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速興”到“驟然覆滅”:日本帝國的敗亡

從“速興”到“驟然覆滅”:日本帝國的敗亡

這兩天看了珍珠港,劇情基本還是很寫實的。

日本投降的時候,其右翼勢力只說終戰,不說投降,說什麼是日本自己結束戰爭的,這明顯睜眼瞎說的無稽之談。據戰後,美軍有關方面對日本投降前各方面情況的調查、估計,即使不投原子彈、蘇聯不出兵、盟軍不登陸作戰,日本苟延殘喘最多也拖不過1945年,甚至在10月就不得不投降。

太平洋上力量懸殊的戰爭

一開始,大家都知道,日本襲擊了珍珠港後,美軍派出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儘可能地向西行駛,到了距日本1100公里的海域,派了轟炸機轟炸了東京、大阪、神戶、名古屋等地,然後飛往浙江迫降或跳傘。電影裡有一段,這次轟炸給日本方面造成極大的心理恐慌,軍部決定攻佔中途島,以擴大防衛圈,使美引誘美軍來防衛,一是使美機不能轟炸日本,二是可以進攻珍珠港西面的中途島,把美國航母引誘出來加以摧毀。中途島海戰極富戲劇性。日軍認為萬無一失的密碼被美軍破譯,中途島美軍安排了對策。自以為必勝無疑的日軍特混艦隊落入美軍圈套,正在手忙腳亂地調整部署時,遭到美軍飛機的輪番轟擊,出動的4艘大型航母全被炸沉。

從“速興”到“驟然覆滅”:日本帝國的敗亡

接著,美軍於8月登陸瓜達卡納爾島。美軍與對手打消耗戰,日軍底子沒法和美軍比,打了幾天為保存力量而退出戰鬥。美軍完全掌握瓜島一帶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島上日軍彈盡糧絕,餓死病死9000人。1943年2月美軍攻克瓜島,太平洋上的戰局發生轉折。

此後,美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麥克阿瑟指揮,有英、澳、荷軍隊參加,沿新幾內亞北岸西進;一路由尼米茲指揮,先完成所羅門群島的戰鬥。

從“速興”到“驟然覆滅”:日本帝國的敗亡

所羅門的戰鬥有一個插曲: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要去島上搞視察,為駐守的日軍鼓氣。有關他行程的電報被美軍破譯,美軍知道山本有嚴格遵守時間的習慣,果然山本的座機準時到達島上附近上,就遭到美軍飛機的空中伏擊,機毀人亡。

瓜島之戰後,以美軍為主的盟國軍隊打得日軍節節敗退,1944年10月兩路軍隊會合進攻菲律賓,於次年2月攻克。日軍由勝轉敗為何如此之快那?

戰場過大,戰線過長

相對於中國的面積而言,太平洋麵積大了去了,日軍進攻中國的時候也是號稱三個月解決中國,實際進入相持階段,太平洋戰爭也一樣,特別是失去了航母之後,日軍完全喪失了太平洋既得戰果的保護優勢,戰場過大,只能在有限的地方配置重駐守,沒有了航母戰鬥機群的保護,美國可以越島作戰,割斷日本據點與外界的聯繫,好多日軍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自生自滅了,這極大的加快了美軍反攻速度。

國力懸殊

日本軍人天天講總體戰,可是並沒有真正懂得,現代戰爭根本是綜合國力的戰爭,過分迷戀武力,美國不僅艦隊龐大,軍備生產速度快,不僅如此,從繃帶到炸彈,從草莓、冰淇淋到飛機零件,應有盡有,都從後方源源不斷的跟著作戰部隊使勁奶。

軍事思想落後

日本軍部死死抱住日俄戰爭和一次大戰的經驗,奉行大艦巨炮主義,耗時費資造了兩艘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特大型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每次發炮,軍艦震得直晃,二次大戰的海戰已經表明,航空母艦和空軍起決定性作用,海戰雙方的勝負主要不是靠艦隊互相炮擊,只是靠飛機攻擊對方艦隊。制空權決定製海權。所以日軍的飛行員培養數量也是非常短缺,雖然日本的零試戰鬥機一度很牛逼,但是沒有熟練的飛行員跟他們相匹配,在隨後的馬里亞納戰鬥中,島上672架日軍戰鬥機被美軍艦載機打得鬼哭狼嚎,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紛紛往下掉,美軍戲稱,火雞大射獵。

從“速興”到“驟然覆滅”:日本帝國的敗亡

日軍亞洲戰場的敗局

太平洋戰場爆發後,中國仍是日軍的主要戰場,太平洋戰前夕,中國牽制了日軍70%的兵力,即使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雖然日軍抽調了部分主力部隊去往太平洋戰場,但仍牽制了日軍55%的兵力。亞洲的另一個戰場,日軍為了斷絕美國對國軍的援助,佔領了緬甸。切斷了滇緬路。但此後不久,美軍又跑到印度弄了個基地,運輸機飛躍喜馬拉雅山,大寫的牛皮,源源不斷的為中國提供援助,這個就是“駝峰航線”。

從“速興”到“驟然覆滅”:日本帝國的敗亡

日軍一看,乖乖,趕緊入侵印度去切斷這條航它,帶隊的不是別人,就是挑起盧溝橋事變的牟田口廉,日軍一開始一頭跟英印度聯軍幹了起來,不過緬甸那個地方,道路惡劣,環境極其原始,還有瘴氣,容易染上瘧疾,英國有制空權,不斷進行空襲,日軍沒法子,只能抹黑行動,白天躲起來,不久英印游擊隊切斷了日軍補給線,日軍崩潰,戰死病死無數,不過日軍對自己人也是特別狠,堅決不投降,帶不走的就地槍殺,一片狼藉,10萬日軍最後僅剩三萬逃竄。

大崩潰

本來保證資源供應,維持戰爭經濟,是日本南進的重要目的。但是,日本佔有了東南亞的資源,卻不能拿到所需數量的資源。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的運輸能力嚴重不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運載量500噸以上的商船總共600萬噸,開戰時一半以上被軍隊徵用,普通商船不滿200萬噸。當時估計,為滿足物資運輸需要,起碼應有商船300萬噸。軍部打算初戰獲勝後可歸還大部分徵用船隻,不料才歸還一小部分,就遭遇中途島戰敗和美軍瓜島反攻,不僅停止解除徵用,又進行新的徵用,日本海軍力量不足,商船缺乏有效護航,每月被擊沉的商船為新造船的三倍。日本的造船業趕造軍艦都來不及,商船製造大受限制,商船量不斷銳減。

由於運輸能力不足,軍需生產所需的重點物資輸入量年年下降,資源不足,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無法提供足夠的軍需。這又一次暴露了當年日本不自量力、瘋狂冒險的窘相。

此外,長期的大規模戰爭奪走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破壞了原來強壯熟練的勞動隊伍。侵華戰爭已出現兵力緊張,挑起太平洋戰爭更使兵力嚴重不足。1943年修改兵役法,徵兵年齡從20~40歲改為19~45歲,還實行“學徒出陣”,對文科學生停止緩徵。從1940年到1944年,現役軍人從172萬擴大為537萬,1945年多達719萬,強壯熟練的勞動力所剩有限。為了彌補工人不足,除實施國民徵用令外,還強制學生參加勞動,先是部分學生部分時間參加勞動,1945年3月從國民學校(即原先的小學)高年級到大學的學生全部停課勞動。這樣拼湊起來的勞動隊伍,大都是不熟練的,生產效力不高。政府還決定,把大批朝鮮人、中國人抓到日本去充當勞工,因為過度強迫勞動和非人的勞動條件而死亡的達7萬人之多。在農村,除徵兵外,不少勞動力流向軍需部門,農業勞動力更顯不足。

財政經濟方面的竭澤而漁和畸形發展,破壞了經濟自身的運行機制。1937年起,軍費支出無限制膨脹,軍費總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率達69%,次年超過70%,1941年超過75%,1944年竟達恐怖87.6%。日子沒法過了,軍費總額近1700億日元,而同期正常財政支出不到870億日元(包括正常年支出中的軍費90多億日元)。龐大的軍費來源,除了增加捐稅外,絕大部分靠濫發公債和紙幣,導致通貨膨脹。

為確保軍需生產,日本還指定鋼鐵、煤炭、輕金屬、造船、飛機制造為重點產業,授權首相進行集中統一領導。政府指定的軍需企業,得到各方面的特殊照顧。這就導致纖維、金屬、燃料、食品等民需工廠大幅銳減,雖然暫時保證、促進了軍需生產,但是取東牆補西牆,嚴重破壞經濟平衡,導致工業生產、包括軍需生產的衰退。

1944年6月起,美軍又跑到中國基地起飛,空襲日本本土,轟炸了東京,每月平均2000多噸燃燒彈傾瀉而下,東京烈焰騰空,河水發燙,主要都市焦土化。正常的生產無法維持,連皇宮內也多處被燒燬。

從“速興”到“驟然覆滅”:日本帝國的敗亡

戰時經濟環境的惡化導致日本國民的生活持續惡化,困苦不堪。工人每天勞動10~12小時,但連起碼的生活條件都不能保證。1931~1944年,工人實際工資下降了將近一半。生活必需品匱乏,配給品一年比一年少。這種狀況物資緊缺,必然導致黑市盛行,物價齁貴,黑市米價比公定價格貴幾倍,後來竟貴70倍。國民營養不良,健康受損害,肺結核病患者特別多。政府提倡穿著節省布料的“國民服”,其實就是不許穿華麗和服,就下面這樣的才合規,否則日常找你喝茶聊天。

從“速興”到“驟然覆滅”:日本帝國的敗亡

終戰投降

日本企圖傾其全力打一勝仗,以求得有利的講和。但是,得到的不是勝利,而是更慘重的失敗:菲律賓失守。美軍進攻沖繩群島,一口氣打到了日本的大門口。此時日本軍部依然堅持進行本土決戰,主張以本土決戰求得“體面講和”,隨後在國內要求15~50歲的男子,17~40歲的女子全部參加,進行戰鬥訓練,號稱“一億總武裝”,揚言“一億總特攻”。“本土決戰”喊得震天響。早在菲律賓萊特灣海戰時,日軍首次出動55架特攻機,讓駕駛技術並不熟練的人,駕著飛機連人帶炸彈衝向對方的軍艦。沖繩戰役時,日軍出動2000多架特攻機。日軍稱此為“神風特攻”,實際上是絕望的瘋狂掙扎,拿人的生命作賭注,美軍恰當地稱之為“自殺機”。特攻機戰效果不大,大部分被盟軍飛機或軍艦炮火擊落,盟軍大型軍艦炮火猛烈,特攻機很難進行有效攻擊。總共出動特攻機2700多架,死亡3700多人。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命中率卻不高。

從“速興”到“驟然覆滅”:日本帝國的敗亡

1945年2月盟軍攻克菲律賓後,日本與東南亞的海運被盟軍潛艇、軍艦、飛機切斷,東南亞石油、物資的輸入完全不可能。6月與華北的航運斷絕,日軍擄掠來的物資只能堆積在中國港口。6月下旬沖繩失守。7月美軍軍艦遊弋日本沿海,以艦炮轟擊沿海城市的軍需工廠;美軍出動飛機2萬架次進行轟炸,禍及中小城市,廢墟比比皆是。外來物資斷絕,工廠被摧毀,軍需生產陷於癱瘓,戰爭機器的崩潰近在眼前。

日本其實對對本土決戰的信心並不強,他們為了求得“體面講和”,把更大的希望寄託於蘇聯出面調解。他們心想,當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最危難的時刻,日本遵守日蘇中立條約,按兵不動,今天希望蘇聯也能幫日本一把。其實,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以美國滿足蘇聯在遠東的利益(其中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為條件,蘇聯答應戰勝德國後,儘快對日作戰。

7月26日,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必須“立即宣佈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對於波茨坦公告,日本當局向記者宣稱“不予理會”。8月6日,美國向廣島投下原子彈,一閃光之間廣島被摧毀,炸死炸傷14萬人。日本當局大為震驚,但他們仍在等待蘇聯表態。

8月8日,日本駐蘇大使好不容易等到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接見,滿懷期待的日本大使聽到的,卻是莫洛托夫宣讀了蘇聯對日宣戰書。9日凌晨蘇軍和蘇蒙聯軍出兵中國東北,猛攻關東軍。日本期待蘇聯調解的幻想破滅,陷於絕路。此時日本內部還在為了是否投降而爭論不休。 8月9日11時美國又在長崎投下原子彈,死傷7萬人。

15日,天皇無奈廣播了詔書,宣讀終戰,多數國民猶如晴天霹靂,許多人失聲痛哭,不少人呆若木雞,大批人跑到皇城前廣場,跪著嚎啕大哭。近代天皇制的日本帝國經歷了頭尾78年,在速興之後又驟然地覆滅了,它的覆滅過程如果“九一八”事變算起,不過十四五年。在不到80年的時間裡,日本帝國8次發動侵略戰爭,給亞洲人民包括日本人民造成無窮的災難,中國人民受害最為深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