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醫療水平的美國相比,為什麼中國人更喜歡去英國看病?

與高醫療水平的美國相比,為什麼中國人更喜歡去英國看病?

過去三年來,憑藉高性價比特點的醫療服務,英國正逐漸成為中國中產階級的海外就醫選擇。

10月9日,當9歲的兒子浩浩在英國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做完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手術後,李倫一顆懸著的心暫時得以放下,“目前為止,治療結果還算滿意”。

今年3月,浩浩在廣州市一家三甲兒童醫院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讓一家人陷入慌亂。在國內,浩浩歷經了因臨床用血緊張的焦急等待,遭受了因交叉感染而被送進ICU的至暗時刻,且表現出了對國內藥物的不敏感。從未出過國的李倫決定,帶孩子出國看病。在對比了美國和英國的治療花費和效果後,李倫把目光投向了較美國便宜近一半的後者。

在中國,癌症的治療仍舊是個難題。據今年1月發佈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2015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約為392.9萬例,死亡約為233.8萬例,在全球大多數國家惡性腫瘤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的情況下,中國癌症負擔總體仍呈現持續上升。由美國癌症學會、國際抗癌聯盟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近日聯合發佈的最新版《世界癌症地圖集》顯示,

2018年,中國新發癌症430萬人,死亡290萬人,均居全球首位。

而在過去近十年中,中國人赴海外就醫逐漸興起。起初,每年前往海外的中國患者只有極少數,目的地也較為單一——以診療水平居於頂尖、費用也相對高昂的美國為主。如今,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國人奔向美日歐各地求醫。過去三年來,憑藉性價比較高、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多學科會診等優勢,英國正逐漸成為中國患者,尤其是中產階級的海外就醫選擇

性價比較高的醫療服務

對李倫來說,孩子治療的最初選擇是在國內。在被廣州那家三甲兒童醫院確診後,浩浩開始了化療,這過程中,需要輸血漿、血小板以維持機體的正常造血功能。但關鍵在於,去年3月起,除邊遠地區外,全國範圍內互助獻血叫停,一些醫院的臨床用血供應出現緊張,浩浩所在的醫院輸血也需要排隊,“血小板晚輸一兩天是要人命的”,這讓李倫十分焦慮。就在化療過程中,另一則消息給李倫以暴擊,因白細胞一度降至零,浩浩交叉感染住進了ICU。身在廣州的李倫,本還想著把浩浩轉到北京治療血液病的知名醫院和醫生那裡救治,但考慮到國內治療都可能面臨和廣州類似的境遇,他決定跳出國內的治療圈,海外求醫。

因為身邊有人去美國看病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李倫同樣先把目光鎖定在美國的頂級兒童醫院。在查閱資料和諮詢跨境醫療服務機構後,李倫又挑選了英國久負盛名的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GOSH)。這家醫院始建於1852年,是英語世界國家第一家專業的兒童醫院,有60多個兒科專科,每年接診來自80多個國家的超過5000名國際患兒,也是歐洲最大的兒童癌症和白血病治療中心。

与高医疗水平的美国相比,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去英国看病?

向兩家醫院同時提交病歷、影像資料後,李倫收到了對方返回的預估治療總費用。血液病的治療花費往往要高於其他腫瘤,美國兒童醫院預估花費為上百萬美元,這其中,包括一種名為CAR-T的免疫療法,除去這一項,也至少要數百萬元人民幣左右,而英國比前者便宜近一倍。考慮了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李倫選定了後者。

盛諾一家是李倫此次找尋的跨境醫療服務機構,也是國內最大的跨境醫療服務機構,為國內患者出國提供病歷整理、翻譯,篩選、匹配國外醫生等服務,如今,每年有上千例中國患者通過該機構轉診到歐美日各國就醫。根據該機構提供的數字,在美國,治療癌症的平均花費需200萬人民幣左右,英國的這一數字為60萬元,日本為50萬元。從癌症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5年生存率看,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給出的數字為67.1%,英國癌症研究所提供的結果為54.3%,日本為65.8%,而中國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約為40.5%。

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附屬醫院等任職醫生、現為盛諾一家副總經理兼首席醫務官的王舜說,整體來看,美英日無疑是癌症等重症治療的全球“金字塔尖”。而其中,不管是從新藥、新技術和臨床試驗的研發水平,還是醫院的科研實力、醫生的專業程度、多學科診療的發展成熟度來看,美國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美國的醫院能夠為絕大多數中晚期癌症及罕見病、疑難雜症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療。不過,美國的治療費用也相對較高。相比之下,

英國醫療具有高性價比的特點,既可為中晚期癌症患者及部分罕見病、疑難雜症患者,諸如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診療,其治療費用也低於美國。而日本頂級醫院則只接受有手術或放療機會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侷限性。王舜說,他們發現,國內很多患者都有出國看病的意願與需求,經濟上有一定實力,但尚不足以支撐在美就醫的高額費用。對於這部分人群,盛諾一家一方面通過與美國的頂尖醫院深度洽談,為赴美就醫的中國患者爭取到一定的醫療費用減免折扣;一方面在全球範圍內拓展更多醫療水平領先、但醫療費用水平相對較低的資源,為不同需求的出國看病患者提供更加多元的選擇。

目前,這一篩選原則已經納入盛諾一家與世界500強企業合作開發的“AI智能輔助系統”,藉助盛諾一家8年積累的4000多例患者服務數據,只要輸入患者病歷信息及個性化需求等,就能快速匹配出適合患者病情及需求的國外醫院和醫生,再加上專業醫學技術人員人工複核,最終幫助患者尋找到醫療質量與費用水平上的精準契合點。

“英國有非常顯著的性價比優勢。”王舜說。

与高医疗水平的美国相比,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去英国看病?

盛諾一家副總經理兼首席醫務官的王舜(右)帶隊參觀GOSH醫院全球首個大型兒童罕見病研究中心

據瞭解,英國實施的是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這一建立於1948年的全民免費醫療系統,面向英國公民及在英國合法居住,持6個月以上工作、留學簽證的外國人。作為NHS的補充,英國還有收費的私人診療服務。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院私人醫療體系業務拓展部經理Alistair Russell介紹說,雖然包括中國患者在內的國際患者不能享受NHS,但他們可以與英國本地患者一起,以同等價格享受英國的私人診療服務。私人診療可以免去病人在NHS體系下的漫長等待,患者能更短時間直接見到專科醫生,更重要的是,NHS和私人醫療服務間有著良好協同和互動。

創建於1851年的英國皇家馬斯登醫院,處在NHS體系中,但同時有私立醫療部。該院私立部董事總經理Shams Maladwala介紹說,在該院,私立部的病人能共享NHS提供的基礎檢測設備,以降低就醫成本。馬斯登醫院共有250名左右的醫生,每年接診約6萬名患者,其中私立部患者量佔27%,這當中,國際患者又有40%的比例,去年醫院私立部收入1.22億英鎊,全部投入到醫院科研和建設中。

与高医疗水平的美国相比,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去英国看病?

選擇海外醫療的另一大優勢,是有機會嘗試到處於臨床試驗前沿的新藥,而即便是已上市的新藥,國外的可及度也遠大於國內,這也是李倫奔赴英國的一大原因。李倫說,在國內醫院很多時候只能買到國產藥,原產的進口藥卻見不到。以這次赴英治療,GOSH醫生開出的藥物奈拉濱為例,這是一種由美國葛蘭素史克公司研發的治療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藥物,2006年在美國上市,英國同期就可以買到,但中國至今沒有。根據第三方諮詢機構IQVIA2017年統計的2012-2016年間全球首次上市的55種腫瘤藥物上市兩年內的可及性數據,美國新藥的上市速度為46種,英國為38種,而中國為4種。

与高医疗水平的美国相比,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去英国看病?

2012-16全球首次上市的55種腫瘤藥物的可及性

在決定赴英治療後,李倫賣掉了家裡的房子、車這些可變現的資產,6月30日,帶著一家人來到英國,7月3日見到醫生,10日,檢查發現浩浩的白細胞微小殘留病降到安全值,完成前期化療後,10月9日,浩浩進行了骨髓移植手術,如今,處在移植後的急性排異期監控中。

以患者為中心

在國內時,為了讓孩子在治病期間也過得舒服些,李倫跟醫院商量,能不能自己出高價錢包一間病房。對此,醫生的回覆是:病房緊張,不可能。當時,浩浩所在的三甲醫院一間屋子最多住著三名患兒。這並不算誇張,在北京的兒童醫院,一間病房能住20多個孩子。

今年7月,北京的張軍、李莉夫婦兩歲的女兒媛媛在北京兒童醫院診斷為生殖細胞瘤,且發現腫瘤細胞已向肝、肺擴散。因此,醫生決定對其進行化療。北京兒童醫院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小患者,在媛媛所住的病房,算上加床,共有24張床位。第一期化療需要監控效果,因醫院不允許男性家屬陪護,只能由孩子母親24小時盯著。李莉的身體也不算好,看著孩子和妻子身處擁擠侷促的病房,加之各項檢查一排隊就要至少兩個小時。在孩子化療的同時,張軍有了海外求醫的想法。

他聽說過國外有更先進的療法、更新的藥物,但國內外治療究竟會有多大差別,張軍還是有所疑慮。另外,國外語言不通,一切都是未知。出於費用考量,張軍夫婦也選擇了英國,初定了GOSH。隨後,醫院主診醫生的一通電話讓他們打消了顧慮。

電話那頭,主治醫生給了張軍夫婦女兒疾病能夠治癒的信心,並介紹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在國內,媛媛用的抗腫瘤藥物為順鉑,GOSH醫生推薦選用的是另一種藥物卡鉑。李莉稱,醫生告訴他們,雖然兩種藥都有副作用,但卡鉑更適宜他們的孩子,副作用更小,順鉑更容易致孩子耳聾。對於這一點,國內醫生並未向張軍提示過。

實際上,卡鉑也已在國內上市。張軍曾找兒童醫院的醫生聊過,因為孩子小,希望能用更好的進口藥,多花些錢也沒關係。他記得醫生的回答是:你們孩子小,還有比你們更小的,所有孩子都是用一樣的藥,沒有特殊服務。對此,張軍夫婦也表示理解,“病人太多了,他們非常忙,沒法對每個病人說很多,照顧得很周到”。

一到GOSH,醫生就給媛媛做了耳聾方面的監測。這裡實行預約制,病人不會很多,媛媛住著15平方米的單間,家長另有一張床可以陪護,醫生、護士給予的微笑讓她不再害怕。目前,媛媛已完成了三期化療,治療效果超出張軍的預期,但費用比國內高很多。化療結束後,媛媛還要手術,將腫瘤切除。

GOSH兒科血液病專家Sara Ghorashian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稱,在GOSH,一切治療的準則是孩子第一,不僅要治療疾病本身,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GOSH的醫療團隊中,特設了陪玩師一職,幫孩子分散注意力。對於嚴重白血病的患兒,因其剛來時骨頭痛難以走路,GOSH團隊中的理療師會給其幫助,對一些重大疾病,心理治療師也會出馬,另外,當孩子因治療出現噁心、嘔吐或進食困難等症狀時,營養師會同時給予指導。在孩子治療時,醫院也並不會把其孤立起來,會關照到家長,讓其參與進來。

与高医疗水平的美国相比,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去英国看病?

盛諾一家副總經理兼品牌市場中心總監方芳(左)和GOSH醫院的陪玩師(中)

5歲的琪琪患有B淋巴母細胞性淋巴瘤,今年9月,琪琪的姨母李圓帶她來到GOSH治療。在李圓的觀察中,GOSH的醫生,能將治療方案耐心清晰地解釋給家長。用藥方面,英國的醫生一開始不會大劑量、下猛藥,而是更為審慎,注重給藥的力道與準確性。他們還會通過給孩子吹泡泡等遊戲、看動畫片、講故事等方式,讓其免於恐懼。

在GOSH一層有一個房間專門做SPECT/CT檢查,這是一種運用核醫學的先進成像手段,與CT

結合,能精準高清地展現腫瘤病變部位,可用於骨科、腎功能等顯像。由於檢測時間較長,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儀器正上方的天花板和一側的牆壁上,都裝有顯示大屏,播放動漫卡通片,整個檢查間光影閃動,如霓虹炫彩一般;在通往手術室的走廊兩側,也有小動物的動畫形象躍動相伴。

今年7月成功分離巴基斯坦連顱雙胞胎姐妹的GOSH顱面外科主任 David Dunaway教授稱,孩子在做手術時,父母可以陪伴至麻醉間,手術過後在恢復室,孩子一睜眼又能見到父母,減少其恐懼。在GOSH的中心區域,還有一個一年半前和迪士尼聯合打造的彩色樂園,成為孩子和家長放鬆的天地。

与高医疗水平的美国相比,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去英国看病?

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除了貫穿在兒童醫院,對於成人同樣適用。

醫生提供診療方案也同樣只以患者病情為考量要素。馬斯登醫院基因組學及婦科腫瘤專家Angela George告訴記者,英美醫生的一個較大區別在於,美國醫生在看病開處方時更易受到醫療保險報銷率的影響,而英國醫生由於長期在NHS系統裡工作,只考慮所有和病症相關的證據。

多學科協作的力量

到英國後,讓李倫有些“不適應”的一點,是英國醫生對孩子的診療方式。浩浩有幾次拉肚子,李倫問主診醫生原因,對方說要等微生物專家來,而微生物專家稱還要參考化驗科醫生的意見。就白血病的治療而言,最終的方案也是經骨髓移植與血液方面的專家綜合討論確定,“沒有一個人說了算,這裡都是一個協作”,這是李倫感受到的與國內醫院治療最大的不同。

這種起源於歐美,依靠內外科、影像科、放療科等多學科醫療團隊共同為患者制定診療方案的方式稱為多科學會診(MDT),在英、美等國已成常態,旨在彌補依靠單科室醫生可能會做出侷限性診療意見的不足,尤其對於像腫瘤這樣需要綜合性治療的病種來說大有裨益。GOSH兒科血液病專家Sara Ghorashian稱,像理療師、營養師、陪玩師等角色就在其多學科團隊中,此外,對於像白血病這樣複雜的病情,做骨髓移植時也要考慮化療的作用,移植和血液方面的醫生會共同照料病人,彼此交換意見。

MDT的通常開展形式是以病種為單位、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科學會議。在國外的MDT中,內科醫生通常居於主導地位。皇家馬斯登醫院肉瘤科醫生Robin Jones說,他的團隊包括病理、手術、放療等專家,還有專科護士人員,每週會舉行一次多學科會議。大家坐在一個大房間裡,25-30人,對於新接診病人的所有病歷資料、檢查結果都要帶到會上,一起討論,這樣確保每位醫生就對每位病人的情況都有所瞭解,“討論起來也非常高效”。一次會議兩小時,能討論50個病例。

MDT還促成了GOSH心胸外科醫生、臨床服務負責人Martin Kostolny團隊研發出一款應用於臨床的神器。採訪當天,Martin向記者展示了其戴著VR眼鏡,雙手像玩遊戲一般,操控一顆待修復心臟虛擬3D模型的操作,模型能隨其操作任意角度旋轉。這是一個去年從其他醫院轉診來的患兒心臟模型。通過這套裝置,Martin可以如屏幕顯示般看清患兒心臟的具體結構、缺陷,從而更快、更精準地為其制定手術方案,縮短手術時間。這項裝置的研發者就是 Kostolny團隊中的成像專家。除此之外,Kostolny醫生的團隊成員還利用3D打印技術將心臟圖像打印出來,為人工瓣膜置換術中的人工瓣膜型號選擇和手術方式設計提供便利。

在帝國理工學院醫院,一名醫生每週有4天是臨床實踐,一天在大學授課,從而確保學校的研究基於臨床並用於臨床。今年10月24日成立,由GOSH、倫敦大學學院、GOSH兒童慈善機構聯合創辦的全球首個兒童罕見病研究中心,不僅囊括多學科的研究團隊,還有不同院所間500名左右科學家及臨床醫生的協作。這裡每天能接收具有研究價值的罕見病患兒達200位,接診醫生同時又是疾病的研究者,科學家實驗室上方還有7個製藥間,能即時將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轉化到臨床應用。

与高医疗水平的美国相比,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去英国看病?

GOSH扎耶德兒童罕見病研究中心

憑藉自身優勢,英國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患者。中國與之相比,尚有不小差距,比如在一些小眾的惡性腫瘤的治療中,中國尚處於學習階段。

以Robin Jones擅長的肉瘤為例。中國的肉瘤科室成立普遍較晚,很多醫生只有手術背景,對化療並不瞭解,抑或有的醫生只會用大劑量的化療,而中國相應的化療藥物也比較少,這就造成國內醫生對病人診斷、治療的困難,難以給出正確、合適的治療方案。

Jones醫生最近接診了一名來自中國的年輕女孩兒,由於國內醫生知識有限,對其病情缺乏準確判斷,只是以手術形式切除腫瘤,之後才發現病情無法控制,女孩兒只得來到英國。Jones稱,對於肉瘤的治療來說,最重要之處在於首診,如果第一次手術不成功,則後期補救效果也很有限,而什麼時候介入治療也很關鍵,如果是發展慢的肉瘤,優先要做的是積極監控、觀察,而不是盲目治療,就那名女孩而言,最初手術的方案是沒有多少獲益的。

在運用基因測序預測腫瘤發展領域,英國也走在了中國的前面。Angela George在英國醫院同時從事的是基因組學及婦科腫瘤的研究,她告訴記者,其所在的團隊能夠做相關病種的全基因測序,從而解讀到病人更全面的信息,這在很多醫院都做不到。

与高医疗水平的美国相比,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去英国看病?

GOSH扎耶德兒童罕見病研究中心的基因牆(研究患者的基因圖譜)

6年前,她接診過一個患有卵巢癌的女性,經過基因測序,發現其有遺傳性基因突變,再檢測其家庭成員,她的兩個姐姐同樣有突變,其中一人已有癌症前期指徵,另一個已發生早期卵巢癌,二人前一天都拍過影像,顯示不出任何症狀。而在三人的下一代中,有3個女兒,1個兒子都檢測到基因突變,其中一個女兒,乳房雙側出現前期變異現象,因其34歲,已生完二胎,故做了雙乳切除及重塑術。George稱,這樣通過一個癌症患者的基因檢測,進而識別出更多患癌病例的例子有很多,而在中國,面臨的一個難點是,很多醫院要麼無法做基因測序,抑或做完後無法給出準確的解讀及預防、治療方案,另外,通過磁共振做乳腺癌早期監測也並非通用的檢查手段。

Robin Jones說,相比中國患者赴英就醫,他更希望看到的是,建立起國際間醫生的遠程交流機制,這樣醫生就能積累更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在處置病人時,有更合適的診療意見。這方面,他與美國醫生有著更直接、密切的交流,但與中國醫生因為語言障礙等原因,接觸很少。

盛諾一家首席醫務官王舜告訴記者,中國患者通過遠程諮詢,就可以得到一份英國醫生的診療意見,但這份意見只是基於患者提供的病歷及影像、病理資料,如果影像的質量有偏差,或者病理結果出錯,都會影響到判斷結果,所以國外醫生對於遠程會診給出的方案極其謹慎;只有患者到國外見到醫生團隊、接受必要的檢查,並經過主治醫生與多學科團隊的詳盡討論後,才能拿到最準確的診斷結果和可供實施的治療方案。

Jones稱,如果他與患者的主治醫生能有更直接的交流渠道,就能對病情提供更準確的判斷,在患者的回國後續治療中,也能給予更有效的幫助。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為化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