属下,苏克撒哈下手。在苏克撒哈死后,鳌拜与康熙的矛盾彻底激化,成为了康熙心里最大的威胁。

  • 但是,鳌拜真的没有造反,一个想要造反的人,真的会放心的单身去皇宫,并且被一群小太监拿一下吗?

我是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鳌拜自始至终都没有叛变,相反,鳌拜一直都是忠于爱新觉罗家族,忠于大清王朝的。

鳌拜,是努尔哈赤开国“五大臣”之首的费英东的侄子,可谓是出身名门。

鳌拜发迹于皇太极时期,由于作战勇猛,且对于皇太极忠心耿耿,鳌拜长期担任皇太极贴身卫队的卫队长职务,在攻克皮岛、明清松锦大战,以及清军入关后追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单就鳌拜的军功来说,就连后来位列首辅大臣的索尼,都是望尘莫及的。

鳌拜除了他的军功外,最为人所认可的,便是鳌拜的气节。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鳌拜与索尼、图赖等两黄旗的高级将领结成八拜之交,共同扶保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随后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继位,坚决对抗多尔衮,进而引得了多尔衮的记恨。

多尔衮专政时期,多尔衮多次对鳌拜进行构陷和迫害,鳌拜被贬为庶民,甚至几度险些丧命,即便如此,鳌拜始终没有像多尔衮屈服。而这也引得了顺治皇帝对于鳌拜的信任与器重,最终将鳌拜委以辅政大臣的重任。

而在康熙朝时期,鳌拜非但没有想着叛乱,还为康熙朝前期的朝局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鳌拜等人有效的平定了南明小朝廷、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台湾郑氏集团余部的势力,维系了国内局势的稳定。

其次,鳌拜等人积极整饬吏治,精简官僚队伍,提升办事效率,解决了一些列顺治朝遗留的官场问题。

再次,就是鳌拜停止军事行动,大力发展生产,其中最为著名的政策有两个,一个是“湖广填四川”,另一个就是“更名田”制度的推行。

由此可见,鳌拜对于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以及大清王朝,都是忠心耿耿,并且是功勋卓著的,并没有任何的叛乱之意。

鳌拜一生之中最大的错误在于太过于贪恋权力,进而选错了方式,也选错了对手。

其实,从“四大臣共同辅政”,发展到“鳌拜专政”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位辅政大臣之中:

首辅大臣索尼年老多病,长期告假,并且他与鳌拜同属于两黄旗,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鳌拜实际上就成为了索尼的代言人。

苏克萨哈,出身于正白旗,本就与其他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再加上苏克萨哈当年在清算多尔衮时候的卖主求荣行为,更加引得大部分朝臣的不满,因而苏克萨哈遭到排挤与排斥也就成为了必然。

遏必隆,与鳌拜本就都出身于镶黄旗,再加上他有勇无谋,更是长期依附于鳌拜。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造就了鳌拜的专政。

但是鳌拜的擅权专政以及把持朝政,极大的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权,特别是在康熙皇帝已经亲政的情况下,鳌拜仍然长期把持着朝政,引得了康熙皇帝的不满。而两件事情的发生,更是直接导致了康熙皇帝下定决心要除掉鳌拜。

第一件事情,就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受到鳌拜等人的打击和迫害,毕竟,汤若望对于大清的皇室特别是康熙皇帝的能够登上皇位是有恩情的,鳌拜的此举极大的刺痛了康熙皇帝的内心。

第二件事清,就是鳌拜擅杀苏克萨哈,让康熙皇帝感受到了极大的恐慌和威慑力,因而也就此决心除掉鳌拜。

所以在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借助索额图等人的协助,终于除掉了权臣鳌拜,也除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对手,将权力收归到了自己手中。

康熙为鳌拜定下了三十条大罪,但是仍然没有杀掉鳌拜,只是将其囚禁了起来。

康熙智擒鳌拜后,当众宣读了鳌拜了三十大罪状,原本要判处其死刑,但是念在鳌拜的功劳,康熙改为终身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而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更是马上为鳌拜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重新让其家人袭承其爵位。到了乾隆朝时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鳌拜的功过是非,最终中和了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对于鳌拜的评价及封赏,重新厘定鳌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而在对于鳌拜功过是非的评价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将叛变写在鳌拜的罪名中,所以鳌拜只是专权,并没有乱政,只是自视甚高,并没有阴谋叛变。


雍亲王府


首先这个问题已经有一些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回答了,但是在这里老猫想搞事,整点不一样的出来。

在你准备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你在一个公司还是地摊的时候就跟着第一代老板混,好不容易地摊变门店,第一任老板挂了,可是他有一个儿子啊,得咧,冲着咱兄弟一起打江山的情谊,也冲着小家伙是咱看着长大的,跟咱儿子一样,我继续给你卖命。

可惜,好景不长,小家伙好不容易长大了点儿,店面也变公司了,也有了几家连锁了,可惜这家伙不务正业被情所困,连公司和老娘都不要了。咋整?不管了?开玩笑,几十年下来,这个公司就等于自己搞出来的,而且马上就要上市了,得,你不管我管!

好嘛,这不公司刚上市一切稳定,可老战友的孙子蹦出来,要干掉我这个头号功臣。这就是现实版的鳌拜,请问你怎么选?

这也就是在封建王朝,在传统时代,如果是在现代集团,你看股东会怎么选?他们是会选择一个乳臭未干充满不确定性的孩子?还是会选择一个熟悉集团一切并亲手打下大半个集团老功臣?结果不言而喻!所以说如果是在现代哪里还有康熙什么事儿啊


华山老猫


鳌拜辅佐过皇太极,顺治,康熙。

努尔哈赤起兵时,鳌拜还没有出生呢。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时,鳌拜才六岁呢。何来鳌拜辅佐努尔哈赤之说?😄



琴岛牧风


我们先来看看鳌拜的经历吧。

鳌拜是费英东的侄子,出自镶黄旗,公元1637年,鳌拜与孔有德,英郡王阿济格,尚可喜 ,耿仲明一起攻打皮岛,因为皮岛在后金的后方,是后金的一颗钉子。

鳌拜担任先锋,冲锋陷阵,终于登上了皮岛,后金军跟上,打下了皮岛,这对后金的意义很大,鳌拜是首功,被封为三等男爵,并且加赐巴图鲁(满文,即勇士)的称号。

在松锦会战里,明军是蓟辽总督与锦州守军祖大寿,明军是十三万,鳌拜再次冲锋陷阵,五战五皇,晋爵一等梅勒章京(一等男爵),明军之后大败,鳌拜后升为护军统领。

公元1643年,皇太极病死,皇太极死得比较突然,没有立太子,也没有遗诏,那么谁来继位呢?主要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而鳌拜正是豪格的有力支持者,正因为如此,多尔衮也未能继位,最终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帝。

清军入关之后,鳌拜跟英亲王队济格,追击李自成军,李自成被杀于湖北九宫山。李自成死后,鳌拜又随肃亲王豪格追击张献忠军,最后张自忠被杀于西充,鳌拜是首功。

因为鳌拜反对过多尔衮,而多尔衮是摄政皇叔父,所以鳌拜一直被多尔衮打击,官职与爵位一直在降。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他有感于鳌拜对皇太极儿子的忠心,所以对鳌拜十分器重,鳌拜也常参与朝政。

公元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八岁的康熙继位,还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表面上看,鳌拜排在第四,可是索尼怕事苏克萨哈之前支持过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又出来弹劾多尔衮,而遏必隆性格比较软弱,依附于鳌拜,也就是说,鳌拜其实权力最大。

鳌拜自恃功劳大,资格老,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费扬古一家被鳌拜所灭,鳌拜还强行换地,还将反对他的户部尚书,直隶总督,巡抚都杀死,苏克萨哈后来也被鳌拜所杀。

鳌拜并没有叛变,而是他擅权,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正如多尔衮也不把顺治帝放在眼里,最终被掘墓。而康熙最终没有杀死鳌拜,因为鳌拜确实没有造反。


历史简单说


题目中说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清朝帝王,可到康熙时就叛变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打算从两方面论述这个问题:其一我们先看鳌拜是不是忠心耿耿辅佐了三代帝王?他都具体立下了哪些功劳?其二我们看看鳌拜是不是真的叛变了?

我们先看鳌拜究竟是何许人也?鳌拜出身于满洲镶黄旗(上三旗),瓜尔佳氏,是满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功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事实上努尔哈赤时代的鳌拜并无多少功劳可言,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皇太极时代:当时皇太极踌躇满志致力于入关灭明混一天下,然而明将毛文龙却利用八旗军不善水战的特点打造了皮岛(今朝鲜椵岛)这一抗金(清)基地。别看皮岛面积不大,然而却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而不善水战的后金八旗军又拿皮岛无可奈何。正由于皮岛在后金(清)政权背后起到的牵制作用使入关灭明的计划迟迟不能启动。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而鳌拜当时就被编入阿济格旗下。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在这一作战方案中前一路其实所起的是声东击西的诱敌作用,而后一路才是真正担负作战任务。鳌拜主动请缨并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鳌拜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然而此时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间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这时鳌拜身先士卒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明军展开近身肉搏。清军主力部队随即跟进攻克了皮岛。捷报传到盛京后大喜过望的皇太极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这次论功行赏使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崇德六年(1641)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明军使用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当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将其击败。鳌拜不待军令就果断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结果再次重创明军。此战后鳌拜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松锦会战关系到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的败局几乎已注定,而清军则在此战中奠定了日后入关的基础。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此后鳌拜又追随皇太极参与了征讨蒙古察哈尔部以及东征朝鲜的战争,到了清军入关前后鳌拜已成为八旗军中位高权重炙手可热的人物。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事实上在康熙的父亲顺治继位这件事上鳌拜出力甚多。皇太极死后八旗旗主们开会讨论继承人选问题之时鳌拜与索尼、图赖等人率两黄旗官兵把崇政殿围得水泄不通。当时两个冲击皇位的强有力竞争者分别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会议刚一开始鳌拜就与索尼等人率先倡议立皇太极之子。多尔衮以诸王尚未发言为由斥责索尼、鳌拜等人目无尊上,将其喝退。随即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立多尔衮为帝。一时间多尔衮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和作为皇太极嫡系的两黄旗之间争执不下,而两红、两蓝则不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老谋深算的多尔衮虽然极力想将皇权争取到手,但考虑到外面剑拔弩张的两黄旗士兵也不敢贸然处之。多铎见多尔衮犹豫不决,于是就说:“如果你不继位,就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多尔衮立即反驳道:“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遗诏中提到过,不是只有你的名字。”多铎见遭到哥哥的反对,于是又以立年长者为由提议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礼亲王代善(事实上努尔哈赤的长子是褚英,不过这时已死,代善成为此时事实上的长子)。一向滑头的代善在此之前一直一言不发,如今见多铎提议自己才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如果睿亲王不继任的话,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位。至于我年老体衰,力难胜任。”豪格见代善提到自己,加之支持自己的两黄旗士兵就在门外,自以为胜券在握,于是故作谦虚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等重任?”没想到多尔衮竟然接过他的话头说:“既然肃亲王如此礼让,咱们更议他人。"此言一出两黄旗士兵当时就炸毛了。礼亲王代善眼看有火并的危险,于是托言身体抱恙而退出会场。随后各旗旗主纷纷离场,会场内只剩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和两黄旗官兵。多尔衮知道如不安抚一下的话还不知道这些人能闹出什么来,可又不甘心让老对手豪格继位,于是他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可以说正是鳌拜等人率两黄旗士兵向多尔衮、多铎兄弟施压才保证帝位在皇太极一系传承。清军入关后鳌拜又跟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在此过程中他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此后鳌拜又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中重创大顺军。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他率部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张献忠本人也于此役中被杀。打败大西军主力后鳌拜又继续深入,基本上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鳌拜因此被顺治皇帝视为在平定大西军的军事行动中鳌拜应居首功。

尽管鳌拜战功赫赫,然而一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鳌拜在多尔衮摄政期间不可避免受到排挤迫害:顺治元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军立下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及时奉旨班师且谎报战功而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皇帝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仗着这层关系对小皇帝有轻蔑之心,以致于私下称顺治皇帝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英亲王阿济格的情面而并未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而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乎到了被革职的地步。顺治五年(1648)二月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随同出征的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同时告发鳌拜诸人也参与了谋立肃亲王之事。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鳌拜被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顺治七年(1650)七月多尔衮患病,他通过贝子锡翰暗示顺治皇帝亲自前来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其意“请驾临幸”,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就在这年十一月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因此对鳌拜极为敬重,视其为心腹重臣。此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因旧伤复发而卧床,顺治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文皇后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则昼夜于宫中侍候,以致于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他也因此深获顺治皇帝的赞赏。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皇帝驾崩,临终前的顺治皇帝留下遗诏: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纵观鳌拜的履历可以发现:他是清王朝一位不可多得的骁将,同时一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鳌拜在康熙的父亲顺治继位一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鳌拜是有大功于康熙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鳌拜的鼎力支持,那么顺治还能否顺利登机恐怕将成为一个问题。如果连顺治都没能坐上皇位,那么就更不会有作为顺治之子的康熙什么事了。那么对皇太极和顺治忠心耿耿的鳌拜是否在康熙年间叛变了呢?其实说鳌拜叛变是缺乏依据的。事实上在康熙的所有对手之中鳌拜具有和三藩、台湾郑家、噶尔丹、沙俄完全不同的性质——鳌拜只是和康熙个人有矛盾,而从未有过对清王朝不忠的行为,鳌拜从没想过要谋朝篡位,只不过他的飞扬跋扈对皇权构成了冒犯,这才是康熙拿下鳌拜的真实原因。

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王朝,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满洲八旗贵族所组成的议政会议实际上执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其实这在游牧民族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处理国家大事,而满洲人的八王议政会议大体上与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类似。在《旧满洲档》中记录了在八王议政体系下八大旗主贝勒和众大臣对天盟誓的誓文,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政务上汗不得恣意横行。汗承天命执政。任何一位旗主贝勒若欲为恶,扰乱政务,其余七位旗主贝勒集会议之,该辱则辱之,该杀则杀之。生活道德谨严、为政勤奋公正之人,即使主国之汗出于一己私怨,欲罢黜贬降,其余七旗之人对汗可以不让步。”从这份誓文可以看出:当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对汗王的权力构成一定制约。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尔哈赤召开八王议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如下原则:一、继承努尔哈赤汗位者若不听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则八王可以更换新汗。新汗与八王齐坐,共同受国人朝拜;二、八王与新汗共同议处军国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断案、做出裁决的权力;四、八王有权授予官职,任免各旗将领。五、人口、牲畜、金银、缎帛等战利品需在八旗之间平分。由此可见这时的八旗旗主是处于王朝权力巅峰的人物。皇太极和顺治的继位都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由先皇遗命确立,而是由议政会议推举。当然汗王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八旗旗主的制约的——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后采取一系列手段强化汗王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更是仿照中原汉制称帝,这其中就暗含构建中央集权体系,改变八王议政旧俗的想法。尽管皇太极和顺治都通过引入中原王朝的制度强化君主集权的程度,但直到康熙继位之时清王朝仍没完成由八旗贵族共治模式向君主专制过渡的全过程,这一时期八旗的旗主贝勒们都具有较大的权势,这种权势实际上对渴望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康熙皇帝是一大挑战。康熙要强化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加大汉臣的权力,使汉臣在朝中具备与主张维护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分庭抗礼的实力,而鳌拜恰恰是主张维持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势力的代表性人物。鳌拜作为清朝的开国功臣对清王朝其实是高度忠诚的,不过这种忠诚并不是针对康熙个人的。用《康熙王朝》中孝庄太皇太后的话说“鳌拜就是咱们满人的一介家奴”,但这个满清王朝的家奴可不是康熙皇帝的家奴。

在鳌拜看来: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如果将大清帝国比喻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话,那么八旗贵族子弟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鳌拜则是其中较大的股东之一。事实上无论是为维护清王朝的整体利益而与明军、农民军作战或是捍卫皇太极之子的继承权都是这种心态的体现——鳌拜捍卫皇太极之子的继承权实际上是当时两黄旗官兵的一致要求。两黄旗一直由皇太极亲自统率,各级将官几乎都是皇太极一手提拔,而多尔衮对他们没什么交情可言,他们自然更愿意拥立皇太极之子:一则是报答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二则也是希望通过拥立皇太极之子以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鳌拜作为两黄旗利益的代表人物即使在入关后仍坚持捍卫两黄旗的利益,因此他大力推行圈地,在这一过程中他极力维护两黄旗的利益,这就造成他与其他各旗人士的矛盾。同时鳌拜顽固地坚持满洲旧俗,又造成他与朝中汉臣的矛盾。尤其是他那种视清朝江山为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理念是康熙所无法接受的——在康熙看来:清朝的江山就是我爱新觉罗·玄烨的,其他人都不过是朕的奴才,你鳌拜居然想从朕手中分走一部分股权,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和鳌拜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强化君权和维持满洲旧俗之间的矛盾,鳌拜从来没有任何叛逆之举,充其量就是仗着军功飞扬跋扈而已,这在鳌拜看来是合理的——既然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而自己为打下这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那么自己趾高气扬一些有什么说不去的呢?鳌拜所忠于的是清王朝的江山社稷,谋的是八旗贵族的共同利益,对康熙本人则谈不上有太多的忠心,甚至鳌拜还以开国功臣自居,视康熙为嘴上没毛的黄口小儿。然而在康熙眼中:这江山是朕的,你鳌拜身为一介家奴竟敢如此目中无人!事实上不只是康熙,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功臣居功自傲的问题高度警惕——宋太祖赵匡胤为此想出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明太祖朱元璋为此不惜大开杀戒。然而鳌拜显然对中原王朝历史上的这些例子不甚了了,深受满洲旧俗影响的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的。事实上这是两种错位的理念,事实上鳌拜代表的不只是他本人,在他身后有一大群怀有类似理念的在满洲旧俗体制下的八旗权贵既得利益者,而康熙打击鳌拜的行为其实也是在告诫这些人:时代变了,今后的时代注定将是君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所有人都必须臣服于君权之下。康熙在拿下鳌拜之后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并议定应处以革职、立斩。当时被囚禁中的鳌拜则请求觐见康熙并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据说康熙看过这些伤疤后也不禁动容。事实上康熙甚至鳌拜并无造反之心——鳌拜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维护在满洲旧俗体制之下八旗权贵的既得利益(尤其是两黄旗的优先利益),根本没对大清江山有任何不忠的行为。如果要杀鳌拜,那么显然理由是不充分的。当然有人会说君要臣死还怕找不到理由?实在找不到就编一个理由。如果康熙是一个大权在握的君主,那么自然可以这么做,然而此时的清王朝还远远不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王朝——在此之前鳌拜专擅朝政多年,而八旗权贵们此时对康熙本人普遍谈不上有多少忠心。如果康熙在此时贸然处死鳌拜无异于把自己强化君权的心思弄得人尽皆知,当然康熙的确是想借鳌拜事件敲打八旗权贵们,不过他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步把权力从八旗权贵手中收回,在自己羽翼尚未丰满之时贸然与全体八旗权贵为敌是不明智的。当然康熙可以通过重用汉臣、遵行汉制强化君权,然而要知道此事清朝入关不久,反清复明的组织仍有相当势力,朝中汉臣普遍处于观望状态,康熙要在这时公然与全体八旗权贵为敌,那么恐怕汉臣们多半会作壁上观。作为八旗权贵势力代表人物的鳌拜尽管拿下了,可要真正收回八旗权贵的权力、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况且三藩、台湾郑氏等势力也正虎视眈眈,在这样的形势下康熙对鳌拜只抓不杀其实是他与八旗权贵势力之间的一种妥协。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这个问题有点幼稚。虽然历史事实证明:一个人的野心是伴随实力的增长而逐渐凸显的。但是鳌拜“叛变”从何说起?与其说“叛变”,不如说是权力的增长阻碍了一个新生代皇帝的集权之路。鳌拜与康熙之间关系的破裂,主要反应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鳌拜的权力之路,要从他的起家史来看。


鳌拜身份显贵,战功赫赫。

鳌拜是满族镶黄旗人,姓瓜尔佳氏,其祖父索果尔是苏完部落首领,在1583年率其子费英东前来归附努尔哈赤,远在”从龙入关”之前,因此瓜分胜利果实后所获地位尊贵。鳌拜是费英东的侄子,费英东在满人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至到晚清一些瓜尔佳氏后代对自己满人身份进行认同时,也会以追溯到祖先费英东为荣。

可以说,费英东是其家族中最功勋卓著者,是努尔哈赤时期的“五大臣”之一。但鳌拜虽承荫其祖先,本身也有胆识过人之处,在皇太极时期他就屡建战功,被赐号“巴图鲁”。


崇德八年(1643),鳌拜随从贝勒呵巴泰打败了明守关将领,晋升三等昂帮章京。

明朝天启年,辽东失陷后金,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与关外宁锦一线军队形成互为犄角之势,以牵制后金兵力。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皮岛一直是插在后金政权心里的一根刺。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托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将十攻打皮岛。硕讬久攻不下,之后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在战争过程中,鳌拜拼死杀敌、英勇无畏,立下战功。

顺治三年(1646),鳌拜跟从肃亲王豪格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先锋军。可见鳌拜一身为大清朝立下赫赫战功,这是他后来成为四大辅政之首辅的资历辅助的结果。


站对位,是政治成功的重要基石。

鳌拜最终权倾朝野,与皇太极去世后,在有关帝位继承争夺战中的站位分不开。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极驾崩,由于他身前并未酌定人选,死后酿成一场关于皇位的明争暗斗。争夺皇位的几个重要人选包括了礼亲王代善、皇太极的七个儿子,以及代表两白旗的多尔衮。最终,候选人焦点落在了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身上。

皇太极生前只掌握正黄、镶黄与正蓝三旗,自然是拥立作为子嗣的豪格。而鳌拜作为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与两黄旗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

《清史稿》记载,在八月十四日这天,崇政殿上明争暗斗,形成剑拔弩张之势。鳌拜首提立皇子,之后代善发言,也提出立皇子豪格,这样豪格便作为首提的帝位继承人,占了先机。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豪格最终落选,其后这成为鳌拜与多尔衮结怨的重要因素。

福临继位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手握军政大权,开始对豪格一派打击报复。在豪格率兵征讨张献忠过程中,多尔衮以豪格随军参领谎报军功大做文章,拿鳌拜开刀,认为是鳌拜督管不力导致。之后又重提鳌拜密谋立豪格为帝一事,大逆不道,意图治鳌拜死罪。

顺治五年(1648),又有人检举鳌拜擅自调拨护军给遏必隆守门,多尔衮欲治其死罪,得顺治袒护,才捡回性命。随后11月,鳌拜被驱逐出京城,往大同驻防。


多尔衮去世,成为鳌拜命运的转折点。

亲顺治七年(1650),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病逝,福临亲政,追论多尔衮“逆谋”大罪,削爵没籍,惩治党羽。多尔衮生前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敌,迫使济尔哈朗失去摄政之权,为此怀恨在心。多尔衮死后,作为被其多次打击对象的鳌拜,成为济尔哈朗擢拔对象。

因此,在顺治皇帝亲政后,鳌拜被授为议政大臣,累进二等公,予世袭,并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傅兼太子太傅。


鳌拜掌权与八旗制度亦有关。

1661年,顺治驾崩,鳌拜与索尼(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同为四大辅政大臣,以辅佐仅六岁的康熙。鳌拜等人非为宗室,如何能执掌大权,主宰国家命运呢?

除了这几位辅政大臣的个人资历外,与八旗制度变化也有关系。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到皇太极、顺治时已不同以往,皇帝亲管“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这三旗地位尊贵,是下五旗无法与之抗衡的。

这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虽有军功,资格老,但是年事已高,常年沉珂缠身,没有什么作为(顺治十八年,苏尼辅政时已六十一岁)。遏必隆军功较少,又没什么能力,遇事软弱无能。而苏克萨哈是以背叛原主获得提升的新进之臣,根基不深,威望不高。只有鳌拜,有军功、有资格、有人脉、有资源,因此实权其实落入鳌拜之手,孝庄对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


鳌拜手握大权,是得到了孝庄太后支持。

鳌拜能走上人生最高峰,背后如果没有孝庄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济尔哈朗在给多尔衮定“谋逆”大罪后,将多尔衮母子并妻所得恩典悉数追回,并将其亲信大臣何洛会、冷僧机等人斩杀,以致被株连革职、查杀之人数不胜数。

而济尔哈朗一派则大都获得提升,如索尼被从昭陵召回,升为议政大臣。遏必隆、鳌拜苏克萨哈都被擢提为领侍卫内大臣。但济尔哈朗也不久于人世,在顺治十二年(1655)病死。此后顺治于正值二十四岁的盛年时,轰然驾崩。

顺治临死前,想立次子福全,但孝庄文皇后力主玄烨,玄烨即位一切事宜,都是孝庄的安排;而任命鳌拜等四位为辅政大臣自然也是孝庄的主意。

孝庄的安排定然有自己的打算,既饱含反对多尔衮任意所为的深意,也有方便自己幕后操纵朝政的意图。且这四个辅政大臣,无一宗室成员,不具备争夺皇权的资格。而鳌拜在辅政期间,对于朝纲大计也唯孝庄是从,并无悖逆之处。


鳌拜与康熙关系的破裂,是在康熙长大之后。

事实证明,鳌拜在康熙亲政前,并无违逆孝庄意愿的地方,孝庄支持康熙除掉鳌拜,只能从玄烨欲加强君权独裁的心理去探寻。

康熙六年,鳌拜等人奏请康熙亲政。七月初七,康熙御驾太和殿,宣布躬亲大政。七月十三日,苏克萨哈最早奏称自己“才庸识浅”,请求退让守陵。索尼前已因年迈沉珂,无保权野心。但鳌拜、遏必隆是不同想法,却乘机诬陷、举发苏克萨哈,说苏克萨哈不以皇帝亲政为喜,甚至口出悖言。其实苏克萨哈虽对康熙亲政有所不满,但只想急流勇退,没有贪位争权野心。然而鳌拜、遏必隆自个贪权,反使苏克萨哈一族遭受灭顶之灾,实属用心险恶。


可见鳌拜被擒的主要原因,是他贪恋权力,对皇权形成了威胁。

另外康熙帝亲政后,鳌拜也做了许多出格事,如康亲王杰书说他非正直之臣,私自议定朝事然后再执行。并常传唤部院启奏官会同商议,使用康熙亲政之前许多司空见惯的手法。这当然是长大后的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可以说除掉鳌拜是康熙与孝庄共同的决定,涉及到君权与相权之争。

另外,鳌拜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有人研究认为鳌拜在辅政期间延续太祖、太宗遗制,调整满汉关系,并整顿吏治,是有一定作为的。也有人认为鳌拜继承旧制,扰乱纲纪,倒行逆施,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与发展。亦有人表明,鳌拜辅政期间,残酷制造了一系列冤案,如因内大臣费扬古与鳌拜有间隙,他竟借口费扬古之子倭赫擅乘御马和用御弓射鹿,将倭赫等四名侍卫斩杀于市。


智擒鳌拜展现康熙少年胆识。

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烨召集索尼儿子,吏部右侍郎索额图入宫,谋划擒捉鳌拜之计,并组织、训练了一支能为皇帝拼死效忠的少年亲信卫队。一日,康熙单独召见鳌拜,乘其不备,将其擒拿,送入大狱,交由议政王大臣严加勘问。金庸《鹿鼎记》中对擒拿鳌拜一事描述色生动形象,成为证明圣祖康熙帝胆略过人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之后,议政王大臣拟结罪名十三条,将其革职,判处斩立决;其兄弟子侄一概获斩,家产籍没。然后康熙以仁心治天下,念及曾事太宗、世祖两朝,不忍加诛,改为拘禁。其子亦免死拘禁。不久,鳌拜即死于幽所,一代权臣就此殒命。


总之,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与当时政治环境分不开,前半生权倾朝野,然而不思变化,成为君权羁绊,当然要除之而后快。

鳌拜只是权欲熏心,至于“叛变”一词需谨慎使用。这也告诉我们,在政坛上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莫山主说青史



为啥说鳌拜是叛变了呢?

鳌拜不是叛变好吗,他并没有篡位啥的,最多就是犯了欺负未成年康熙的罪过而已。

鳌拜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根源还是在于清朝集权之下,八旗势力与皇权的对立。

大家可以看看,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其实更多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式汗国,而且努尔哈赤提倡的八旗制核心在于八家分权,所以死后都没有立下一个继承人。

像皇太极是在当时四大贝勒中脱颖而出,经过一番政治角斗才成为新皇的。

到了皇太极时代,面对努尔哈赤留下的八家分权的模式,皇太极为了集权,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成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虽然军国大事都需要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商议,来进行最终决定,看起来皇太极在执行父亲努尔哈赤的政策,其实皇太极还扩大了议政范围,一些贝子之类的也可以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稀释了八旗旗主的权力。

到了摄政王多尔衮当政时期,他是大力打压诸王,诸如架空代善,诬陷皇太极长子豪格,使其下狱而死,使诸王势力大为缩水,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开始衰落。

虽然多尔衮这个举动使诸王权力缩水,但八旗大臣的势力开始加大。顺治帝亲政以后,为了集权,开始了各种尝试,比如说重用汉臣,以对抗满洲贵族,还有仿明朝二十四衙门,建立十三衙门,重用吴良辅等太监,打算以宦官来打压八旗势力,进行集权。

当然顺治帝还没有怎么尝试,就英年早逝了,顺治帝死后,留下的辅政四大臣自然代表的是八旗势力,所以他们反对集权,马上撤销了十三衙门。

鳌拜身为四大辅臣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权臣,并且尝到权力的滋味,自然是飘飘然了。

鳌拜代表的是八旗势力,对于顺治帝的集权肯定有所不满,所以对于小皇帝康熙也不放在眼里,自然是想着你还小,你做的肯定不对,又害怕康熙以后集权,打压他们,加之鳌拜轻视年幼的康熙,所以自己开始擅权。

比如为了提高满洲本位思想,打压汉臣。当汉吏部尚书提出顺治帝的谥号应为“高”之时,那么顺治帝就是世祖高皇帝了,等于是清朝开国皇帝;意味着清朝在关外的太祖太宗两个时期都不是当时的正统,鳌拜是坚决反对,力主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由“武”改为“高”,等于说努尔哈赤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就是当时的正统所在。

还有鳌拜为了报私怨,不顾康熙反对,杀死了正白旗的苏克萨哈。

可以说鳌拜并非是一个有谋反之心的权臣,而是他代表的是八旗势力,是当时最大的守旧派,他知道康熙帝早晚要像他父亲顺治帝那般集权,所以刻意轻视年幼的康熙帝,自己大权独揽飞扬跋扈,想要做自己主张的事情。

所以说鳌拜这个权臣还是很有意思的,他大权独揽,却并没有篡位之心。最多是想废了反对他的康熙,再立一位新皇。而这一切的疯狂,在于他是那个特殊时期的最大守旧派,为了维护八旗势力,反对集权,所以欺主康熙。


宋安之


鳌拜没有叛变,只是居功自傲,功高震主!

鳌拜,毫无疑问,是清朝战功赫赫的一位将军。被称为是“满洲第一勇士”,并且凭借着真正的战功封公爵。 可以说,鳌拜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励志小说。 但是,鳌拜真的叛变了吗?


没有,鳌拜一直对清朝忠心耿耿啊! 鳌拜作为真正的三朝元老,并且,康熙的父亲福临,能够上位当皇帝,靠的,也全是鳌拜拼死效忠皇太极的子孙。 而且,多尔衮在战功赫赫,具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没有篡位称帝,就是因为,鳌拜全心全意地联合了一批臣子,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作对。 最终,才导致了多尔衮的妥协,并且扶立福临上位,成为了历史上的顺治帝。

鳌拜,也因为得罪了多尔衮,在多尔衮扶立福临,掌权以后,遭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压。 据记载,鳌拜在当时清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曾经先后三次取得大胜,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多尔衮却先后三次给鳌拜找茬,甚至多次想置鳌拜于死地。 多亏鳌拜命大,再加上确实战功赫赫,一直熬到了多尔衮去世。 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帝亲政,毫无疑问,鳌拜因为他的忠心耿耿,得到得到了顺治的敬重,加官进爵,位高权重。 并且,在顺治帝驾崩以后,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一的索尼,也是四朝元老,位高权重,但是年纪已经很大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只是名义上的老大。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属下,一直是追随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虽然立即告发多尔衮,得到了顺治帝的信任,但是,毫无疑问,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对他都是仇视的。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三的遏必隆,虽然也是出生名门,但是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战绩,而且,他和鳌拜都是出身镶黄旗,毫无疑问是以战功赫赫的鳌拜为首,凡事都是听鳌拜的,只是一个传声筒。 这就造成了,顺治帝虽然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但是,真正能够当家作主的,就是鳌拜,也就造成了鳌拜擅权的事实。



所以,在康熙亲政以后,鳌拜就成了康熙需要铲除的对象。 并且,鳌拜终于忍不住,对他深恨的多尔衮的属下,苏克撒哈下手。在苏克萨哈死后,鳌拜与康熙的矛盾彻底激化,成为了康熙心里最大的威胁。 但是,鳌拜真的没有造反,一个想要造反的人,真的会放心的单身去皇宫,并且被一群小太监拿一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