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用什么建造的,为什么两千多年都不会倒呢?

eg555


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瑰宝非常之多,万里长城,无疑是被大家惊叹的一个奇迹;不说长城的建筑之美,不说长城的艺术形式,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光是将这耗财耗力的工程完工,我们就特别感叹古人的智慧,就十分赞叹长城经历两千多年为什么会屹立不倒?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成为了他心头大患。为了防止匈奴人骚扰中原,秦始皇决定修建长城。为了能够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动用了整个帝国的力量,派大将军蒙恬来完成此项任务。在没有挖掘机,没有水泥,没有钢筋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呢?就是采用人海战术。当时蒙恬将军手下有30万军队,加上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数百万民工(占全国总人口的1/20),花费了五年多时间,耗费了大约相当于今天1万亿人民币的代价,修建了这个长城。说长城是人类史上耗资最大的工程,是毫不夸张的,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嗣后,历代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又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和改建,其规模最大的要数明代。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其中,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连接秦长城,然后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秦长城修建时间早,在公元前221年-前208年,多为碎石土夯筑,墙体较矮,多为3米以下,而且东到辽东,其到临洮,比明长城短,而且偏北,长城上没有烽火台建筑,而是将烽火台修建在距离长城100米远的地方。秦长城现存已经不多。 明长城修建时间晚,在公元1368年-1580年,东部山西黄河以东为砖石铺砌,西部黄河以西为黄土夯筑,长城上建设有实心敌台、空心敌台等烽燧,可供兵士休息。明长城墙体一般高4-6米,其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老虎山,比秦长城长,而且偏南。归纳而言: 1、从所在位置看:明长城位于秦长城以南,秦长城比较靠北,明长城比较靠南 。2、从所具规模看:明长城比秦长城规模更大,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3、从建造时间看:秦长城修建时间早,明长城修建时间晚。 4、从建造材料看:秦长城多为碎石土夯筑,墙体较矮,多为3米以下。明长城墙体一般高4-6米,黄河以东为砖石铺砌,西部黄河以西为黄土夯筑 。5、从构造复杂程度看: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而秦长城组合相对简单,城墙上没有修筑烽火台而是修建在距离长城100米远的地方。 6、从保存好坏看:秦长城现存已经不多,现存主要是明长城。 7 、从实际效用看:秦汉的障塞是开放的,明代的边墙是封闭的。

在修建长城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采取了非常措施。

首先,为了保证长城的坚固性,秦始皇就亲自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城墙的质量直接与民夫的性命挂钩。建造长城的一块砖石大致有四十多斤,都是经过专人精心挑选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人严格把关,如果哪一步没有做好,是要杀头的。当时没有专业的测量机制,为了保证质量过关,据说有一个检测方法是把两块砖排放在地上,两砖中间离开多半个砖的空隙,再把另一块砖放在这空隙上面,底部形成悬空状态,然后,拿着一块砖与肩齐高,让砖垂直落下击向悬空的那块砖,如果,砖块裂开,那么,烧制这砖块的工人的性命也就随着砖块的断裂而有了一个了断。只有在刑罚上加大惩治措施,才能确保工人不会偷工减料,确保用来建造长城的砖石坚固。

接下来,就是垒墙了。我们现代平时垒墙都是用水泥砌的,但是长城可不一样。在史学界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古人采用了“糯米砂浆”这种亚洲独有的珍贵建材。也就是说,当时古代的建筑工人将糯米汤和普通砂浆混合,这才制成了这种独特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的复合砂浆,大大提升了城墙的粘合强度和耐水性能。使得围墙能够经受住高温与低温。采用了这种材料,其强度强悍得让现代的挖掘机都感到吃力。

建造长城耗费巨大,并在非常严格的要求下,才能使得长城历经风雨依旧屹立不倒。

实际上长城在历史的发展期间,虽会出现破损或者是倒塌的状况,但很快就被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派人迅速修补好。因此才能够把这个奇观一直保存到现在供人们欣赏。即使是近些年也会有专门的人员,去对这些城墙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与修整,争取让它能够存在得更长久一些。





云台


长城是中国的骄傲,它历经千年雄风犹在。那么长城为什么如此坚固呢?

长城的建筑工艺可谓叹为观止,当年我下乡插队于山海关北部山区,长城脚下,曾有幸与长城亲密为伴。长城给我留下了不灭的记忆。长城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山下有土的地方,既随地建窑烧制白灰和青砖,那时当地还能找到当年的砖窑遣址。烧别成的白灰和青砖质量都非常好,虽然历经几百年(现存大部分为明长城)风雨浸蚀仍十分坚硬,坚轫强度决不亚于现在水泥混凝土。砖与砖粘合的特别牢固,要分开也十分困难。据说当年砌砖的白灰必需用糯米浆混合搅拌,以保证其粘合度。

在山势陡峭的地方,长城墙体基本都是石头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块都是经过了细致的加工后才用的,垒的非常齐整。最大的石块能有几吨重,无法想象当年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那些巨石真不知是怎样垒上去的。

长城虽然是砖石筑成的,但是每块砖石无不浸透了建筑长城人的血汗,称之血肉长城绝不为,这也是长城千年不垮的原因吧!





用户李森


长城的建筑材料有四种:

一是夯土,赵长城、秦长城好多就是夯土长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的名长城大部分是夯土长城,陕西、甘肃与内蒙古交界的明代长城也大多数是夯土长城;夯土长城有时用米汤加固,历经千年而不倒;

二是石头长城,位于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境内的秦长城就是石头长城,主要分布在包头固阳县、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

三是砖长城。北京八达岭长城就是砖长城,也有砖石一起的长城,这样的长城结实,

四是木质长城,东北的“柳编墙”、雄安新区的地下长城就是“木质长城”,一般是用木头和土垒砌一起,起到防备骑兵的作用。

长城一般如果不遭受认为破坏或地质灾害,很少倒的,这是祖先的智慧和优质工程。


宋和平谈天说地


万里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而早在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已经说明有长城的存在了。


最初的长城和今天的有所不同,应该是各诸侯国之间为了抵御邻国的进攻而修建的防御工程。现在的山东依然保存有2000多年前的用石头堆砌成的齐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各国之间的长城也就失去了它的实际作用,也就逐渐废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秦国建立后北方强大的游牧部族——匈奴,成为秦国最大的威胁。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在秦国的北方把原来秦国、赵国、燕国长城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并每隔数公里在长城的上面修建烽火台,每当有敌人入侵时,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让附近的驻军能第一时间看到并派兵增援,使战争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所以长城不但是重要的防御工程,也是古代最重要的信息工程。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而现在久负盛名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段。长城的建造大多是就地取材,比如在北京北部的燕山山脉和河北山西境内的太行山山脉,分布的长城,很多是有石头堆积而成的。到了陕北地区,地面上看不到石头,就用土夯实而成,到了宁夏地区的戈壁滩上,土质变得沙化松散,就用细流或者红柳加上糯米粉合着沙土累积起来。


八达岭长城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明长城,经过500百年的沧桑,可和当时的样貌也不尽相同了。作为明长城的代表,八达岭也是经过修复的了。明长城的修建大多选择了险峻的山脊之上,有的地方直接利用陡峭的山势,有些地方只是用一些片石和碎石堆积而成,八达岭长城是砖石混合修建的长城。碎石与碎石之间,利用的是它们形状的互补性搭建而成,现在山区的村民依然有很多用石头盖房子,石头之间不用混凝土依然坚固。像八达岭一样的砖混长城,地基是碎石,上面的垛口烽火台是砖砌成的,砖长城的城砖之间用的是生石灰和糯米粉粘合在一起的。


今年我跟谁一个户外俱乐部,攀登过两次没有修复的明长城,事实很多部分都已经倒塌,只是残存的地基。特别是长城上面的烽火台,很多都是用城砖砌而成的,大多数都已经坍塌,只有根据脚下的城砖来推断有烽火台的存在。而在陕西地区用土夯实的长城,现在也有一部分被当地村民作为了取土地点,或直接把窑洞开在上面,作为了汉长城的一部分需要当地政府提高保护意识。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解的,要想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好地保留下来,就要提高我们的保护意识,投入资金对长城进行修复保存。

部分照片实地拍摄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叶子写实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规模宏大,形制复杂,体系严密,保存完好,均属世界罕见。

长城修建始于春秋战国,一为防御其它诸侯国,二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秦朝统一全国后,以燕赵秦原边墙为基础,构筑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为防止匈奴南侵,于秦长城以北修筑外长城,西起罗布泊,东止鸭绿江,绵延长达两万里,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

明长城为最后一次修建,也是最为坚固的长城,东起辽东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6300多公里,形成了由墙体、城台、烽燧、关隘等组合的边疆军事防御体系,在冷兵器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长城是用多种材料修筑而成,主要有石材、烧制青砖、素土等。

石材砌筑时,用无胶结砌筑和有胶泥砌筑两种方法,如齐鲁长城和北京八达岭长城就用此法建造。

青砖砌筑是釆用长城附近的粘土烧砖,再辅以石灰、草木灰、糯米浆等制成的胶泥浆砌筑而成。

素土夯筑,在西部嘉峪关及附近地区,釆用黄土、树枝或柔韧的芦草,再加以夯实构筑。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作为中华民族的血泪史,闻名世界,万里长城永不倒!


北方乞丐457


首先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长城又称明长城,是明代修建的,并没有两千多年那么久的历史。春秋战国和秦代修建的长城大多是夯土结构或者石块堆砌,现在在部分地区可能能见到遗迹。


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彼此防御,都在形势险要地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前657年)记载,春秋时楚国修筑方城,北起今河南方城县北,南至今泌阳县东北,此为最早之长城。

各个国家都在边境线上修建长城。作为一种防御工具,最开始的长城应该也就是加强版的院墙。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等国都有修筑长城,各个国家根据自己情况不同,所用修筑材料也不同。像我老家淄博现在还有当时的齐长城遗址,就是用石块堆砌的;像面临游牧民族的燕赵秦等国修建的长城可能要更高大一些,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阻拦骑兵。


秦始皇统一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进行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在临洮等地仍有遗迹残存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巍然矗立的雄伟面貌。

后来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的侵扰,对长城进行了全面整修改建。自洪武至万历时曾前后修筑长城达十八次,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当时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当时称为“次边”。总长约六千七百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

从目前长城来看,明长城主要是以条石、青砖、黏土。而秦朝的长城根据遗迹来看主要还是夯土造成的。

不管是明长城还是秦长城,虽然在历史上最终也没能真正地方住游牧民族的入侵,但不能否定它在防御中起到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建筑角度来说,长城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是我国宝贵的历史瑰宝。


历史漫漫潭


长城是用多种材料修筑而成,主要有石材、烧制青砖、素土等。

石材砌筑时,用无胶结砌筑和有胶泥砌筑两种方法,如齐鲁长城和北京八达岭长城就用此法建造。

青砖砌筑是釆用长城附近的粘土烧砖,再辅以石灰、草木灰、糯米浆等制成的胶泥浆砌筑而成。

素土夯筑,在西部嘉峪关及附近地区,釆用黄土、树枝或柔韧的芦草,再加以夯实构筑。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作为中华民族的血泪史,闻名世界,万里长城永不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