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智能,重新定義雲的未來

雲計算從誕生到現在,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正在AI的注入下迎來一場大變局。今天,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梳理一下智能與雲的結合究竟改變了什麼。

【51CTO.com原創稿件】如今,人工智能的火爆,加速了雲計算市場的悸動,以AI為代表的智能化技術被納入到雲服務的版圖。全球範圍內谷歌和微軟,這兩個著重強調AI能力與技術的雲廠商正在蠶食AWS的霸主地位;國內百度雲和華為雲這兩家以AI為賣點的“後起之秀”上升速度也很快,而阿里雲在去年11月改名叫阿里雲智能,百度雲改名叫百度智能雲,是這場變革另一角度的縮影。

雲計算從誕生到現在,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正在AI的注入下迎來一場大變局。今天,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梳理一下智能與雲的結合究竟改變了什麼。

1、 雲的基礎設施正在智能化

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作為承載雲的幕後功臣,它的智能化正悄然加速著這場雲變革的進行。

以往數據中心的機房建設需要遵循很多規範和標準,建設要求包括數據中心機房分級與性能要求,機房位置選擇及設備佈置,環境要求,建築與結構、空氣調節、電氣技術,電磁屏蔽、機房佈線、機房監控與安全防範,給水排水、消防的技術要求等,建設週期長、投資大、運營成本高、效率低。

模塊化數據中心是基於雲計算和智能的新一代數據中心部署形式,為了應對機器學習、高性能計算、分佈式、彈性擴展等新的發展趨勢,其採用模塊化設計理念,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基礎設施對機房環境的耦合,集成了供配電、製冷、機櫃、氣流遏制、綜合佈線、動環監控等子系統,提高數據中心的整體運營效率,實現快速部署、彈性擴展和綠色節能。

模塊化數據中心能滿足IT業務部門對未來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的迫切需求,如標準化設計、組件工廠預製、快速上線部署、有效降低初期投資、模塊內能源池化管理、動態IT基礎設施資源高利用率、智能化運維管理、保障重要業務連續性,提供共享IT服務(如跨業務的基礎設施、信息、應用共享等),快速響應業務需求變化,彈性擴縮容和綠色節能型數據中心等。

雲智能,重新定義雲的未來

到2020年,50%的組織將開始努力使數據中心的工作負載合理化,並加速採用雲智能技術,對雲上業務的工作負載進行智能分析,把工作負載科學合理地自動分佈到基礎設施上,基礎設施真正做到高效和動態節能,這就需要對基礎設施的設計和佈局以及IT運營模型做出巨大的改變。

2、雲是AI的最佳容器

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徹底的戰勝了人類的圍棋大師,震撼了全世界。近年來,人工智能應用在各個領域,比如語音圖片識別、精準營銷、天氣預報、交通指揮、海難空難搜救、垃圾短信郵件識別等等,這些看起來彼此不相關的領域之間會有什麼聯繫嗎?答案是,它們都會用到同一個數學公式——貝葉斯公式。從本質上來說,AI是一種基於貝葉斯統計學的計算。既然是計算,就一定要在算力基礎上發生。企業想要獲得AI算力,也無非就是兩條路:本地私有云或者公有云。

AI這類技術的基本模式是先訓練一個模型,再把它推理部署到一定的場景,最後應用產生效果。從訓練到推理,每個步驟所需的算力是差距巨大的。其中訓練所需算力最多也最複雜。另一方面,AI模型需要反覆測試,不同測試需要的算力各自不同,算力需求是彈性變化的,有時多有時少。這些問題決定了,AI所需算力必須具備高度的靈活性。

雲的彈性快速擴展,隨需供給不同的算力資源,就在現實條件下成為了AI的最佳輸送方式。比如,一個企業有自己的本地私有云,為進行AI訓練需要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構建一個GPU池,但是訓練完得到數據,這些硬件就沒用了,為避免閒置浪費,當然直接去調用公有云上的AI算力是最好的選擇。結合不同公有云的AI優勢,進行不同AI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按時長和效果付費,對企業來說絕對是經濟適用的。

雲智能,重新定義雲的未來

當前人工智能的持續火熱,其對於算力的需求早已超過了通用CPU的摩爾定律發展,我們看到基礎資源層以GPU、FPGA、ASIC 為代表的異構計算成為方向和趨勢,平臺層提供智能工具組件和模型訓練管理,其上的智能雲應用服務也越來越多。通過雲將異構資源變成一種普適的AI計算能力,做到彈性供給,即業務高峰期召之即來,業務低谷時揮之即去,輕鬆應對大量的業務挑戰,便捷的智能雲服務快速滿足生產場景的需要,進而推動產業升級。

以上可以看作是雲如何幫助AI落地,而反過來看,AI的到來也極大的發揮了雲計算的價值。

3、AI改變雲服務

我們知道,公有云按照交付方式,主要細分為IaaS、PaaS、SaaS三種。全球範圍內看,SaaS是主流,也就是說雲的主要能力是承載不同的軟件和應用服務。而在國內市場中,IaaS至今依舊佔比超過60%。也就是說,基礎設施依舊是國內雲服務扮演的主要角色。這說明,大部分用雲的中國企業,核心目標不是獲取某種應用,而是把自己原有的業務和應用遷移到雲上,擴大資源的使用率,以此替代服務器的高昂成本。這種情況下,公有云更多扮演著業務支撐的角色。而AI技術納入雲版圖後,改變了雲服務的交付,實現了優化生產力的重大進步。

AI的核心能力,是可以取代一部分重複性高、即時性強的人工工作。比如機房巡檢、安防、質檢、人肉運維,進一步可能有智能巡檢、智能安防、智能運維、無人值守、無人駕駛等等。不難發現,它們的特點是不需要雲的特性來支撐業務,但卻極大程度需要AI來優化生產力,實現企業“提質增效”的目標。

AI與雲服務的結合,產生了很多高價值的服務,繼而從市場行為、商業邏輯到服務需求都可能發生一系列變化,這就是今天雲服務市場的重新繁榮,大量資本、頭部企業與開發者開始集結做生態的核心原因。

當然,今天雲與AI的結合還處於初級階段,更多還停留在廠商的宣傳中。真正把AI技術下沉到產業,需要深入生產場景,結合業務完成高精度模型的科學訓練和一些複雜操作,在邊緣側、終端側具備一定的推理算力,以此達到最優化的算效比。這就需要雲加端的AI算力與硬件上的算力緊密結合,構築一個整體。所以雲+AI服務的成熟,還需要時間,還需要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從歷史進程上來看,服務器時代的端到網,再到雲計算時代的雲到網,在AI時代會變成雲-網-端的新結構,這讓雲廠商必須自我革新,也讓產業服務市場發現了新的機會。

4、AI改變雲交付

進軍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企業的一個響亮口號,然而產業互聯網不同於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量級更大,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應用需求複雜多樣,定製化是一個邁不過去的坎。如果產品不能直接產生價值、不能直接對外服務,就一定要變成別人產品的一部分,集成進去,讓別人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於是乎,阿里雲和華為雲都先後提出了“被集成”的理念,其實被集成也不是什麼新鮮說法,過去IT產業中就強調被集成的重要性。而在雲服務市場要提這件事,歸根結底是商業交付模式正在發生變化。

站在數字化時代的入口,AI人工智能被更廣泛的應用在企業的不同場景,無處不在的聯接+數字平臺+無所不及的智能,成為新一代雲服務的內核。而這些趨勢都指向同一個變化,就是雲服務被交付到企業用戶手中時,不應該僅僅是用雲資源、容器虛機、API或者付費軟件,而應該是一個體系化工程。

當AI的需求不斷加深,企業需要深度應用AI到生產業務場景,進行解決方案式交付。作為廠商則需要跟蹤企業不同業務需求的變化,實現交付產品的不斷迭代,並通過無所不及的智能賦能業務,幫助企業持續增長。

5、AI改變邊緣計算的未來

伴隨著物聯網的崛起,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撲面而來,不止是上百億計的終端設備接入到雲,更有以PB為單位的數據洪流,以智能攝像頭為例,隨著分辨率從1080P轉向4K,其一天所採集到的數據量將達到200GB,據統計,2018年時平均每名互聯網用戶每天將產生1.5GB的數據量。

隨著PB級別的數據源源不斷的傳送到雲端,雲端服務器所承載的壓力也隨著增大。能不能在物聯網終端進行實時計算和處理呢?邊緣計算應運而生。所謂邊緣計算,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一側,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開放平臺,就近提供智能計算和數據服務。這樣帶來的好處便是,終端設備產生的數據,不需要傳送到雲端,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處理後,再返回數據產生端。利用邊緣計算技術,數據在設備產生端直接計算,就近處理後便可直接反饋到設備。

雲智能,重新定義雲的未來

5G技術的誕生,更是加快了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相結合,將進一步加強對邊緣終端、傳感器網絡數據的實時收集和分析,提高我們使用能源、灌溉農田或配送商品的效率,同時減少浪費和汙染。AI將改變邊緣計算的未來,真正成就物聯網,造福我們的生活。

6、AI改變雲生態

隨著AI的發展,雲計算市場將產生更復雜的產業鏈關係。我們看到芯片能力、硬件能力、技術服務能力、算法開發能力在雲市場中變得重要起來,而這些能力一家雲廠商很難同時具備,這就帶來了雲計算變革中的另一個關鍵點:生態的地位急速增長。

今年以來,我們可以看到全球雲服務市場不斷加大收購力度。比如微軟收購Github引起了軒然大波,但其產業目的,毫無疑問是將開發生態更緊密固定在自己的體系內。阿里雲不僅做神龍服務器,還開始做芯片了。在2018雲棲大會上,阿里將把此前收購的芯片公司——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和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一起,整合成一家芯片公司——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大力推進雲端一體化的芯片佈局。

AI從芯片、算力、模型、場景應用到產品化,是個很長的條線,原本能力單一的雲廠商,很難全面覆蓋,而生態合作,共研共創是必行之路。伴隨著企業級雲應用的推進和深入,我們將來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雲廠商在致力於推出聯合解決方案,包括軟件廠商之間的相互合作,也包括硬件廠商與軟件廠商的合作。,

7、AI提升了開發者的地位

隨著雲2.0時代的到來,雲市場重心從Iaas上移,企業更多地關注PaaS和SaaS業務建設,使得開發者成為所有IT企業競相爭奪的對象。

AWS和阿里雲等新興的雲服務商,聚集了大批的雲應用開發者。這些開發者已經成為他們的忠實粉絲,其追隨程度超過了傳統的開發者。傳統硬件廠商,比如華為、新華三、思科等,也把開發者作為自己的重要合作伙伴,為雲服務提供支持,因為其產品也要通過API實現與雲應用的更好結合。

大量不同開發者,滿足大量用戶的複雜雲需求。而云服務作為AI的必經之路,最理想狀態是在其中作為接口。因為自身客戶多,來聚集開發者;又基於開發生態的良好,吸引更多的客戶加入。同時在AI之外,中國SaaS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開發者是主要的力量。加強開發者社區和工具建設,提高開發者的能力,為用戶更好的服務。今年眾多AI技術社區的建立以及AI開發者賦能計劃的興起,都可以看作這個雲服務變化趨勢的投射。

結語

在數字化時代,AI與雲的結合,讓數據不再是擺在那裡供人們觀看的冷冰冰的數字了,人們已經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讓它產生效益,產生了價值,改變了傳統的企業雲服務模式。我們相信AI人工智能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方向對了,就不用怕路遠,堅持走下去,總是會有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

雲智能,重新定義雲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