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35歲以後的程序員都在做什麼?

總說程序員是吃青春飯的,過了 35 歲編程生涯就終結了——是這樣嗎?

硅谷35歲以後的程序員都在做什麼?

在我們之前的《為什麼總說程序員是吃青春飯的?真的是 35 歲混不到管理就等於失業?》一文中就曾探討過,國內大齡程序員的焦慮和思考。

在 IT 行業,技術日新月異,各種庫、SDK、編程語言層出不窮,對於程序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雙壓力之下,年齡大小的優劣無疑顯現出來,那麼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之下,無法與時俱進的人最終只會被淘汰。

誠然,程序員的焦慮是一個難解的話題,在《80 後技術人的中年危機》一文中我們就分享了真實的 4 個技術人的技術事。國內尚且如此,那麼國外呢? 在 Quora 上,許多來自硅谷的程序員們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文就來看看在高科技公司雲集的硅谷,35 歲以後的程序員都在做什麼。

一、

我今年 37 歲,曾經住在硅谷,並且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一直從事技術工作。我從來沒有在技術上“大獲成功”,也從沒有“走入管理層”。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處在了職業生涯的最佳位置。

“35 歲以後應該做什麼”這個問題,不應該固性思維,而應該以一個成長的思維來看待。

在我 20 多歲的時候,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很好:我在創業公司工作,並且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每當我環顧四周時,都不斷看到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在變得更酷,更酷的工作、汽車和生活。如果說在過去的十年裡我發生了什麼變化,那就是我從一個固定的觀點轉向了一個成長的思維模式。我已經認識到在學習的時候我才是最快樂的,並且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在某些方面,我實際上比前幾年過得要稍差一些,但我變得更快樂、更健康、也更有內涵。毫無疑問,我和其他人一樣,有糟糕的日子也有美好的日子,但總體而言,事情正在逐漸變好。

“硅谷的生活結束於 35 歲,除非你大起大落”——這是不正確的,但這要等到35歲才會意識到。

二、

35 歲以上確實會面臨著“過山車”般的境況,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軟件開發方面,軟件開發市場所需的技能每五年都要進行一次檢修,所以程序員們需要乘著技術革新的浪潮才能在 5 年內成功通關。如果不持續升級,隨著年齡的增長,那麼會越來越難以躲避被淘汰的局面。例如,一個 35 歲的 ASP 程序員編寫了 10 年代碼,但是他沒有機會編寫 ASP.Net 或是 .Net-MVC 等應用程序,如果他失去了工作,那麼不具備這 10 年的市場所需技能,10 年後的他只會被淘汰。

同樣,軟件開發人員在過去 15 年中不斷提高的生產力,使得開發經理、架構師、構建者和其他一些人的需求大大減少,因為在許多小團隊中,開發人員也會順便接管一些其他的角色,因此,如果一名專職的經理、建築師或建築商 5 年後失去了工作,就很難在沒有生產編碼責任的情況下找到另一個相同職位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很明顯他就需要和一個年輕人競爭:這個年輕人在相關技術上有兩年的編碼經驗,而你有 10 年的無關經驗和 0 年的相關經驗。

另一大趨勢是稀缺資源性質的變化。 20 年前,電腦是稀缺的資源,項目負責人圍繞稀缺的計算資源和繁瑣的語言、開發工具組織他們的軟件開發計劃和工作習慣。但在今天,計算資源並不稀缺,語言、流程和開發工具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果一個組織在軟件開發習慣上已經使用了 10 年,那麼這些新的實踐需要經過一段痛苦的適應階段。

對於這些因素中的每一個,35 歲以上的開發者或多或少地都會受到影響。此外,超過 35 歲的開發者往往還有額外的壓力,如家庭、財產、社區義務和與年齡有關的健康問題,這往往就使得他們不願意耗費全部的工作時間,以及下班後與團隊交往等額外消耗。

三、

當我 37 歲的時候,我決定結束自己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多年的研究工作,搬到硅谷。那時我正在西班牙的一家大型電信公司做研究,雖然我聽說過 35 歲以後在硅谷工作不會成功的,但我最終仍然決定加入 Netflix。

是的,現在我已經搬到山谷,加入 Netflix 並且領導他們的算法/建議團隊近 4 年時間了。事後看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選擇。但是由於我最近(41歲)加入了 Quora,所以我的硅谷之路並沒有結束。雖然在 Quora 這樣的年輕創業公司中的平均年齡相當低,但這並不意味著當你超過 35 歲的時候就不會成功。事實上,正因為很多人都還年輕,經驗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現在我已經廢除了“硅谷 35 後”這個論斷了,但我認為任何大的職業變化都應該在 40 歲之前。

四、

2001 年,我加入了谷歌軟件工程團隊,當時我 55 歲——沒錯,在谷歌工作的整整四年裡,我是最老的員工。

那四年我做了什麼?我不是經理......我只是一名軟件工程師,與我所有親愛的同事一起工作,他們的平均年齡比我年輕 25 歲。沒有人覺得我的年齡有問題,我只是團隊的一名普通成員而已。

沒有什麼所謂的“過山車”,只會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罷了。為了避免變得無關緊要,我從不停止學習。在 1975 年開始我的職業生涯時,我們仍然使用打卡和大型機,使用 Fortran 和 PL / 1 進行編程。20 世紀 80 年代,有前途的新技術應用了人工智能,我很幸運找到了一個 AI 研究團隊的工作,在那裡我不僅學到了更多關於軟件概念的知識,而且學到了尖端的重要性技術。

在經過十年的 Lisp 編程之後,1990 年我轉向了新的面嚮對象語言 C ++。幾年後,網絡爆發,我開始使用 HTML 和 JavaScript 等更多新技術進入網頁開發。學習,不斷學習,是我職業生涯中所有轉變的關鍵。

我看著我這個年齡的其他人要麼進入管理階層,要麼開始攀登企業階梯,有的也變得無關緊要,變成失業者,或轉向全新的事業。幾乎在我所有的早期工作中,我的經理都覺得我應該成為一名經理——但我自己知道我討厭做一名經理,我只喜歡開發軟件。有一天,當我的經理走進我的辦公室,看到我在一個程序上工作,對我說:“你還做什麼軟件?你現在是經理!“

我喜歡且擅長寫程序,為什麼要強迫自己做一個經理?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我只想回到我的電腦前,專注地解決一些問題。最後,我在 1996 年的一天宣佈,“我再也不會管人了”。我想,我不在乎是不是永遠不能退休。

2000 年,我利用新獲得的 PHP 技術,從波士頓遷移到了硅谷,那時我非常習慣和同齡的人一起工作,但突然有一天我下崗了。然後我進入了一家 200 名員工的小公司,向我承諾不會指望我進入管理層。事實上,她說他們剛剛決定聘用一些有幾十年經驗但又不想當經理的人。

四年後,我退休了。我一路上結交了許多親密的朋友,同時我仍然在學習新技術。在過去的一個月中,我已經解決了 Ruby,現在我正在開發 Ruby on Rails,並且未來還將一直繼續。

最後

技術焦慮是大齡程序員老生常談的主題,其實不論國內國外,不論市場境況如何,面對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岔口,都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重要的是隨波逐流、逐漸淘汰,還是迎難而上、順勢逆襲——總之,保持一顆不斷進取的初心是不會錯的,更要做好技術焦慮的減法和解法。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文章分享,獻給迷茫中的碼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