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帶來鴉片戰爭」怪論之怪邏輯

“林則徐帶來鴉片戰爭”怪論之怪邏輯

關山遠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痛點。近來讀到一些奇怪的言論,認為是林則徐引發了鴉片戰爭,甚至有文章聳人聽聞地說:林則徐不是民族英雄,而是千古罪人。

歷史早有公論: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是瘋狂擴張追逐利益的英帝國主義強加到中國頭上來的侵略戰爭。為什麼個別國人,不去譴責英國人的霸道與蠻橫,不去譴責鴉片的罪惡,反而責怪自己的正當行為呢?

這種思維邏輯的背後,無疑值得深思。

道光出爾反爾,琦善奕山落井下石

滿清貴族琦善,是最先攻擊林則徐為惹惱英國人、招來戰爭的“罪魁禍首”的人。

1840年6月,在英軍總司令懿律的指揮下,由40餘艘艦船、4000多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開始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苦難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端。

在廣東,由於欽差大臣林則徐嚴陣以待,英國人沒討到什麼便宜,於是沿海岸揮師北上,清軍在其餘地方防備鬆弛,英軍一路攻城略地,7月5日攻佔定海,8月9日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一時朝廷大震,林則徐的厄運降臨。

琦善時任直隸總督,道光皇帝派他到天津與侵略者談判,琦善遂對林則徐落井下石,他報告皇帝:英國人很強大啊,咱們打不過,不過英國人只恨林則徐一人,只要朝廷懲治林則徐,所有問題都可解決。道光皇帝便把林則徐當了替罪羊——雖然是他親自派林則徐去廣東禁菸的,林則徐在廣東禁菸種種決定與舉措,均上報朝廷,皇帝也不斷點贊,就在英國人打上門來不久,林則徐過55歲生日,道光帝還親筆書寫“福”“壽”二字的大楷橫匾,差人送往廣州,以示嘉獎……但強敵出乎意料地打上門來,總得有個人負責任吧。

這一年九月初,道光下旨,雙雙革掉林則徐和他的禁菸親密戰友鄧廷楨之職,任琦善署兩廣總督兼海關監督。此前,林則徐兩次上奏,大膽陳述禁菸抗英的合理性和正義性。道光帝翻臉,指責林則徐簡直是一派胡言。

道光帝此舉,無疑開啟了中國在近代史上的悲劇之門:以犧牲硬骨頭、主戰派來取悅敵人,謀求妥協。殊不知更為敵人所輕視,並幫敵人撐大了胃口。

琦善與林則徐素有過節。早在鴉片戰爭爆發前20年,還是嘉慶朝時,黃河南岸河堤決口,琦善時任河南巡撫,處置不當,引發大水災。林則徐當時任江南道監察御史,類似今天到地方巡視的中紀委官員,他調查了河南大水災的原因後,不顧琦善皇親國戚的背景,毅然上奏抨擊琦善無能。以琦善之胸懷,豈能不恨得牙癢癢?這仇恨經20年之滋長,終於找到爆發的導火索。

林則徐被免職後,道光走馬燈似地不斷派人與英國人談判,英國人要價太高,談判桌上要不到,就通過堅船利炮來要。琦善屢戰屢敗,英國人威脅他草擬了割讓香港島、賠償600萬兩白銀的《穿鼻草約》,他不敢籤,英國政府嫌所得利益太少,也未籤,但琦善擅自割地之事傳至北京,道光大怒,將琦善“革職鎖拿,查抄家產”,發配充軍——在鴉片戰爭中,主戰的林則徐,主和的琦善,都被髮配流放了。

琦善之後是奕山,此人來頭更大,是道光的親侄子,他在廣州也被英國人打得潰不成軍,為了逃避責任,又把責任推到林則徐身上,也造謠說英方是願意議和的,他們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則徐一人。言外之意:必須再次懲辦林則徐,英方才能罷兵議和。此前林則徐只是被降為四品卿銜,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道光帝求和心切,不顧事實,把廣州戰敗的責任再次歸罪於林則徐,說他在廣州任職時沒有積極籌劃防務,以致英軍發起進攻後,奕山招架不住。林則徐被革去“四品卿銜”,“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時為1841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已一年。

蔣廷黻: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線希望

鴉片戰爭是林則徐引發的嗎?

道光帝的理由貌似理直氣壯:當初派林則徐去廣東禁菸,明確的訓令是:“鴉片務須杜絕,邊釁決不可開。”只讓你禁菸,誰讓你打仗?

但不打仗,能禁得了煙嗎?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爆發前的中國,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軍事諸領域已全面落後於英國,但因為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特徵,通過佔世界90%的茶葉出口,中國與英國的貿易長期處於順差,英國的商品很難打開中國市場,直至鴉片這個罪惡的商品成為突破口。白花花的銀子潮水般流出去,留下一群行屍走肉般的癮君子,已經直接威脅到了大清帝國的核心利益。

後人一廂情願地想象:假如林則徐禁菸不那麼“狠”,多滿足一些英國人的需求,也許就沒有鴉片戰爭了。此論,是完全不瞭解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了。

十九世紀堪稱“英國人的世紀”。在這100年當中,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並通過大肆軍事侵略完成了殖民擴張:在亞洲,英國完全征服了緬甸和馬來亞;在非洲,英國奪取了南非的荷蘭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國佔領了許多島嶼,並侵佔了新西蘭,把它們統統併入了大不列顛帝國的版圖……通過武力,一個龐大的英帝國出現了,號稱“日不落”帝國。

1801年,進入十九世紀第二年,英國合併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除了針對中國的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人還在世界各地大打出手:

1839年,入侵中國前一年,英國入侵阿富汗。1879年,英國第二次入侵阿富汗。

1854年,英國與法國對俄國宣戰,捲入克里米亞戰爭。

1879年,英國入侵南非祖魯王國。

1883年,英國鎮壓蘇丹馬赫迪起義。

……

這麼一個侵略成性的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自然會選擇武力。哪是林則徐引發了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無窮災難與屈辱的“潘多拉魔盒”,是英國人打開的。

受命禁菸之初,林則徐做過很多和平解決的努力,但中國一方要維護被鴉片損害的國家核心利益,而英國一方卻要通過國家行為來販賣鴉片牟取鉅額利益,用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一文中概括的就是:“中國皇帝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殺行為,下令同時禁止外國人輸入和本國人吸食這種毒品,而東印度公司卻迅速地把在印度種植鴉片和向中國私賣鴉片變成自己財政系統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此巨大分歧,雙方又如何能夠談得攏?

民國著名學者蔣廷黻評價鴉片戰爭時曾說過:“以中國的國力及國情,用文忠(林則徐)的方法尚有一線之望,不用則全無禁菸的希望”。遺憾的是,當英國侵略軍被弱小的阿富汗、祖魯人和蘇丹人(曾在華鎮壓太平軍的英軍將領戈登後來任蘇丹總督時,被當地人擊斃)以低劣武器打得狼狽不堪時,曾經驍勇的八旗士兵,卻不復當年英勇了。

長期閉關鎖國釀成悲劇

有人指責林則徐的,是他在鴉片戰爭爆發前的“硬傷”,不懂世界,更不懂國際規則,把皇帝給誤導了。比如,1839年9月,林則徐給皇上的奏摺中說:“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說的是洋人腿不能彎曲,故只長於海戰,一登岸就無可作為。又如,林則徐還給道光皇帝上奏:“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洋人嗜好吃牛羊肉,若無從大清國進口的大黃、茶葉以輔食,就都會消化不良而死。

今天看來,這些說法,確實是笑話,但今人又怎能苛求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人在長期閉關鎖國後的世界觀呢?

鴉片戰爭爆發後,滿朝文武大臣,不知道“英吉利”為何方神聖,道光帝曾詢問:英吉利是否與俄羅斯接壤?通過新疆能否走旱路到英吉利?他更迷惑地問大家:“該女主(維多利亞女王)年甫二十二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

評價一個人,不能超越這個人所處的歷史時代。實事求是地講,道光不是一個壞皇帝,勤政,節儉,頗有明君氣象,但偏偏在他當皇帝的時候,爆發了鴉片戰爭。只能說,他的爺爺,自我感覺太好的乾隆,從當初拒絕了馬嘠爾尼率領的英國使團那一刻起,就給子孫後代埋下了地雷。

鴉片戰爭是一場“奇怪的戰爭”,雙方時打時和,談判的時候雞同鴨講,學者蔣延黻在《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中寫道:“中、英雙方均未發表宣戰正式公文,並且忽戰忽和,或戰於此處而和於彼處。此種畸形的原因大概有二:一則彼時中國不明國際公法及國際關係的慣例。不但不明,簡直不承認有所謂國際者存在。中、英的戰爭,在中國方面不過是‘剿夷’‘討逆’。就此一點,我們就能窺測當時國人的心理和世界知識。第二個緣由是彼時中、英兩國均未預抱一個必戰之心。”

英軍勞師遠征,為了是榨取儘可能多的利益;清軍奮起抵抗,也是因為對方談判桌上要求太貪婪。

今日再讀鴉片戰爭史,頗為傷感:國家有難之際,一國精英輪番上陣,卻囿於時代侷限,輪番敗下陣來。

楊芳這個人,值得重點寫。他是貴州人,南征北戰,戰果赫赫,堪稱嘉慶、道光年間最為耀眼的將星之一。他最著名的戰役,是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並生擒叛軍首腦張格爾。

張格爾從他爺爺開始,就在南疆搞分裂叛亂活動,道光六年,張格爾在中亞浩罕國扶持下,聚齊十多萬叛軍,肆虐南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歷史評價說,張格爾叛亂,“不僅是清代南疆歷史上,也是有清一代震動全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當時叛軍勢力強大,有英國支持,裝備著俄國武器。

楊芳在平定張格爾叛亂中起到關鍵作用,他悍勇無畏,以硬碰硬,幾番惡戰下來,擊潰了叛軍主力。當張格爾想溜時,他又率眾追殺,最終將其活捉,送到北京處死。張格爾家族持續三代人、數十年的叛亂,至此畫上句號。這是了不起的軍功,道光對楊芳恩寵有加,準紫禁城騎馬,在紫光閣繪功臣畫像。

無疑,鴉片戰爭爆發後,清軍處處潰敗,道光心急如焚,他企盼“戰神”楊芳能夠成為他最後的王牌,克敵制勝。當71歲的楊芳出征廣州後,道光勉勵他“日夜引領東南,企盼捷音之至”。然而,這次楊芳未能成為關鍵先生,反而留下了“馬桶破敵”的野史,毀了一世英名。

林則徐,楊芳,可謂分別代表了當時大清帝國文臣武將的最高水平,然而與一群陌生的敵人開始一場陌生的戰爭時,他們固有的經驗完全派不上用場。當封閉已久的中國大門被英國人野蠻地踹開時,無論是有“天下第一能臣”美譽的林則徐,還是身經百戰的傳奇戰將楊芳,此刻,他們視野的侷限性,知識結構的巨大缺失,“天下觀”“華夷觀”的落後……暴露無遺。只能說,那時中國之勢,不可阻擋地如過山車一般下墜,又哪是林則徐楊芳等人能夠止住。但如果沒有林則徐楊芳,境況會更糟糕。

這是歷史的悲劇。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內

即便在當年,鴉片貿易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因此,英國曆史從來不承認鴉片戰爭,一直將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稱為“貿易戰爭”,聲稱該戰爭是為了尋求平等承認和貿易自由。英國人這麼說,我們中國人,也就這麼認了,尤其是在評價林則徐的時候?

個別中國人,偏偏習慣於從外國人的角度來觀察與思考中國的事,比如指責當年林則徐不給英國人自由貿易的機會,不尊重國際規則,才引發了鴉片戰爭。但事實是,鴉片戰爭的起因之一,是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的“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他當時還委託外國專家專門查閱了《萬國公法》,查明義律根本不享有治外法權。但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將兇手遣送回國。林則徐大怒,派兵開進澳門,驅逐英國人出境。要知道,當時九龍還是中國的地盤呢,林則徐之舉,完全是捍衛主權,行使正當的執法權。

是誰不尊重國際規則?

評價鴉片戰爭這段歷史,一定不能忘記了鴉片貿易以及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不正義——一個國家居然以國家行為對中國進行武裝販毒,還忽悠這是“貿易自由”!

鴉片,給中國人造成了極大毒害,十九世紀的中國人曾如實記錄了吸鴉片者的慘狀:“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於前,豹虎逼於後,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顏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連當時生活在中國的英國人蒙哥馬利·馬丁都這麼說:

“不是嗎?‘奴隸貿易’比起‘鴉片貿易’來,都要算是仁慈的。我們沒有毀滅非洲人的肉體,因為我們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們的生命;我們沒有敗壞他們的品格、腐蝕他們的思想,也沒有毀滅他們的靈魂。可是,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後,還殺害他們的肉體。”

遙想當年,林則徐虎門銷煙,他的心中,充盈著在儒家學說中培養出來的一位中國政治精英的自豪感與為國為民滿滿的責任擔當,此刻,他代表了人類應該堅持的正義與道德。然而,他哪能意識到,非正義與非道德的勢力那般強大,尤其是當時自以為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高度的英國人,一旦利益(即便是不道德的利益)受損,馬上就露出猙獰的一面。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一文中曾精闢地寫道:

“半野蠻人堅持道德原則,而文明人卻以自私自利的原則與之對抗。”

英國打贏了他們聲稱的“貿易戰爭”,也成功打開了鴉片傾銷到中國的大門,鴉片毒霧,瀰漫中國,害人無數。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鴉片遭到摧枯拉朽式的查禁,最終在1953年基本被肅清。

回首這段歷史,我們能更深刻理解“真理只在大炮射程內”的西方式叢林法則。

我們也會更清楚地知道:自大與自卑都是要不得的,而“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到現在都不過時。

憂國如家,二百餘年遺澤在

1841年8月,被遣戍新疆伊犁的林則徐,在西安與妻子告別時,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842年6月,林則徐摯友、大學士王鼎懇求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則徐、不要批准喪權辱國的條約,廷諫、哭諫均無效,毅然自縊以“尸諫迴天聽”。他死後81天,《南京條約》簽訂。

1850年1月,時任雲貴總督的林則徐告病返鄉,途經長沙時,與左宗棠會面,後者因為緊張還失足落入湘江。當時林則徐65歲,左宗棠37歲,一位是當時的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一位是即將登場的“中興之臣”、國家棟梁,兩人燭下放懷暢談今昔,縱評天下大事,尤其是新疆之事。這年秋,左宗棠聽聞林則徐逝於廣東,含淚撰輓聯:“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餘年遺澤在;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頹。”26年後,左宗棠抬棺出征,率大軍收復新疆。為國家民族立下不朽功勳時,左宗棠也是65歲。

因鴉片戰爭開啟的中國近代史,痛點太多,不堪回首。但讓我們深感幸運的是,中國一代又一代傑出人物,比如林則徐,比如左宗棠,他們一代一代,從未放棄努力,他們無法成為超越時代的“超人”,卻一直在努力。慘痛的歷史,並不曾失去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