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个“日”字让薛亚萍翻脸不认徒,学戏该不该太“听话”?

在京剧里有很多特殊的讲究,比如上口字、尖团字等等,所谓上口字就是在遇到一些字时,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韵”);方言来自鄂、皖、豫、苏等地。上口是顺口的意思。

常见的上口字有脸(读jian)、日(riyi)、白(be)、风(fong)等等,最常见的就是“日”字。

前段时间,北京京剧院著名青衣姜亦珊在自己的抖音平台上,教戏迷朋友唱戏,在说到上口字时,就拿出了《状元媒》中,“自那日”的“日”字,但是,在教学中,她指出要将“日”读成“瑞”的音,也就是“自那瑞”。这让很多的戏迷深感疑惑,不教还想会唱,这教完反倒不知道怎么张嘴了。

不管是专业的演员还是戏迷票友,都知道这个“日”子的发音应该是“riyi”,但是怎么到了姜亦珊这,就成了“瑞”了呢?

因一个“日”字让薛亚萍翻脸不认徒,学戏该不该太“听话”?

而后,其师薛亚萍在演出后公开表示,自己多年教学,教的都是“自那日(riyi),都是先发“日”的音,在用“一”音收尾。这明显就是为自己徒弟擦屁股呢。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呢?

其实,如果大家去听一下薛亚萍的唱段,所有演出影像资料中的《状元媒》,薛亚萍“自那日”的发音,的确特别像“瑞”,为此笔者专门听了薛亚萍的全部唱段。作为张派青衣,张派特有的“堂音”被薛亚萍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至于“日”字这里在演唱时,听起来像极了“瑞”。

因一个“日”字让薛亚萍翻脸不认徒,学戏该不该太“听话”?

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戏时按照师父教的学,那是肯定的,不过当演员有了自己成熟的艺术水平后,还是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的。著名花脸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曾问徒弟:“是把你揉碎了捏成你啊,还是把你揉碎了捏成我啊?”。

而我们看取得成就的艺术家们,哪一个都不是完完全全按照自己师父的路子演,都是自己有发展和创作的。所以,听师父的话每错,但是也不能太“听话”。

因一个“日”字让薛亚萍翻脸不认徒,学戏该不该太“听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