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道光帝在定海之敗後,本來打算繼續抗戰的,可是英軍迅速逼近了天津,他慌忙派出談判代表琦善與英軍談判,並承諾懲辦虎門銷煙的林大人。可是談判中,英國人要求割讓香港,幾經磋磨,

琦善與英國代表簽訂了《穿鼻草約》,這是這個條約道光帝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都不滿意,女王認為向清廷要的太少了,而道光帝認為給的太多了。

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鴉片戰爭前的黃埔港

1841年初,英國內閣作出決議,撤換義律,派璞鼎查到中國主持議和事宜的同時,不承認《穿鼻草約》的道光帝也做出了抗戰的姿態。但是他的態度並不堅決,這一點,被革職的林則徐看得很清楚。義律單方面宣佈與琦善達成《穿鼻草約》後,感到震驚的道光帝於1841年1月30日,任命自己的侄子奕山為靖逆將軍,前往廣州主持抗戰工作。既然是皇室宗親,道光帝對奕山充滿信任,也充滿期待,希望他能夠扭轉戰局。

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皇室宗親奕山,道光帝的族侄

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林則徐作為削職待罪的“罪臣”,仍然不顧自身安危,以國家和民族的危亡為重,積極地向奕山獻計獻策。林則徐希望奕山多瞭解夷情,瞭解英國人的造船和軍備情況,積極翻譯西方書報。這樣不管是談是和,都不會太被動。林則徐特別強調,瞭解西方的造船技術“系海疆長久之計”,這應該說是,林則徐海防思想的萌芽,也為後來的洋務運動起到了積極的啟蒙作用。

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璞鼎查

對林則徐的建議,奕山並沒有採納。他和琦善一樣,腦子裡想的全是“投降”二字。當然,道光帝對英作戰,沒有很大的信心,他也是知道的。因而,他也並不積極備戰。奕山到廣州沒多久,當時,璞鼎查還沒有到中國赴任,還在廣州的義律就給他了一個見面禮。5月21日,義律下令英軍向廣州進攻,到25日,短短的幾天,廣州城北各要地皆被英軍攻破,倉皇失措的奕山慌忙與義律談判,簽訂了投降條約——廣州協定。奕山向義律投降之時,待罪之身的林則徐,本來是被以四品銜降級懲罰到浙江了,可是這時候道光帝又改了主意,將他踢得遠遠的,又以“廢弛營務”的罪名,將他發配到新疆伊犁去了。

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水晶宮,顯示了鴉片戰爭時期,其已經具備強大的工業力量

林則徐的被髮配新疆,既顯示了道光帝抗戰姿態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骨子裡仍然是主張議和的。

林則徐的被髮配,在當時看來,對他來說是一個悲劇。但是,站在歷史觀的態度上來看待這個問題,與林則徐的清名來說,無疑又是一種幸運。對於鴉片戰爭,一些學者認為如果鴉片戰爭堅持到最後仍然由林青天來指揮,結局很可能有所改觀,甚至會對英國造成重創。這完全是“拿個人道德之長,來補組織與技術之短”的痴人說

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鴉片戰爭前英國畫家筆下的香港九龍灣

我們知道:第一次鴉片戰爭,從一開始就是在不對稱的條件下進行的。整個戰爭中,英國人出動不到兩萬人,竟然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而當時的中國擁有八十萬軍隊,卻仍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技不如人、器不如人。這場戰爭中,英國人以堅船利炮同中國作戰,清軍雖然也使用了火炮,但大部分都是長矛加大刀的冷兵器,使用的火炮也是粗笨的老式火炮,根本不能適應近代戰爭的需要。

不對稱的作戰武器,人員的傷亡情況也不相同。在大角、沙角之戰中,清軍戰死277人,而英軍只有人員受傷,沒有官兵死亡;在虎門之戰中,清軍戰死250餘人,而英軍卻只有5人受傷;在吳淞之戰中,清軍陣亡88人,而英軍只有2人戰死。戰爭中,清軍雖然拼死抵抗,但這些不對稱的數字,在失敗的陣痛中,卻道出了中西方差距的差若天淵。

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仍然使用冷兵器的清軍士兵

這種差距林則徐也不是沒有看破。時任福建汀漳龍道的張集馨曾經有過記載,他曾就福建的水師營制徵詢過林則徐的意見,林則徐的回覆是:“雖諸葛武候來,亦只是束手無策。”[1]

林則徐既然知道這個情況,但是並沒敢向道光帝說出實情,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他說了就有可能被斥為渙散軍心、民心的罪名。與英國作戰,既然林則徐都搞不定的事情。道光帝派出了軟骨頭奕山,失敗自然勢所難免。

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英國報紙上描繪的中國談判使者

義律對奕山的軍情瞭如指掌,奕山初到廣州時,他並沒有立即對奕山採取行動,主要是當時廣州的貿易正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他要等本季節的茶葉運到英國後再採取行動。奕山到廣州後,憑藉8000兵力,冒冒失失地也想對英軍發動進攻。但由於當時一場大雨毀壞了準備偷襲的木排和船隻,使他不得不放棄行動。5月下旬,奕山又決定對英軍發動偷襲,但是,這次行動被義律察覺了,所以偷襲行動沒有成功。義律是怎麼察覺的呢?原來,5月17日晚上,廣州城內有點資產的士紳都攜了家眷、金銀細軟向城外逃去,這個反常的情況引起了義律的重視。他經過了解知道是奕山準備發起偷襲英軍的行動。炮彈不長眼睛,廣州市民擔心自己的財產和生命安危,所以便向城外躲避。這無疑是向義律報告了敵情。他先是默不作聲轉移了在廣州的英國商人和僑民。然後,佈置好兵力等待清軍的偷襲。

果然,5月21日晚上,清軍發起了偷襲行動。清軍共出動兵力近兩千人,攜帶火箭、火彈、鉤鐮等裝備,兵分三路乘坐小快船出發。

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英軍進攻虎門大角炮臺時的情形

奕山的安排是這樣的:參加中路襲擊的分隊在西炮臺外,參加左路襲擊的分隊在東炮臺外,右路則在泥城。這次行動,奕山信心十足,可是沒有想到英軍早有防範。當晚11時,襲擊行動開始後,清軍第一輪的火船攻擊根本無法靠近英艦,反而在英軍猛烈的炮擊下,死傷慘重。原來預想的對英軍進行合圍的計劃也是難以實現,派出破壞英國艦船的水勇也因為英軍在船頭船尾安排了大量士兵,根本無法靠近。反而是英軍藉助貨船的光亮,只要看到露頭的水勇,立即擊斃。一夜的混戰,英軍毫髮未損,而清軍死傷慘重。

這次行動開始時,奕山才信心滿滿地來到參贊大臣楊芳的住所,將自己的行動計劃告訴了楊芳。楊芳聽此一言,既震驚又氣憤。他當即拔劍大叫:“事且敗而局難收”邊喊還邊“頓足至再”。[2]

琦善與英簽訂《穿鼻草約》,割佔了香港,英女王說英國索要太少了

《倫敦新聞畫報》刊登的鴉片戰爭時,清廷向英國賠償的黃金被運入英國造幣局

1841年5月下旬的偷襲行動,奕山失敗了,並且與義律簽訂了投降的《廣州協定》。但是,他在向道光帝彙報戰況的奏報中,卻沒有說他失敗的事情,他說了假話。

他在給道光帝的奏報中說,他到廣州後,廣東洋麵發生了一次颱風。這次颱風的發生,使得英軍損失兵艦3艘;貨船損壞3只;沉失洋銀30餘萬兩等等;奕山的奏報中還說,這次颱風,英國士兵被刮進大海被淹斃者不計其數,屍體也隨波漂流而去,只有夷目義律一人僥倖得以逃脫到澳門云云。

因為奕山的謊報軍情,道光帝再次驕傲起來。他把這歸因為善惡的因果輪迴,就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奕山所彙報的情況,在他看來,正是上天的安排。從奕山的奏報中,道光帝得知英軍已經從虎門退出,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了,於是在1841年7月28日下令讓沿海督撫將軍裁撤各路官兵。道光帝的錯誤決定使得戰局對大清變得更為不利。

——————

李書緯根據作品《晚清外交七十年》整理改寫,詳細內容請參看《晚清外交七十年》,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1]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3頁。

[2]王鼎傑:《當天朝遭遇帝國:大戰略視野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193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