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忠于汉室到忠于曹魏:看以王朗为代表的东汉士人的心路历程

一提起王朗,恐怕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位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司徒。然而历史上真正的王朗,可不是什么厚颜无耻之徒,而是真真切切的国之良臣。

不过其政绩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他在汉魏之际的四十多年里,是如何由大汉的铁杆支持者转变为曹魏的坚决拥护者的。

一、王朗在东汉末年忠于汉室

王朗在汉灵帝和汉献帝初期忠于汉室皇权,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所致。

忠于汉室

汉献帝在位前期,王朗是忠于汉室的,比如:

陶谦割据一方,王朗便用勤王之策术说服陶谦归顺朝廷;孙策劫掠江东,王朗认为自己身为汉吏应保境安民,于是孤身与孙策战斗,保护城池;战败被俘,在面对孙策以官诱降时,王朗宁死不屈,也正说明了其忠于汉室的态度。

从忠于汉室到忠于曹魏:看以王朗为代表的东汉士人的心路历程

王朗真实的历史形象并非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

忠于汉室的原因——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影响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董卓之乱之后,东汉皇室的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但是由于汉室四百多年的忠君教育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推崇,使得当时有一部分士人还是心向汉室。

因此在袁术想代汉自立时,受到了幕僚的极力劝阻。甚至在袁绍想攻打曹操,沮授还以“曹操奉迎天子,建宫许都,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来劝阻。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即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一部分士大夫还是忠于汉室的。因此,他们想恢复汉朝的统治,就必须和当时实际的当政者进行合作。荀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荀彧曾对袁绍和曹操进行过比较,他认为曹操更能够实现汉室复兴大业,所以才选择了辅佐曹操。

另一位三国名士——刘备,也是因为汉室后裔的身份,才有了招呼士人的权利,能够与曹操一较长短。

这些都表明,在汉王朝四百多年国祚的影响下,使得当时汉室正统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

此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标志着儒家学说成为官学。汉代统治者以儒家的忠、孝、廉等标准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这就造成了儒家思想在世人中广泛流传。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末年的三百多年间,儒家思想的忠孝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一些士人特别是儒家学士始终按照儒家的思想要求自己忠于汉室。而王朗是儒家思想家杨赐的学生,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在初期王朗是忠于汉室的。

从忠于汉室到忠于曹魏:看以王朗为代表的东汉士人的心路历程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王朗在曹操执政时期的政治立场

明哲保身

随着汉王朝的崩溃和曹氏父子的专权,王朗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变化,并最终陷入到汉魏禅代的权术斗争中。

建安十五年,汉献帝派遣御史大夫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时,王朗便上书支持。等到汉魏禅代时,王朗并没有和杨彪、孔融、荀彧等反抗曹魏政权,而是和积极支持禅位的华歆等劝说曹操接受魏王的称号,并建立魏国。

因此从王朗对汉魏皇权禅代这件事的态度来看,当时王朗的心态转变了,其由不适应汉魏皇权禅代转变到积极响应的心态。

尽管如此,王朗还是多次强调了自己乃是汉吏的身份,并为自己曾经以汉臣身份被孙策所俘而感到羞愧。

由此可见,王朗在曹操执政时期,是处于忠君和背叛的徘徊期。这段时间,王朗持有明哲保身的立场。

从忠于汉室到忠于曹魏:看以王朗为代表的东汉士人的心路历程

随着汉王朝的崩溃和曹氏父子的专权,王朗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变化

转变的原因——东汉王朝的崩溃和曹操对待反对者的态度

东汉后期,皇帝多童年即位、夭折、绝嗣,使得多位母后临朝主持政事。以至从汉和帝至汉灵帝,竟先后有窦后、邓后、阎后、梁后、窦后、何后六位太后临朝,因此在东汉后期有一大部分时间是被外戚掌握政权。因为母后临朝而外戚专政,使得皇帝皇权衰落,皇帝只能依靠宦官,造成了在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而因为外戚和宦官的专权,使得当时忠君的观念被打压。从延熹七年第一次党锢之祸到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几十年间,宦官对于党锢士人的压制,使得士人对忠于汉室的观念产生怀疑,这就给他们提供了背叛的理由。

党锢之祸之后,黄巾起义的爆发将东汉王朝推向了分崩离析的局面。董卓之乱,更是瓦解了当时中央统治的局面,使得建安元年出现许多割据势力。而这时的袁绍、曹操、刘备等都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掌握了实权,架空了当时汉献帝的权力。这就迫使那些想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士人只能通过投靠曹操等割据势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士人在经历了党锢之祸和三国混战后,党人身上的那种为公无畏的崇高精神在他们身上已经淡漠了,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关注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现实,当时士人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忠于汉室到忠于曹魏:看以王朗为代表的东汉士人的心路历程

宦官对于党锢士人的压制,使得士人对忠于汉室的观念产生怀疑

王朗正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因此在面对汉魏皇权禅代时,选择了支持的态度。在曹丕时期更是被授予司空的官职,使得自己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因此王朗的政治立场在曹丕执政后发生了变化,促使其彻底地忠于曹魏政权。

此外,随着曹氏父子势力的加强,汉魏皇权禅代的步伐逐渐加快。因此以荀彧和孔融为首的一部分人掀起了一系列反抗曹魏政权的行动。曹氏父子针对这些行动采取了严酷的措施进行打压。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曾上书劝曹操称国公,并赐九锡之礼,荀彧认为曹操是君子,不应该称国公,被曹操鸩杀。正是在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称魏公,孔融也是因为反对曹操被以不忠不孝的罪名杀害,说明曹操对其反对者的高压政策。

正是在东汉王朝崩溃以及曹氏父子的高压政策之下,王朗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因此在曹操时期,王朗并不是真正地站在曹氏政权的立场上的,而是为了保全性命所采取的策略。

与其相对的是在曹丕汉魏禅代之后,王朗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再加上新君曹丕对其的重视,从而彻底地站在曹魏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忠于汉室到忠于曹魏:看以王朗为代表的东汉士人的心路历程

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曹操父子对内采用了高压政策

三、王朗在曹丕汉魏皇权禅代后的立场

王朗彻底地忠于曹魏政权

随着曹氏父子政权的稳固,王朗的政治立场从明哲保身的立场向忠于曹魏政权转变。

汉熹平五年,汉献帝因众望下旨禅位于曹丕。而这时王朗就曾和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及九卿上奏劝谏曹丕称帝。曹丕称皇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司空,而这时王朗因为拥护之功封乐平乡候。可见,在曹丕受禅时,王朗的立场已经彻底倾向于曹魏政权了。

而在其对好友——蜀汉重臣许靖的劝谏中也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原来,在曹丕称帝后,王朗便致信许靖,信中王朗将曹魏政权视为正统,劝谏许靖等蜀臣及时归附。此外,《诸葛亮集》也曾记载:王朗在建兴元年向诸葛亮致信,劝蜀国称藩。

所以,从王朗对其好友和诸葛亮的信中,也可以证明在曹丕称帝后,王朗已经彻底地忠于曹魏政权。

转变的原因——曹丕对王朗的重视和三国政权的确立

曹丕相对于曹操而言,并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因此曹丕在面对以王朗为代表的士人时,采取赏赐高官厚禄来获取这些人的支持。于是,曹丕禅代后王朗担任司空,与当时的华歆同时位列三公。

这件事说明曹丕对王朗的重视,直到魏明帝时期,曹叡也同样将王朗视为心腹重臣,对其劝谏之言每每采纳,这使得王朗对曹魏政权的忠心进一步深化。

随着三国鼎力局面的逐步确立,以王朗为代表的士人,最终从明哲保身的立场向忠于其效忠的国主的立场转变。

从忠于汉室到忠于曹魏:看以王朗为代表的东汉士人的心路历程

直到魏明帝时期,曹叡也同样将王朗视为心腹重臣

四、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王朗的政治立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建安年间之前,是忠于汉室的;第二阶段是在曹操执政时期,也就是建安年间,从忠于汉室转变为明哲保身的立场;第三阶段是在曹丕受禅之后即建安年间之后,从处于徘徊期到彻底地忠于曹魏政权。

而王朗这种政治立场的转变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他的这种变化恰是当时一大批士人的心路历程。也正是由于以王朗为代表的儒家士大夫这种观念的转变,从而巩固了曹魏政权,促进了魏晋年间清谈玄学的发展。

从忠于汉室到忠于曹魏:看以王朗为代表的东汉士人的心路历程

王朗这种政治立场的转变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他的这种变化恰是当时一大批士人的心路历程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