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貝殼與開發商之爭 誰贏了?誰輸了?

近兩年,不少在鄭州買房的朋友都聽過貝殼這個名號,而近些日子,網絡上又出現不少關於貝殼與開發商之爭的文章,雙方從業人員更是有口水仗,一來一回,好不熱鬧!很多購房者看的也是雲裡霧裡,還想著兩個互相“合作”的人怎麼突然向對方“開槍”了,貝殼與開發商的這場爭鬥,到底最後誰贏了?誰輸了?拆包瓜子,我們慢慢聊~

貝殼是如何獲利的

我們先來看看貝殼在新房交易中扮演的角色。一般購房者去售樓部看房分為自然到訪和渠道拓客,自然到訪無需多講,就是購房者自己去售樓部看房,而渠道呢,就是有人通過各種方式聯繫購房者,然後帶著或邀請其到售樓部。渠道有開發商自己的員工,俗稱外場,也有貝殼一類的外部渠道,類似於中間廣告商,給開發商介紹客戶,成交後從中抽取佣金。

除此以外,有些樓盤還會花錢在貝殼的網站和APP上做廣告,這些不再贅述。

貝殼與開發商之爭根源

首先就是鄭州樓市行情下滑。樓市下行直接導致房屋去化週期明顯變長,開發商資金回攏變慢,這時聯合了多箇中介品牌的貝殼騰空而出,開發商彷彿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開始飲鴆止渴。畢竟人海戰術、宣稱的所謂貝殼專場買房更便宜(實際上與自然到訪價格一樣)以及全覆蓋的營銷套路(如到各地僱傭人組成某地看房團,營造售樓部熱鬧的景象等等)產生的作用不可估量,許多樓盤因此賣的很快,甚至樂此不疲的與貝殼合作。

可隨之問題也來了,開發商賣完項目一算賬,傻眼了,發現貝殼竟然從利潤中分走了這麼多,辛辛苦苦跑手續蓋房子還要分給別人這麼大一杯羹,心裡別提多窩火了。因為就鄭州市場來說,根據樓盤項目的不同,通過貝殼渠道介紹來的客戶成交一套房子,開發商要抽取總房價的1%~3%作為佣金給貝殼,算下來整個樓盤,這的確是個不小的數目。

雖然心裡窩火,但不和貝殼合作,項目回款又慢,真好似走向了一條不歸路。有些人會問,開發商為什麼不發展自己的渠道人員呢?一方面是因為內部發展需要時間和金錢,另一方面就是之前培養的人都被貝殼以更高的薪資挖走了。就這樣一來二去,開發商與貝殼之間的一場好戲就開始了。

貝殼,到底怎麼樣

談這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貝殼與各開發商的合作流程。當開發商與貝殼開始合作後,貝殼會發動其人員探盤,然後開始做各種營銷和渠道工作,比如貝殼帶著去更便宜啊,便宜兩個點啊,各地看房團來鄭買房啊,朋友圈啊,還有不斷打電話給在貝殼平臺註冊的用戶…在經歷過一輪的狂轟亂炸後,如果樓盤成交量還沒有上去,貝殼就會以市場競爭等理由要求樓盤降價,而對外的藉口也是五花八門,比如員工內部房,工抵房,團購房等等。不少購房者看到這裡會覺得貝殼對降房價做出了貢獻,其實貝殼要求降價的初心只是為了跑量,只是為了自己能賺的更多,因為多賣一套就有一套的佣金,降房價僅僅是產生的影響,順便加速擠出了鄭州樓市的房價泡沫。

其實說到底,此番爭鬥還是因為貝殼動了開發商過多的奶酪,影響了開發商的利潤,就像是一群鬣狗從獅子口中奪食一般,開發商並不值得同情。不斷髮文痛斥反倒像地產人在哭鬧,哭著有人動了他們的韭菜,裝可憐而已。

硝煙瀰漫 誰輸誰贏

從上面種種看來,最後好像是貝殼贏了,開發商輸了。但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貝殼真的贏了嗎?開發商又真的輸了嗎?

貝殼這兩年賺的是盆滿缽滿,幾乎已經成為了行業壟斷,可一旦出現了壟斷,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售樓部門口截流自然到訪客戶、串通案場置業顧問互分佣金、不論樓盤好壞哪個佣金多推哪個、從業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承諾返傭給客戶卻在事後拉黑、給平臺註冊購房者不間斷的電話騷擾…比比皆是。貝殼贏了金錢,卻輸了人心。

而開發商呢,一看項目利潤變少了,就想方設法縮減成本,以保持利潤率,所以不少樓盤就出現了減配維權事件,其中不乏一些大品牌開發商,將風險轉移到購房者的身上,所以最後輸的並不是開發商,而是那些普通的購房者。

結語

作為普通的購房者,我們沒有能耐干涉太多,鄭州樓市太奇葩了,許多品牌開發商一到鄭州,項目質量立馬縮水。說到底,還是人在作祟,畢竟招聘的都是原鄭州地產圈的,雖說有項目開發經驗,但是不好好做項目的習慣和風格也帶了過來。

作為普通的老百姓,我們希望的是買到合心意的房子,不至於多年的積蓄換來一場又一場的維權,僅此而已,你們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