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射得遠,線導魚雷要一直拖著導線跑,缺點也因此而來

前文介紹了為了增加魚雷的射程,而發展了線導魚雷,就是通過連接魚雷和潛艇之間的導線來傳輸制導信息,從而提高魚雷的射程。線導魚雷的導線就相當於艦空導彈上配備的雙向數據鏈,但魚雷之所以採用了導線,原因在於水下航行的魚雷是難以採用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而聲波雖然非常適於水下傳播,但傳播速度又太慢了,即使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可以達到1 450米/秒左右,大約相當於空氣中傳播速度的4倍,但這個速度用於遠距離外的指令傳輸時仍然會存在很大的時間延遲。事實上,不管魚雷還是潛艇,對於各種水下裝備來說,水中通信技術始終是難以逾越的一大技術難題。在無線電波和聲波都指望不上的情況下,就有必要在發射平臺與航行的魚雷之間搭建一條專用的“信息傳輸通道”——線導魚雷的導線。

為了射得遠,線導魚雷要一直拖著導線跑,缺點也因此而來

我國常規潛艇通過魚雷管裝填重型線導魚

線導魚雷最早使用的導線大都是銅線,缺點是重量大、體積大、抗拉力小、傳輸頻帶窄、信號衰減量大,而且線導魚雷傳輸信號的衰減量和導線的長度成正比,導線越長信號衰減量也就越大,這就限制了線導魚雷射程的進一步提升。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線導魚雷開始採用光纖作為導線。光纖導線的直徑小、重量輕、信息傳輸量大、傳輸距離遠,保密性和抗干擾能力也很強,是線導魚雷的一大發展方向。一般來說,重型魚雷由於射程較遠(一般都在數十千米左右),因此大都採用了線導+主動/被動聲自導的複合制導方式。而輕型魚雷由於射程較近,通常都無需再採用線導方式,只利用魚雷自身的主動/被動聲自導系統即可實現對目標的打擊。不過,目前國外也有部分輕型魚雷引入了線導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線導對於魚雷射程的提升並不是沒有限制的,因為不管導線採用什麼材料製造,幾十千米長的導線累計起來,重量和體積也不是個小數目。好在線導魚雷的導線是容納在潛艇內部的,而不是在魚雷雷體內。但由於魚雷的水下航行速度相對較慢,攻擊耗費時間極長,過遠的射程不但在實戰中的價值非常有限,而且還會導致水聲探測/制導系統的複雜化,因此線導魚雷最大射程的設定也應量力而行。現在的重型魚雷最大射程一般都控制在數十千米左右。

為了射得遠,線導魚雷要一直拖著導線跑,缺點也因此而來

線導魚雷使用的導線(封裝狀態)

雖然線導魚雷因為導線提高了射程,但也因導線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線導魚雷在攻擊目標的過程中,導線始終要與發射平臺相連,而魚雷在水下的航速非常有限,攻擊過程耗時很長,這段時間發射平臺難以進行大幅度機動,等同於“自縛手腳”。發射平臺如果提前切斷導線,則魚雷就提前進入聲自導階段,這可能會導致攻擊失敗。線導魚雷的線纜如果纏在一起,或者被海底植物或岩石掛斷,也會導致攻擊失敗。此外,在切斷連接發射平臺與魚雷的導線之前,魚雷發射管都是被佔用的,而且發射平臺配備的魚雷發射管的數量都很有限,這導致單個發射平臺很難發動“飽和攻擊”。最後,線導魚雷要求發射平臺長時間控制魚雷,如果在此期間遭到其它目標的攻擊,要麼發射平臺會因為機動受限而難以進行規避,要麼被迫提前切斷導線而導致制導失敗。因此,線導魚雷更適合打擊單獨艦艇目標,或反潛實力不強的小型水面艦艇編隊。當對方的水面艦艇編隊具有強大的反潛能力時,潛艇在使用線導魚雷攻擊時就需要三思了。

為了射得遠,線導魚雷要一直拖著導線跑,缺點也因此而來

潛艇上的魚雷發射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