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我搭你講,八九十年代,我也是天天在無錫蕩馬路的,烏龜殼裡哪個弄堂沒穿過,新生路在那個辰光已經是大馬路了哇哎呦喂。”

好吧,我服氣。老常當年是無錫城裡的郵差,專送電報。1986年畢業入職的他經歷了電報最後的黃金時代。

“我在無錫送電報 ”

電報和信件最大的不同,在於電報都是明文。誰家有什麼事,有什麼大事,投遞員都知道得清清爽爽。他們會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安排電報的投遞順序。

“如果是家裡親人去世,要緊伐?要緊。但我們還是要先送有關病危的電報啊。相比較而言,人走了,就是走了。但要是病危,決不能耽誤人家家人探望的時機啊,連夜也要送的你說對伐!”

話糙理不糙。

除了病危電報,還有一種電報也耽誤不得——接車。

“那時候沒有手機啊、電話什麼的。比如說,我買好火車票了,過兩天到無錫。那我就提前發一封電報,告訴你車次和到站時間,你到時候看著時間來車站接我。這種電報也一定要及時送的,不然過了時間人家沒接到人,可能會耽誤事的。”

“接車你以為就是接人嗎?還有接魚接蝦的。”

“無錫火車站那時候就是個集散地哇,我們把電報送給水產老闆,老闆們第二天一早,要自己帶好冰塊去接,以確保拿回來以後這些魚啊、蝦啊還是新鮮的。我們那時候開玩笑說,如果有人哪天沒帶冰,那隻能回家剝蝦仁了。”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那時候有一批人靠著販香菸為生,而他們和上家的聯絡工具就是電報。

老常告訴我們,這些人的香菸一般都是從廣州進的。廣州的賣家在接到電報發去的訂單後,坐火車來送貨。

由於當時查的嚴,賣家都是當火車經過風雷立交那的一個道口時,把香菸從車窗扔下去。然後接貨的人按照約定好的時間,等到夜深了,便打著手電筒去撿。

“那時候風雷那邊什麼都沒有的呀!”

“販個香菸,弄得和打游擊戰一樣。”

到了90年代,隨著通訊的發展,人們漸漸開始不大用電報了。電報更多時候作為一種查賬憑證來使用。

“比如有人匯錢過來了,那他同時會附一張電報,上面詳細寫明瞭匯款時間、匯款數額等信息。這張電報是具有法律效益的,有這憑證,打官司包贏的那種。郵電局會保留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方便隨時回查。”

到現在,電報業務已經徹底消失,老常成功從一名郵政人轉型成了電信人。

“用現在的話說,我當年就是個人肉傳短信的哈哈哈。”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往北彩印廠 往南也就到鋼鐵廠 ”

“電報送達的範圍,就是那時候無錫城的範圍了,往北最遠到彩印廠,往南到鋼鐵廠,往西到盛岸,往東到石化總廠。”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我記得送得最遠的一封電報是到蘆莊汙水處理設備廠。那時候,蘆莊的一區、二區、三區都還沒有,蘆莊遠沒有現在熱鬧。”

“我只記得當時騎車,怎麼都不到。我心想,怎麼會這麼遠。後來一位老師傅和我說,你一直往前面騎,看到了就是到了,看不到就一直往前騎。哈哈,真的是弄得我哭笑不得。”

當年因為這個職業的屬性,常師傅對城裡的里弄新村瞭如指掌。一輛二八大槓一跨,車鈴鐺叮鈴鈴一響,什麼事情看不到。

“運河西路個運河邊,老早叫小外灘,烏央烏央全是談戀愛的小年輕。我甚至數過停在那邊的自行車,200多輛!”

“不過那時候的毛烏頭(女孩),都守規矩的,晚上都要回家的。”

80年代,無錫的新村陸續新建。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五里新村那時候還是知青回城時搭建的平房。人們住在70年代的老房子裡,一大家子人勉強住在一起,幾戶人家聚在一起洗洗涮涮。”

“盛岸一村作為最早一批成規模的小區才剛剛建成。雖然已是新小區,但80年代的小區房屋結構還是很緊……”

“曹張新村屬於機關單位所有。裡面來來往往都是穿著正式的機關工作人員,夾著公文包,拿著檔案袋,嚴肅的不得了。”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夜晚的無錫城裡漆黑一片

老常回想起當年還是實習生時,要值夜班。因為那時火車站是郵政樞紐,所以半夜一點鐘要從惠山古鎮家裡騎車時到火車站。308部隊到火車站,一個小時的路程,整條路上只有通惠路過了吳橋那段才有燈,其他都是漆黑一片。即便有燈,那燈還是一閃一閃的,像鬼火一樣,特別嚇人,騎個車都得是戰戰兢兢,卯足了膽子才敢騎……

“剛進單位實習時,有一天晚上8、9點,在解放西路現在的格林豪泰那邊,路邊當時都是兩層樓房,下面是店面,上面是民居。那時候,樓梯都是木製的,樓梯間也一片漆黑。要送電報嘛,我就拿著手電筒照著電報看地址,邊看邊往樓上走。走到樓上時,我猛然一抬頭,一張六、七十歲老太太的臉出現在眼前。誒呦,當時嚇得我差點從樓梯上滾下來。”

不僅黑,送電報的路有時也不好走:

“1991年,無錫發大水。當時一封水情電報,從下達到派發只用了20多分鐘。”

那年的大水,老常工作的28寸的自行車,幾乎整個淹在水中。

“當時解放路上地勢高,旁邊西河頭,現在大成巷的地方低呀,所以那個慘啊,自行車更是包括坐墊都泡在水裡。即使這樣,還是隻能騎車過,誰也不敢下車推啊,誰知道路面哪裡的窨井蓋被打開了。你要走路過,搞不好就掉下去了,騎車你最多就是一個踉蹌。”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說實話,聊到這裡,有點羨慕常師傅的工作。我現在用蕩馬路收集的故事,和每一位講述者努力回憶的“小而美”的無錫城,常師傅腦子裡全有。

穿過中醫院後面七尺巷裡鬥蟋蟀的人群,老常來到留芳聲巷:

“留芳聲巷裡有個院子,雖然只有一個門牌號,但裡面住了100多人,你說,全互相熟悉,要什麼故事你問不到撒!”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蕩馬路紀實:80年代,無錫城裡哪個弄堂我沒穿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